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皖南笔记四则

 昵称45109175 2022-09-18 发布于浙江

朱乃燕,媒体工作者,曾任某日报副总编辑。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各级大奖,诗文散见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澳门日报》等媒体副刊。

【一】皖南大地:孕育黄山吐秀江南

晚秋时节,在黄山脚下的皖南山中探幽觅胜。皖南的天空盈盈、一汪蔚蓝,恰似琉璃,宁静而清和。

这些天,凭借现代化交通工具,跑了不少地方。数十年间,跑了大半个中国,虽不能说遍访了名山大川,但也算有点见识。皖南大地上除了黄山无与伦比外,其它的山川景致在国内也不算最出色的,但若结合考量历史文化遗存来看,皖南的文旅价值在国内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皖南人才辈出,如毕升、方腊、朱熹、胡雪岩、詹天估、黄宾虹、胡适等,不胜枚举,这也许是吸引我多次踏上这块土地的不二理由。

之前,我先后到过皖南多次,登黄山、探宏村、游西递,每访一次对皖南的感受都不一样,我的感觉皖南是最江南的。当然,这种认定并非排斥长江以南的其它地域的江南性,而是由于皖南特有的南方属性,以区别于长三角的鱼米之乡的吴越江南和有着云梦泽称谓的两湖及江西等江南地区。

皖南这块土地不像国内的其它旅游胜地那样喧闹,她比较沉静、简约,不大会自我推销,不大会嚷嚷,伟人邓公游完黄山后,对黄山下的徽州地区当地党政干部说,你们太谦虚了,这样的好地方许多人不知道,你们就要大声说话,皖南和黄山可以一起宣传,可以用山来命名,就叫做黄山市吧。至此,黄山脚下的皖南风貌,与黄山一起打包推出宣传,海内外游客在爬完了雄奇的黄山后,又可领略温婉沉静、历史遗存丰厚的皖南胜地,她那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读懂中国的最佳途径。

【二】堂樾牌坊:时尚的抖音女主播 

这是一个秋日的早晨,夜晚的雾还未散去,从东边黄山吹来的风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走在堂樾牌坊前,远远地望去,七连座牌坊群次递排开,高大宏伟不失威严,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每一座牌坊下都立有一块介绍碑石,一个个悲喜交织的故事,串起了忠、孝、节、义古徽州人的伦理道德和宗法思想。

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与山西的晋商构成了明清时南北两大商帮。徽商远行经商走四方,离家一年半载甚至几年,家中妻子谁人抚慰?孩子老人谁人照顾?家里的经营如何开展?男人长年在外,乡村伦理道德风俗如何维系?乡村社会的建构维系必须由道德与秩序来支撑,而这一切为程朱理学的忠、孝、节、义播撒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再加祠堂文化的盛行和族长制度的加持,让皖南乡村数百年稳定得以延续。

然而,这一切却害苦了徽州女人。女人们苦楚的内心世界,正可用宋人朱淑真的《秋夜》一词来描述:“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词的关键词就是“夜久无眠”和“离人不归”。

牌坊、贞洁、守望、孤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让这些温婉如柔水、坚韧如蒲丝的女子在压抑、悲惨中度过余生,封建礼教就是一道道的锁链,紧紧将她们锁住,让一代代如青葱般的女子成了独守空房的殉葬品。对这种维系礼教社会的牌坊,统治者当然是要大力褒扬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然而,这一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礼教无非就是两个字:“吃人”。

走走想想,心情似乎有些沉重了起来。走到了第五座牌坊前,一个染着金黄头发、戴着墨镜、身穿黑色薄纱的三十来岁的女子,正在牌坊前做着直播。与我同行的帅哥Z君对着这女子一声“HELL0”, 她大方地打了一个响指回应。接着,她笑着搂住Z君,举起手机,开启了现场实时抖音直播。这时我也掏出了手机,在抖音APP 上看到了他们的直播画面。直播结束后,她谢谢Z君的配合,两人还互留了微信。

经历刚才一幕,我脑中呈现出几幅时光穿越的交织画面:皖南当地时尚的抖音女主播、独守空房的徽州女人、粉墙黛瓦的皖南村落民居、巍峨宏伟的堂樾牌坊、威严堂皇的灰色女祠。时光倏忽,早已星移斗转,物是人非。今天的文明社会,是百年来无数的先驱,用他们的思想火炬和生命热血换来的。先驱们笑看人间,应该也会为这位抖音女主播点赞吧!

【三】呈坎八卦村:偶遇乡间女诗人

来到曾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黄山脚下的八卦村时已是正午,日头正毒,阳光射在身上热辣辣的。此时,村里只有少许的人在干着各自手里的活,听不到暄闹和吵杂,唯有晒秋的五颜六色扑入眼帘。金黄是主色调,村中晒谷场上铺排着红绸扎好的玉米、南瓜等丰收的硕果。鱼塘里的鲢鱼不时跃出水面,湖水里的荷叶已有些枯黄,显得衰败而萎靡,岸边三三两两的鸭子摇摇摆摆地跛行着,湖对岸几声狗吠,给充满宁静气息的古老村落增添了一抹历史的隐秘感和些许生气。

我站在湖边梳理思绪,一位操着当地口音的老妇人走到我跟前,手里拿着一本书向我介绍并推销,说这本书是她本人创作的诗集,共有200多首。我抚着这本印刷粗糙的诗集,翻看着。诗写得不算多好,反映乡间生活,有感而发。我不由地仔细打量她:老妪眉眼间写满岁月风霜,手上有厚厚的泛黄的茧子。交谈后得知,她已经72岁了。因为爱,从年轻的时候到现在,也就这么一直写着。诗和远方,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定力。我端祥着她,脑海中划过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牧羊少年在山上写诗的情景:在黄沙扑面的中亚山地,一个薄衣烂衫披裹下的少年,站在避风的山崖下,在群羊的边上,一字一句苦苦吟哦诗句……战乱、饥饿,这个民族够苦难的了,可却有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高尚情趣和灵魂。眼前的老妪与远方的少年对诗歌倾情到了执念的程度,虽然国籍不同、身份迥异,但对诗歌的热爱同样燃烧在他们的血液里。

【四】远眺桃花潭:依稀传来踏歌声

下午,要前往泾县某处。行前我已查过导航,知道路途中要与李白的《赠汪伦》诞生地桃花潭擦肩而过。上了车后不由地忆起,当笔者还是黄口小儿时,祖父一日正闲,他叫我到跟前说要教我一首诗文,我坐在他膝上,听他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问他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他说是《赠汪伦》。我大概跟着他老人家背了七八遍《赠汪伦》,诗便印在了脑子里了。虽然此诗明白易懂,但毕竟那时幼小,没有阅历,其中的感情浓处还是年长后才逐渐体会的。

《赠汪伦》一诗是李白传世中最广的诗之一,此诗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前往泾县桃花潭游历时所作。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与退休县令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走的那天,作为李白粉丝的汪伦,“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汪伦送了李白很多东西且不忍离去,人没走就问什么时候李白先生您再来啊?但送君千里终有别。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闻一阵歌声,李白向岸上望去,只见汪伦和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踏歌是唐朝时流行的歌舞,汪伦和村民们用最隆重的大唐礼节欢送李白,踏歌声声,场面温暖而感人,走过千年岁月仍让人浮想联翩。

此时,车已行至泾县城,窗外路标显示,《桃花潭》在左前方40公里处,这是一个让人在旅途中振奋的地名图标。

我想,在纷杂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有时要停下脚步,去品品山川、河流、村落、街巷,追寻古人的脚步,让这些自然风物灵动起来,在中国的文学地名中,深深地铭记值得追寻的事和名人的精神风范。地名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写在大地上的文学符号和诗文,是一个有传承史的民族共同的认同。名人到访并有佳作传世的地方,是可以在我们手里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瑰宝。

因为路程安排的缘故,这次又不能访问名扬天下的桃花潭了,只能远眺一下。也好,留个念想,等待下次的畅游吧。

远处,依稀传来踏歌声……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