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欲晓将星落 长空泣血谱壮歌(3)

 金古传奇 2022-09-16 发布于广东

———兴国籍中共高级将领王平民纪事


1936年5月8日,毛泽东提出需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经过中共中央研究后,决定在瓦窑堡创办一所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改称“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六天后,毛泽东还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红军团级以上干部会议,要求各部队党组织选送优秀干部到红军大学培养训练,并再三强调选送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

              红色经典:《抗大校歌》视频

王平民被党组织选送到“抗大”学习,军事指挥能力与个人政治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抗大”是一所颇具传奇的军政学校,从“抗大”走出了共和国元帅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少将366人。许多“抗大”的学员还成为了新中国的部长、省长、省委书记、大学校长。曾担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冈村宁次曾讲:“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亡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学员,宁亡五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干部!”。由此可见,“抗大”出来的学员和干部对日军的震慑作用有多大。

在“抗大”毕业后,王平民留校工作,历任四大队干事、五大队干事、政治指导员、七大队组织股股长等职。

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7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2、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二分校,该校隶属晋察冀军区序列。“抗大”二分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9月又迁到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界的神南村。王平民随“抗大”二分校到晋察冀边区任分校组织科科长。

王平民在组织科任职期间,常常是挑灯夜战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二分校许多错综复杂的事务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紊丝不乱。二分校的领导倍加欣赏他的勤奋和才干。开国少将李中权曾在《永远忘不了的仇恨》一文中写道:“平民同志,记得你在抗大工作的时候,同志们就看到你一贯的坚持工作的精神,埋头苦干,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成绩。”        

             抗大的师生在纺线

1940年,王平民出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下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锄奸部)巡视团主任、组织科科长。因当时日军在我根据地疯狂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了对共产党部队官兵的诱降。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鉴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发出了政治整军的指示。

在整军过程中,王平民凭借丰富的政工经验和组织能力,对军区下辖各团抽出的近百名营级干部进行政治教育,使中层管理干部的政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也革除了部分干部存在的军阀主义残余习气,端正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松懈懒散等不良作风。经过数月的整军,部队的陋习歪风不见了踪影, 严明的军纪已在军队中蔚然成风,官兵们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在随后的正太战役中,各部战斗力明显提升,华北日军被我八路军的大破袭战所震惊,赶紧从冀中和冀南调了五千兵力来增援。

1940年9月,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命令晋察冀军区组织涞灵战役,夺取涞源、灵丘县城及其附近各据点。王平民随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赴涞灵一带作战。在东团堡战斗中,日军使用了毒气,致使许多战士中毒,一分区三团指战员大部分中毒,三营损失极大,一营、二营伤亡也不小。战士们不惧牺牲,经过一番血战,最终将凶狠残忍的东团堡日军士官教导大队全部歼灭,并缴获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

1941年秋,日军对北岳区大规模扫荡。在扫荡之前,日本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做了周密的部署,企图一举消灭晋察冀军区主力和摧毁军区指挥系统。8月下旬,日军几十万人扑向晋察冀中心区,王平民和军区机关一起从娘子关向西南方向转移。随行的除军区机关外,还有边区政府、晋察冀分局、北岳区党委、分局党校、抗大二分校、北岳区党校等后方人员。敌军的飞机像长了眼睛一般,部队走到哪里,它就轰炸到哪里。在阜平西北的马驹石村,敌机空袭我军司令部,副官长刘显宜也被炸伤。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怀疑敌军是根据电台信号来定位我军所在位置,遂命令关闭所有电台,让一个小分队带着一部电台到雷堡东边的台峪发报吸引敌人主力。敌方果然上当,十几万日军全去包围台峪那个小分队,聂荣臻率部趁机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脱险。

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进行精兵简政,各军分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原一分区三团政委王建中升为一分区政治部主任,王平民调入一分区接任三团政委之职。

时任一分区参谋长的徐德操认为,王平民的资历比王建中要高,又和自己是抗大出来的平级同事,做团政委明显偏低,应该当军区政治部主任才对。于是,徐德操便便将自己看法告诉了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

杨成武说:“我也知道,让平民同志当三团政委是有些屈才。但三团目前问题很多,急需一个政治水平较高的人来管理。平民同志是老红军,懂政治又有威望,是不二人选。而建中同志对一分区比较熟悉,更能起到如臂使指的效果。这样调职更有利于他们各自开展工作。”

王平民去一分区赴职时,杨成武特地找他谈话,怕他闹情绪。出乎意料的是,王平民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半句怨言。事后,杨成武对徐德操说:“平民同志不计个人名利,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都很高,不愧是抗大出来的优秀干部!”

晋察冀一分区当时有一团和三团两个主力团。一团团长是邱蔚,三团团长是肖应棠,两个团的战士很多都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虽说部队军纪严明,但要镇得住这些身经百战个性十足的老红军却并非易事,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许多政工干部一听说要去老一团、老三团工作,心里都不免有些忐忑。事情真是凑巧,王平民一到三团上任,晋察冀军区便下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

地盘还没踩热就要开始整风,其中之难度可想而知。撼泰山易,撼人心难。王平民迎难而上,很快将三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整顿,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有所提高、组织纪律性大为加强,各营、连普遍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克服困难、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王平民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出了名的,当年曾有一个“黄甫俊事件”,就是由他出面解决的。部队有严明的军纪,不允许八路军干部战士与驻地姑娘婚恋。
满城县一位地方女青年与驻防该县的三团五连的连长黄甫俊恋爱了。黄甫俊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作战英勇且战功赫赫。部队为严明军纪,决定对连长黄甫俊采取措施,没想到与他相恋的地方女青年却当众说道:“八路军不是主张婚姻自由吗?凭什么要阻止我们?我喜欢黄甫俊,我就是要跟他好,非他不嫁!再说又是我追的他,与他何干?凭什么要处分他!

满城这位女青年一番话,让执行军纪的干部很棘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个事情让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知道了,他要求三团政委王平民出面,务必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妥善解决这件事情。王平民不愧是政工高手,很快做通了黄甫俊的思想工作,黄甫俊当场表态:“抗战不胜利绝不结婚!

为了避免影响地方军民关系、破坏部队军规,王平民与三团团长肖应棠商议后,决定采取连队调动的“组织措施”:将一连和五连对调,把黄甫俊的五连从满城县东边调到最西边去,远离开这个满城县姑娘。

 后来,组织上又把黄甫俊调离三团,到保满支队任副支队长。因保满支队不是八路军正规部队,是穿便衣的地方游击支队,归满城县委领导。将黄甫俊从八路军正规部队调出来,改任地方游击支队的领导。这招就已经很绝了,灵活执行了上级规定又不会棒打鸳鸯。

因为那位女青年公开说的是自己追的黄甫俊,而黄甫俊又表了态,暂不与那位满城女青年结婚,这样组织上也不好再追究其事。如此一来,各方满意,此事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