佛地有尘风自扫,禅门无锁月常关。风扫尘,月锁门,是指一种与天地合一之境界。佛门清净,一般寺庙皆不上锁,以示“来去皆自由,禅房无内外”。 毫无疑问,佛教蕴含着丰富之生命认知及人生智慧,这也展现在众多佛寺的佛经、对联等各种文化形式之中。 中道,是佛教之根本立场,强调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与邪执。不偏一方,中正之道。 我执,是一个佛教概念,也叫自我重要感。执着自我,即为我执。克里希那穆提说,“自我,是一切矛盾、一切分裂行为、一切自我行为中心等等的源头和开端”。毫不夸张的说,“我执我私我妄”,是人生真正的痛苦之源。 吉水般若寺门口,有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可是这个,可是那个;下联是,不得有言,不得无言。对联看似云山雾罩,玄之又玄,细细品味,极具智慧,蕴藏着佛家中道之生命智慧。 欲全面深入解读此联,须借鉴《金刚经》之经典语句,“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色生心”,是指人受到外部刺激的反应,此处之心为欲心;“应无所住”,是指人禅定之后,外部不再刺激;“而生其心”,是指有了正觉正念,有了生命体悟,达到涅槃之道心。 正确理解“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联想佛教之另一经典名句,“非想非非想”。“非想”,指的是空,万法皆空;“非非想”,指的是空空,即不执念于空。于中道之中,生正念正觉。 所谓的开悟,其实就是“看破假相,洞察真相,进而破除我执,找回本我”。简言之,即“得般若,弃小我,合天道”。 庄子之“心斋”,是一种开悟之法,追求的是“心无杂念,自在自如”之生命境界。 “快即是慢,慢即是快”,既是一种辩证法,更是一种天道。然世人由于有了太多之“我私我执我妄”,万事贪多求快,背离了天道,却往往不知不觉,甚至自鸣得意,乐此不疲。 弘一法师有言,“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盛;人生本不累,累的是执念太多”。一个人,一旦有了正确之生命认知,那距离正觉正念,达到离苦得乐,如如不动,就不会太遥远了。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