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生侧柏15克 马鞭草15克 大小蓟各30克 益母草30克 白茅根30克 石苇30克 功能 滋肾活血,清热凉血,利湿止血。 主治适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症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有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偏干、脉象沉细或弦细、舌质暗红苔薄或舌质红无苔等,中医辨证属于肾阴不足或 肝肾阴虚,兼夹瘀血、湿热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20分钟(如加用生地、丹皮者,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4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服,总量约200~300毫升即可,每日1剂。 加减运用 阴虚较重者,加生地10~15克、丹皮10克;阴虚日久出现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瘀血较重者,加丹参30克、赤芍15克;如下焦湿热明显者,加知母10克、滑石15克、黄柏10克、生甘草6克;如每因外感风热后,咽红咽痛、血尿加重者,可加疏风散热之剂,如银蒲玄麦甘桔汤(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甘草6克、桔梗6克),再加薄荷(后下)6克。 方歌 滋肾化瘀清利汤 二至石苇蛇草商; 侧柏马鞭大小蓟 益母茅根共煎汤。 按语 本方主要用于各种肾小球肾炎伴有血尿者。血尿在治疗上颇为棘手,尤其是镜下血尿,经久不愈,日久可影响肾功能,特别是血尿又伴有持续性蛋白尿者常可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及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血尿的病机错综复杂,但其病位多在于肾,病性以阴虚为多,故滋养肾阴为治本之大法。但由于出血必有瘀滞,阴虚而有血尿者宜凉血活血,不宜止血。瘀化血行,血气调和,不止血则血自止。又因阴虚内热,肾又主水,湿热极易相合,湿热内蕴又可伤阴,加重原来的阴虚,且湿、热、瘀互结,更使病情复杂。因此,清热利湿结合活血化瘀,虽属治标,但也是治疗阴虚血尿的重要方法。如此标本结合,滋肾与化瘀、清利同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上有的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属中医血淋范畴,宜从清热利湿通淋治之,非本方适应证,应该注意分辨。但血淋后期,尿路刺激症状消失,仅存镜下血尿且伴有阴虚者,本方亦可用之。 典型病例 杨xX,女20岁,门诊病例。患者于感冒发热后出现肉眼血尿。经本市某医院肾穿,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IgA肾病”,曾用激素、雷公藤治疗无效。平素尿检查镜下血尿一直存在,红血胞10~30个左右,尿蛋白(±)或(一),每因劳累、感冒咽痛即出现肉眼血尿,持续2~3天后,又为镜下血尿,病程已有一年余,此次又因感冒而加重。症见腰酸腰痛,咽干咽痛,口干喜饮,纳食尚可,尿如洗肉水样粉色,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舌苔薄黄微腻,脉象弦细,证属肾阴不足,阴虚内热,血热妄行,夹有瘀血、湿热,予滋肾化瘀清利汤合银蒲玄麦甘桔汤4剂。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咽干咽痛减轻。尿检:蛋白(士)、红细胞5~8个,继用滋肾化瘀清利汤调治两月余,尿检:蛋白(一)、红细胞(一),为巩固疗效,以本方又调治两月,尿检仍属正常。 ![]() ![]() ![]() ![]() ![]() ![]() ![]() |
|
来自: 金陵养身桩 > 《头条上摘下来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