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篆书,打破了李斯小篆字体上密下疏的结构特点,趣味十足!

 青木森森 2022-09-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三坟记)

魏晋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流。通行于先秦的篆书和汉代的隶书,渐次退出书坛,而被人们视为古体。但这并不等于说篆书和隶书完全失去了它在书坛中的位置。篆书在汉魏以后的碑刻中多作碑额文字使用,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书碑的标准形式。一般说来,人们公认篆书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是李斯,隶书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是蔡邕。李斯之后篆学废,蔡邕之后隶书衰。所以宋代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自秦李斯以苍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唯真、草是攻,穷英撷华,浮功相尚,而不曾省其根本,由是篆学中废。』朱长文这段话说明了篆书在魏、晋以后的发展现状。但他忽略了唐代在书学昌隆的大环境中,篆学又中兴起来,它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李阳冰学习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李札墓志》,遂变化开合,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窦蒙《述书赋》注)。李阳冰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尽管他祖述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中锋用笔,并且笔力特盛,陈绎曾说:『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尝见其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这是李阳冰篆书中锋的特点。李阳冰也曾骄傲地自夸『斯翁之后,直至小生』。

后世对其篆书评价极高:

吕总:『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续书评》)

孙承泽:『篆书自秦汉而后,李阳冰为第一书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在陆探微所画《金腾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到也。』(《庚子消夏记》)

今选其代表作《三坟记》供大家临摹参考。《三坟记》笔画圆润稳健,结体俊整遒丽,骨力洞达,其可贵处在于他打破了李斯小篆字体上密下疏的结构特点,而改为上下停匀,更显得法度森严,别有情趣。这些碑刻都成为后代人学习篆书的最重要的范本。由于是翻刻,所以此碑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后人谓之为『铁线描』,清初钱坫、孙星衍等都继承了『铁线描』并且有过之。至清邓石如开始追求用笔、墨色的变化。

图片
先侍郎之 子曰  曜卿字华

图片
名世才也 弘*乐易 机将朗彻

图片
既冠遭家 不造诸季 种藐植之

图片
以*艺博 之以文行 始调秘书

图片
正字授右 卫骑曹转 新*尉豪

图片
猾未孚立 信以示之 礼浮窳未

图片
复本仁以 示之义领 长安尉直

图片
焉*见焉 左迁普安 郡户楥赋

图片
古乐府甘 四章左史 韦良嗣为

图片
之叙文集 十卷  *乡字万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