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钱”,这究竟有什么讲究?

 关山听风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一个人喝酒,少量喝酒,或者喝酒时适可而止,并非不可以,而聚众喝酒,过量喝酒,以及聚众赌钱都不是好事,害了不少人。既然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还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解答一下。

俗话“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钱”,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无趣”和“没味”。一人喝酒民间叫喝“闷酒”;两人赌钱叫“挖对坑”。



一人不喝酒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形成了一种喝酒文化,在喝酒中有诸多的民俗讲究,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宋代文豪苏轼有诗句:“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句:“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唐代画家吴道子、元代画家黄公望、清代郑板桥等等,都是醉后为画的高手,有“酒不醉,不能画”的怪毛病。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传奇色彩。

历史上文人墨客中就有不少一人喝酒的,称之为“独酌”,如李白《独酌》共四首,其中有诗句:“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李白还有著名的《月下独酌》五言诗。杜甫《独酌成诗》诗句:“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杜牧《独酌》诗句:“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由此可见,古人并不讳一个人喝酒,也没有民间的那么多臭讲究。他们不仅一个人喝酒,还喝出了高雅情趣,喝出了诗篇和书画之作。

民间认为,一人喝酒是喝“闷酒”,当然不是快乐,越喝越是愁肠百结,本希望以酒消愁,结果酒越喝越愁。民间喜欢喝酒的人,往往要讲究一种气氛,一种心情。人们认为喝“闷酒”是一种孤独的表现,或者说是不与人交往的表现,没有朋友才一人喝酒。说到底,民间认为,“一人不成酒席”,喝酒要有酒伴,喝酒才有兴致。

一人不喝酒的讲究,来自我国酒文化中长久以来形成的酒席文化。一人喝酒不能劝酒、斗酒、酗酒等,而劝酒、斗酒、酗酒恰恰是酒席文化丑陋习俗的代表,历来为民间所厌恶,同时又有部分人趋之若鹜,以致酒后丑态百出。



两人不赌钱

两人不赌钱之所以被民间称为“挖对坑”,就是两人面对面地挖坑,如果一定要赌出输赢,两人中总有一个人要掉到对方挖好的坑里去。

事实上,这是赌徒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明知赌钱是别人挖的坑,也是自己在挖坑,却还有很多人往里跳。跳的时候还有讲究。

两人不赌钱的讲究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众人赌钱那么刺激。三人才成众,两人赌钱是面对面,民间常有人形容两人赌钱,是把钱从左手放到了右手。这是没有众人赌钱刺激的比喻,并不妥当。

二是“挖对坑”的后果。两人赌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就赌个平手,要么不是你输就是我输。输了钱的人,会找赢了钱的人没完没了的纠缠下去,因为赢钱的人只有一个人,也就只找一个人,吵架也只要对付一个人,甚至起歹意也只要对付一个人。两人赌钱,赢了钱,脱不了身。



再说,两人赌钱,输赢没有见证,更主要的是,如果输了的一方指责赢了的一方“出老千”,因没有人作证,百口难辩。民间把两人赌钱称之为“挖对坑”就是这个原因。有的地方则把两人赌钱比喻为“抢钱”,说的就是没人作证,与抢钱没有区别。民间也就很忌讳两人赌钱,其实就是赌徒们不想给自找麻烦,惹下祸端。

总之,劝酒、斗酒、酗酒是陋习,古人早就有俗语告诫:“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而赌博是万恶之源,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要珍惜自己的明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