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辨证论治体会

 新用户5616Y0eR 2022-09-17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导读: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或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刘道清将其分为六类:寒实型、虚寒型、郁热型、气滞型、血瘀型、水饮型、虫积型、食积型,将各类辨证论治的体会汇总如下文。

图片


图片
图 源自:网络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或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它包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的疼痛。笔者业医30载,所遇胃脘痛患者较多,现将辨证论治体会汇总如下。


图片
寒 实 型

辨证要点:胃痛拒按,遇冷发作,或遇冷则甚,喜温神疲,四肢易凉,脉象沉紧,舌质淡白。

辨治体会:本型系由寒邪阻滞、中气不行所致。故治疗当从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两方面着手。宜用良附丸(《良方集腋》)加减。常用高良姜、制香附、青皮、陈皮、广木香、当归、炮姜、枳壳、檀香、厚朴、紫苏、桂枝、白芍等。

典型病例:
赵某,男,49岁,农民。胃痛十余日。患者十余年前因经常捕鱼,受冻过甚,致发胃痛。后虽经治疗痛止,但遇冷则发。此次又因受凉引起胃痛发作,拒按,喜热食,小便清长,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咳吐稀痰,口渴,右脉紧,左脉滑,舌苔白。患者原有胃寒宿疾,近日又感寒凉,寒凝气滞,致发胃痛。

治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8g,香附9g,檀香9g,广木香4g,当归12g,陈皮9g,半夏9g,茯苓12g,甘草4g。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2剂胃痛减,4剂胃痛止,胸脘宽畅,咳止渴停,诸症皆除。又服3剂,随访5年,未再发作,饮食正常,体格健壮。


图片
虚 寒 型

辨证要点: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大便稀溏,脉象虚弱,舌淡、苔白。

辨治体会:本型病因一是脾虚,二是胃寒。由于脾运无力,必然导致水饮留滞,所以治疗时应从健脾、温胃、化饮三方面着手。宜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良附丸合二陈汤(《和剂局方》)加减。常用黄芪、党参、桂枝、白芍、陈皮、茯苓、半夏、白术、炮姜、高良姜、砂仁、厚朴、吴茱萸、附子、荜澄茄、炙甘草等。

典型病例:
张某,女,47岁,农民。胃脘疼痛5年,不定期发作。发作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先冷后热,如疟疾状,发热恶寒,四肢抽搐痉挛,不渴,脉象沉细,舌淡、苔白。

胃痛发作时先热后冷,如疟疾状,说明患者气弱血虚,正合《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之论。胃痛发作时四肢挛急,说明血不养筋,病属阴属寒。

不渴,脉沉细,舌淡白等,又是属阴属寒的佐证。治宜补养气血、温和脾胃、散寒止痛。

方用黄芪建中汤、良附丸合二陈汤加减:黄芪24g,党参12g,桂枝9g,白芍10g,高良姜12g,炮姜9g,香附6g,荜澄茄9g,檀香9g,陈皮6g,茯苓12g,炒白术15g,当归12g,炙甘草6g,2剂后胃痛即止,诸症皆除。又服2剂以巩固疗效。


图片
郁 热 型

辨证要点: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象弦数,舌红、苔黄。

辨治体会:本型多由过食辛温,或嗜酒无度,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性急迫,犯胃而发生疼痛。治疗应从疏肝、泄热、止痛三方面着手。

宜用瓦楞楝子汤(笔者经验方)加减。本方由煅瓦楞子、川楝子、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柴胡、黄芩、枳壳、乌贼骨、浙贝母等组成,具有疏肝泄热、和胃止痛等作用。

典型病例:
孔某,男,48岁,干部。胃脘疼痛一周余。饭后及饥饿时均痛,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胃中嘈杂,性多忧思,嗜好烟酒,酒后痛甚,脉象弦数,舌红、苔黄,诊为郁热型胃痛,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用瓦楞楝子汤加减:煅瓦楞子30g,川楝子10g,白芍10g,当归10g,柴胡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芩3g,枳壳9g,乌贼骨10g,浙贝母10g,竹茹6g。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7剂而愈。


图片
气 滞 型

辨证要点: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时常叹息,喜揉喜按,心烦易怒,脉象沉弦,舌苔薄白。

辨治体会:本型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从而致发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治疗重点应从疏肝理气着手,佐以健脾和胃。宜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或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柴胡、当归、白芍、青皮、陈皮、延胡索、枳壳、香附、广木香、檀香、沉香、茯苓、白术、高良姜等。典型病例:牛某,男,22岁,农民。胃脘疼痛1年余,痛连左胁,恶心,痛甚时不能进食,脉弦,苔白。

诊为气滞型胃痛。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4.5g,枳壳12g,白芍10g,香附9g,檀香9g,广木香6g,陈皮10g,茯苓10g,当归9g,藿香9g,紫苏叶6g,服3剂胃痛大减,又3剂告愈。


图片
血 瘀 型

辨证要点: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较甚,或吐血,或便黑,脉涩舌紫。

辨治体会:本型多由饮食不节,气血瘀滞于胃腑,或胃黏膜脉络损伤致发疼痛。

治疗重点应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两方面着手。宜用檀香灵脂汤(笔者经验方)加减。本方由檀香、五灵脂、蒲黄、大黄、降香、阿胶、白及、三七参、延胡索、枳壳、当归、白芍、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行气、止血止痛的作用。

体质较好而无出血征象者,重用大黄;有出血征象者去大黄、延胡索,加乌贼骨、鱼鳔胶珠;血虚者加熟地黄、枸杞;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等。

典型病例:
工某,女,58岁。胃痛8年,加重7天,拒按,食后痛甚,痛有定处,大便干而黑,脉涩舌紫。证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用檀香灵脂汤加减:檀香10g,五灵脂10g,川大黄15g(后下),生蒲黄10g,焦山楂20g,降香10g,阿胶10g(烊化),白及10g,三七粉6g(冲服),延胡索10g,枳壳10g,当归10g,白芍12g,柴胡6g,服1剂便溏色黑,腹痛隐隐;服3剂胃痛止,腹痛减;又3剂后诸症皆除。


图片
水 饮 型

辨证要点:胃脘疼痛,泛吐清水,活动可闻及胃中水液荡击声,不渴,喜温,脉象沉弦,舌淡、苔白,舌边有齿印或舌体胖嫩。

辨治体会: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再稀者为水。三者程度不同,实为一体。治疗应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重点从温通中阳、攻下逐水、行气止痛三方面着手,宜用牵牛半夏汤(笔者经验方)加减。

本方由牵牛子、半夏、炮姜、高良姜、木香、枳壳、香附、巴豆、大枣等组成。方中炮姜、良姜温通中阳,半夏燥湿化痰,牵牛子、巴豆攻下逐水,木香、枳壳、香附行气止痛,大枣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良效。

典型病例:
刘某,女,15岁,农民。胃脘疼痛6年。饭后疼痛加剧,按之益甚。活动时胃脘部有振水声,大便溏泻,泻后稍觉松快,继而又感胃满疼痛;面部呈痛苦表情,营养欠佳,发育不良,身材矮小,月经未行,语言无力,脉象细弦,舌淡、苔白。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由此可知,患者系由留饮于胃所致。

治宜温中逐饮、行气止痛。方用牵牛半夏汤:牵牛子15g,姜半夏6g,炮姜6g,高良姜9g,广木香6g,枳壳9g,制香附3g,巴豆1粒(捣碎),大枣3枚。服药1剂,泻下黑色稀便,胃痛立止。痼疾已去,中气未复,再投以温中健脾之品以调养,即半夏12g,陈皮15g,藿香9g,佩兰9g,良姜12g,香附6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炒扁豆9g。服药3剂,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图片
虫 积 型

辨证要点:胃脘慢痛,伴有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或吐蛔,或便蛔虫,脉象沉弦,舌有紫点(儿童明显)。

辨治体会:若为蛔虫引起,可先用乌梅丸(《伤寒论》)安蛔止痛,再用化虫丸(《和剂局方》)加使君子等驱虫。

也可配合西药驱虫。如蛔虫团聚,阻塞肠道,引进满腹剧痛,可用大承气汤(《伤寒论》)加使君子、冬瓜子、桃仁、槟榔、鹤虱等,或日服生大豆油100~150mL(儿童酌减)驱虫。


图片
食 积 型

辨证要点:胃痛拒按,食则加剧,恶食,嗳气,泛酸,或伴呕吐,脉实或滑,舌苔厚腻。

辨治体会:本型多见于消化功能较弱的儿童和老人。治宜消导化食、健胃止痛。单纯伤食者用保和丸(《丹溪心法》);伤食兼风寒或暑湿者用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图片
   | 每 |  日  | 本 | 草 |    
...............................................


图片

甘草


...............................................

《神农本草经》上说:甘草,味甘,性平。主治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能使筋骨坚固,使肌肉增多,使力气加倍;治疗金刃伤而致疮肿;能解毒物。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便,寿命延长。甘草生长在平坦的陆地且有流水的地方。


图片
朋友,愿您健康、平和、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