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年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上海足迹

 黄之中 2022-09-16 发布于上海

  //  

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从北京乘坐三星专机于中午十二时到达上海虹桥机场。

那一天的上海秋高气爽,一千五百名手持中英两国国旗和鲜花的少年儿童聚集在机场欢迎英国贵宾。

图片
图片

西郊宾馆 

欢迎仪式之后,女王下榻在了上海西郊宾馆。时任市长江泽民在宾馆的水上餐厅举行宴会,代表上海市一千二百万人民对女王和亲王访问上海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图片

西郊宾馆水上餐厅

西郊宾馆是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的豪华型花园别墅宾馆,坐落在虹桥路1921号。毗邻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虹桥国际机场3公里。宾馆占地面积73.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2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6.66万平方米。宾馆组建于1960年,1979年正式定名为上海西郊宾馆,又称上海西郊国宾馆。隶属于上海东湖集团公司。

馆内常年披绿,环境幽雅。有古老的紫藤、白皮松、五针松等珍贵树木;樱花、琼花等名花奇卉;枇杷、银杏、桔树等10多种果树。有牡丹园、桂花园、腊梅园、香榧园、芍药园等园区,珍稀盆景点缀其间,形成园中有园的特色。

园内绿荫丛中掩映着8幢不同风格的别墅。建筑别具一格的“紫竹楼”(原为姚氏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此外,还有明代江南风格的“睦如居”和“怡情小筑”。

宾馆每年接待中央领导和中外宾客数以万计。1986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1988年西德总理科尔、1989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0年世界三大著名轻乐队之一的曼陀凡尼轻音乐团、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先后下榻于西郊宾馆。

资料来源:

  • 《长宁区志》

图片

豫园、湖心亭茶楼

下午,英国女王来到豫园游览,并在湖心亭茶楼品茗,聆听江南丝竹。

图片

女王游览了豫园,还在城隍庙湖心亭茶楼饮茶听曲

豫园

图片

豫园“海上名园”题词石

图片来源:豫园官网

豫园,历来被称为“城市山林”,它诞生于明代中叶,说它是城市山林,因为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上海城市中心,清代江苏巡抚陶澎在道光六年(1826年)就为它题匾“城市山林”。豫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的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豫园旅游商城、上海老城隍庙相连,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约30亩地)。豫园名列现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其余是嘉定秋霞圃、嘉定古猗园、松江醉白池、青浦曲水园。豫园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古典园林,也是上海市唯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古典园林。195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园是上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园林,可谓上海名园之冠。

豫园原是明代上海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的花园。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赴京会试失利,回来后在宅西的菜地上着手建园。过了三年,潘考中进士,此后十多年一直在外地做官,花园长期处于时建时停的状态。到了万历五年(1577年),潘从四川布政使任内解职回乡,才决意大兴土木,并将园地面积扩大一半,数年后基本建成。潘允端建园为的是“愉悦老亲”,故取名豫园。初建时的花园面积不详,乔钟吴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写的《西园记》中估计为70余亩(约5万平方米),同治十年(1871年)《上海县志》记西园面积为36.9亩(2.46万平方米)。

豫园规模宏伟,景色佳丽,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建园时以乐寿堂为中心,有玉华堂、会景堂、容与堂、充四斋、五可斋、凫佚亭、涵碧亭、挹秀亭、留云亭、醉月楼、徵阳楼、颐晚楼、介阁、纯阳阁、玉茵阁、关侯祠、土神祠、大士庵、留春窝、雪窝、大假山、南山、池、岛等诸景,其所在范围包括今湖心亭、九曲桥及其以南以西的一片土地。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端去世后,潘氏家道衰落,豫园一度归潘允端的孙婿张肇林。此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清初曾几度易主,园中亭台倾圮参半。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县中乡绅出资购豫园东邻一块不大的土地,为城隍庙建造了灵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地乡绅又集资购得豫园的土地,并大体上依照原来的布局进行修复与重建,前后历时2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才完工。园成后交城隍庙管理,成为城隍庙的第二个庙园。两园仅一墙之隔,为示区别,将先建的灵苑称为东园,又名内园;而将新修复的花园谓之西园,又名外园,但人们仍习称为豫园。西园以在乐寿堂原址上重建的三穗堂为中心,有玉华堂、萃秀堂、致远堂、清芬堂、莲厅、可乐轩、绿荫轩、得月楼、涵碧楼、馨楼、吟雪楼、花神阁、听涛阁、凝晖阁、飞丹阁、春禊阁、绿杨春榭、烟水舫、憩舫、濠乐舫、湖心亭、香石亭、流觞亭、挹翠亭、鹤闲亭、九曲桥、凝云桥、熙春台、茶墙酒墅、留春坞、万花深处、大假山、玉玲珑、魁星石等景点。

图片
图片

三穗堂(上)和(萃秀堂)

图片来源:豫园官网

清末连年战乱,豫园到处残墙断壁,大部分景点不存。民国初年,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包括湖心亭、九曲桥、玉玲珑石、得月楼、香雪堂等山石亭宇,与内园为庙园;北半部包括萃秀堂、点春堂、春风得意楼,与北面路口的小世界商场等为庙市,是当时城内最繁荣的地方。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香雪堂被日寇所焚,除堂前玉玲珑一石外,仅剩一片空地,其余建筑及古树虽幸存,但长期无人维护。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古建筑大多破漏不堪,有的改作民房或营业场所,如凝辉阁成为松月楼素菜馆,清芬堂和濠乐舫分别成为桂华厅、船舫厅点心店,绿波廊改为乐圃阆茶楼(今复名绿波廊)。园内假山部分倒坍,景色面目全非。

上海解放后,拨专款修复豫园,工程由市文化局负责,由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设计指导,历时5年,修复和重建了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了淤塞的池塘,栽植了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修复后的豫园把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在园外,大门从园东面的安仁街移至园的西南,196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限于当时的财力,部分景点未能修复,园中有些地方空旷失衡,难以体现原豫园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的特色。

1966年12月至1968年9月,豫园被迫闭园近两年,并一度被易名为红园。此后,园中的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的格局又遭破坏。

1978年以后,豫园作过多次修缮。1982年,大假山前的螺丝洞及万花楼前的花墙出险情,经全部拆除后,按原样修复,并把与古园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改建为砖、石路面,扩建了东园门,调整了花木布局,共计完成较大的整修项目23项,零星项目达上百项。1986年3月,南市区人民政府投资600余万元整修豫园。整修工程参照清乾隆年间豫园的布局,力求体现这座江南古典园林昔年的特色,内园整修工程由同济大学陈从周、蔡达峰指导施工。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豫园东部景区的整修,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一带景区。这个区域破坏严重,工程量较大,包括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环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水廊。这两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是修复内园的古戏台。古戏台原建于闸北钱业会馆,1974年移建入园,因为当时这座古建筑与民居杂处,只得重门深锁,一直没有对外开放,修复时不得不动迁居民13户企业2家。修缮工程历时1年零8个月,于1988年8月竣工。1989年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又投资50万元调换了梁柱。整修后的豫园典雅精巧,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得当,胜似当年。

资料来源:

  • 《上海园林志》

  • 《上海名园志》

湖心亭

图片

晚清湖心亭

“湖心亭”茶楼是上海滩最负盛名的茶楼。原系明代嘉靖年间由四川布政司潘允端所构筑,属豫园内景之一,名曰凫佚亭。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在凫佚亭旧址上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商行人聚会议事之场所。该亭平面近似丁字形,两翼呈多边形展开,上面是由6个大小各异的尖锥形和短脊歇山形组成的屋顶。内部空间既分又合,既可独居一隅,又可窥视全局。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上海布商行业日渐式微。清咸丰五年(1855年),青蓝布业将湖心亭出售,由购得业主用来开设茶馆,名为“也是轩茶楼”,为上海滩最早的茶楼。

清宣统年间,茶室主人因赌博亏空,遂于宣统二年(1910年)将茶室出让给刘存厚,继续开设茶楼,并改名为“宛在轩茶楼”,寓意湖心亭宛如在画中。湖心亭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清新、高雅、脱俗的品位,很快成为当时沪上最高档的茶楼,在湖心亭喝茶品茗不但环境雅静,而且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1924年,城隍庙大殿毁于一场大火,波及九曲桥木栏杆。当时的邑庙董事会重建大殿时,将原先石木结构的九曲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茶楼业主刘存厚利用这一契机,在湖心亭后加建了一座方形茶屋,后来又加建了楼上的两翼小楼,也是飞檐翘角,黛瓦朱栏,与原来的湖心亭混为一体,使茶楼上下增加了120余平方米的面积,生意更为兴隆。而九曲桥则由海上闻人杜月笙、黄金荣等集款重建,改建成水泥桥,九曲十八弯,可谓“水心亭子夕阳红,九曲栏杆宛转通”。

抗日战争期间,城隍庙一带辟为难民区,后又被日军占领,城隍庙内茶室大都倒闭,湖心亭茶楼也一度停业。新中国成立后,宛在轩茶楼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更名为湖心亭茶楼。“文化大革命”期间,茶楼生意空前萧条,民乐队被迫停止活动,湖心亭茶楼也一度更名为“工农兵茶室”,至20世纪70年代,偌大的城隍庙内仅湖心亭茶楼硕果仅存了。

改革开放以后,湖心亭茶楼得到全面的修缮和恢复,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品质也得到了提升。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在游览豫园期间,步上湖心亭二楼,在靠近东窗的一张红木圆桌旁就座。她居高临下,环顾四周,顿时被古典园林和庙市风光所吸引,连声说:“这儿的风景真美!真美!”服务员为她端上了用紫砂茶具冲泡的一壶特级狮峰龙井茶。伊丽莎白二世一边喝茶,一边欣赏优雅悦耳的江南丝竹。从此,湖心亭茶楼身价骤增,先后接待了加拿大前后两任总督、柬埔寨国家元首、瑞典首相、澳大利亚总督、日本首相、罗马尼亚总理、挪威首相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世博会期间,接待了萨摩亚副总理兼贸工、旅游部长米萨·特莱福尼·雷茨拉夫、捷克副总理兼外长扬·科胡特、美国参议院前临时参议长特德·史蒂文斯和世博会参展方近百名官方代表等多批贵宾。湖心亭的知名度也因此与日俱增,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2013年9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四枚一套的名为《豫园》的特种邮票,其中第一张就是湖心亭,这在全国同行中也是第一次。

资料来源

  • 上海通志馆“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张雪敏著:《亦中亦西老城厢》

  • 《上海建筑施工志》

图片

豫园商场(今豫园商城)

当天下午四时许,伊丽莎白二世来到豫园商场门口,马路两旁的群众热烈鼓掌向女王挥手致意。

图片
豫园商城,又名老城隍庙市场,曾名豫园商场,位于老城厢东北隅,与老城隍庙、豫园毗连。商城集老城厢地区人文景观、明清建筑和特色商市于一体,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商业中心和旅游胜地。

老城隍庙市场的形成,与老城隍庙、豫园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城隍庙香火鼎盛,节会性的临时庙市向固定市场演变,商贾沿园径开店设铺,形成商街10余条。及至清末,笺扇、玉器、眼镜、书摊、画像等店铺星罗棋布,形成热闹市场。

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发起填福佑浜、方浜为路。至民国9年场内有商店135家,摊贩众多,道路为塞。民国15年,被焚毁的城隍庙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及市场,商业益发兴旺。

1937年,日军侵沪,南市惨遭浩劫,城隍庙辟为难民区,商店停业十有六七,摊贩几近绝迹。沪人在租界建新城隍庙,遂称此为老城隍庙。

抗战胜利后,小世界内的福佑、世界商场复业,有柜户300多家,销售美国剩余物资和小商品。障川路(今丽水路)一带的商店工场,集中经营以进口塑料生产的钮扣、发夹等小商品,加上场内赛珍饰品等行业的发展,使老城隍庙市场小商品经营特色更为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镇压流氓势力,建立摊商联合会,市场秩序正常,交易又趋活跃。1959—1961年,市金融、物资部门专门拨出黄金、木材等物资,维持小商品和特色商品的经营。老城隍庙日用品批发部设工场11个,利用边角废料,生产剪刀、信封、钮扣、玩具等小商品。场内设工艺美术商店,供应镀金饰品、珍珠项链等商品,并扩大花鸟等经营品种。老城隍庙南翔馒头等小点心,以及奶油五香豆等特色食品,每天也有一定数量上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城隍庙市场管理处被迫停止工作。场内近百个店面,或专营批发,或作为仓库,市场冷落,销售不振。1971年,原在市场内的批发部业务网点迁入小世界大楼,沿街店面悉数开设零售商店,并按照传统,确定以小商品、土特产品、特色商品以及品种规格多为特色,开设50多家专业商店。1972年,建立豫园商场,管理全场的区财贸系统商店。商场可去产地采购,可在全国性商品交流会上组织货源,拓宽小商品的进货渠道。

1978年,商场地区各行业陆续开展商店建设。1979年,饮食业将乐圃阆茶楼改建为绿波廊餐厅,经营老城隍庙特色点心、菜肴。1980年,结合塑料厂迁移,豫园商场开设电视机、电料商店,后合并为南方家电服务中心。1981年,开设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1983年,商场各行业与豫园联合举办元宵灯会,开设夜市。

随着旅游事业兴起,豫园商场地区被列为上海对外开放的主要游览点之一。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沪访问期间,游览豫园商场。经海外传媒机构报道后,海外游客来豫园观光者日增。

1992年5月,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股本1.13亿元,向社会发行股票,同年9月股票上市交易。豫园旅游商城建立后,加快工程建设进度。1992年完成绿波廊餐厅、松云楼、九狮商厦、童涵春二期等改扩建工程,开张营业;翔馒头店、湖浜美食楼、小商品批发公司、豫园商厦等工程,1993年竣工营业。

2017年,在豫园商圈办公多年的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外滩金融集聚带办公区,并将豫园商城简称更改为“豫园股份”。

豫园商城从小商品、日用小百货起步,传承上海城市文脉,不断创新、进化蝶变,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豫园股份已拥有珠宝时尚、餐饮食品、品质生活、旅行服务多个产业板块,并着力打造以豫园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快乐时尚产业平台。

资料来源

  • 《上海名街志》

  • 《黄浦年鉴2018》

图片

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

而这天下午,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来到中英合资企业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大型切割成品库土建落成典礼上,为活动剪彩。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陪同前往。

1983年12月中国建筑材料贸易总公司、上海耀华玻璃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与英商皮尔金顿股份公司、联合发展(香港)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投资总额1.35亿美元,注册资本8363万美元,中方占75%,外方占25%。1993年12月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制上市公司,增资扩股。

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后英商投资上海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主要生产透明浮法玻璃。全套引进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玻璃工艺设备和技术,从玻璃配料、熔化、成形、退火到质量检验、切割、取汽堆垛等,全部由计算机和自动化仪表控制。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0万吨,折合400万重量箱。1988年,该公司产品质量被评为中国第一名,列入上海市出口免检产品。当年就有1.33万吨玻璃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束上海口岸没有玻璃出口的历史。

公司适应经营环境,努力开拓进取。到1996年投产9年间,实现利税总额13.5亿元,创汇2.56亿美元。是年,在全国平板玻璃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出现整体性行业亏损的经营环境下,公司仍然取得实现利润总额12643万元、创汇1985万美元的良好业绩,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公司按照“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市场发展战略,生产和销售透明与本体着色浮法玻璃以及家具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镀膜玻璃、镜面玻璃、钢化玻璃、热弯玻璃等玻璃深加工系列产品,以尽快建成中国玻璃行业技术最先进的平板玻璃、加工玻璃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资料来源:

  • 《上海市志·外资经济分志(1978 — 2010)》

图片

当晚,英国女王在停靠上海码头的“不列颠尼亚”皇家游艇上举行了答谢宴会。宴会结束后,又在皇家游艇举行招待会,各界人士二百人出席了招待会。

图片

停泊在黄浦江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

编制:石梦洁

审校:戴静怡

签发:吴一峻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