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GP2井地热钻井现场 GP2地热日费井是胜利工程在土耳其的项目,是开辟当地热钻井市场的第一口井。土耳其南部地区的春天,比祖国北方的来得早一些。虽然才3月份,绿油油的小麦已开始吐穗,油菜花金黄一片。沟渠里的水不多,水边杂草丛生。沃土之上少见农人,只闻蛙声一片。我们的钻塔就高高耸立在这片农田的中央。我们从基地驱车3小时,来到这里,两面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间,是宽约10公里的平原。3月22号开钻,此前的三天,各路人马全部到位,这才发现GP2地热钻井现场,是一个大家庭。多家公司施工,人员来自9个国家。甲方是BORUSAN EnBW合资能源公司,前者BORUSAN是土耳其最大的公司之一,后者EnBW是德国的第三大能源公司。甲方聘请的钻井监督经理特里,是美国人。夜班钻井监督,是波兰人。地质监督,是德国人。负责定向钻井和录井的是两家美国公司斯伦贝谢和VIKING,人员由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人组成。负责泥浆和固井的是两家土耳其公司,主要由土耳其人组成,其中负责岩屑不落地处理的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机械工程师。提供钻井设备和操作的我方人员,由10名中国人和40名土耳其人组成。以后又陆续来了俄罗斯和英籍印度人的定向井工程师,仅井上较大的服务公司就有7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美国人,生活幽默、放松。我问:“特里先生,感觉我们的钻机怎么样?是不是很旧呀!”德国年轻的地质监督,不苟言笑,很少说话。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给人的印象是中规中矩,而当谈到自己的国家时,却都抑制不住地自豪。中国人表现出的最大特点,任劳任怨、专注工作、一专多能。一个人又是工长,又是司钻、又是钳工,还是一个好焊工。土耳其人性格相对急躁,工作期间爱喝茶,但体格健壮,出力气的活不在话下。承担这次施工任务的设备是50D钻机,2002年投产,2012年从埃及动迁到土耳其。2016年施工两口大包井后,一直处在待命状态。今年2月28号搬到新井场,为了节约成本和工作签证的原因,井上只有10个中国人,带领20多个当地土耳其人展开了紧张的设备安全整改。除了正常的日常维修,主要开展了三项较大的工作:更换钻井泥浆泵电动机组,其中拨皮带轮制作了专门的拉力器。自行设计制作了顶驱导轨的中间固定支承系统。更换了1号发电机组水箱,其中水箱皮带轮皮带没有合适型号,通过调整水箱高度进行了调整。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这算是一线技工份内的事,可现场的甲方经理和美国监督给予了我们高度赞扬。因为国外分工很细,每人只负责一种工作,像这样的工作都需专门的修理厂安排专门人员来井上作业,且花费很高,开工前的设备整改算是给甲方的初步好印象。二开下套管的时候,套管下不进去,划眼,再下套,就是下不进去,几个来回不成功。美国钻井监督发了愁,甲方的现场经理发了愁。我们中方的钻井工程师干这样的井已经很有经验了,知道原因所在。但不能讲,因为这不是我们的职责,说多了,会影响钻井监督的技术权威。干这种日费井,每天都是钻井监督签单拿钱,把监督得罪了,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此时要保持低调。最后在伊斯坦布尔总部的项目经理德国人MATIAS来了,召集大家开技术讨论会。要求我们发言的时候,才把我们的方案说了出来。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我们的方案,划眼后一次成功,项目经理MATIAS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美国监督也流露出佩服的表情。现在来说,这是一次技术与火候结合起来的成功,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月26号, 2号发电机组MTU柴油机出现起动困难。电气工程师王军超,柴司陈代华、李兴涛连续3天反复排除故障,终于查出是电脑模块控制的电磁阀出了问题。陈代华师傅连续工作36小时,敬业精神非常感人。事后,我问陈代华师傅:“36个小时没睡,不困吗?”他说:“查不出故障,压力很大。我回去睡了,可睡不着,老在想着故障在哪里,一查起故障来,就什么也忘记了。”陈代华师傅已年近50,责任心很强。他知道停工一天损失很多费用,也知道让厂家来人不管能否解决问题。一天的检查费用是2000欧元。这个年纪的人疼钱呀!看着陈代华师傅,我的眼睛湿润了。虽然我作为安全官,不提倡这样的疲劳工作,可这不正是我们的“工程铁军精神”嘛!我们这口井的成功还包括用网电代替柴油机发电,为甲方节省了几百万元的油料费。我们的电气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比当地几位网电工程师的水平还高,我们实现了用工当地化,只用了10个中国人就把井上的活干得井井有条……美国的VIKING录井公司干了一个月,达不到甲方要求,被中止合同。甲方的项目经理、现场经理和美国监督一致同意用中国的录井公司承担下面7个月的录井任务。我们的设备已服役18年,老化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技术水平以及低调处事的态度,赢得了甲方的认可和尊重。在项目三开结束,固井候凝的时候,美国钻井监督宣布24个小时井场不能工作。项目领导考虑到井上职工已出国工作4个月,而国内替班人员因办不下工作签证不能及时替换,特意在离井场3公里的COCARLA小镇,安排中国厨师做了几个菜,和大家小聚喝点啤酒,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大家刚刚喝得高兴,突然井队的技术员来了一句“有酒无诗俗了人!”,大家一惊,这是要作诗吗?他马上宣布,我昨天给我暗恋多年的大学同学写了一首诗,求爱成功。大家“哇”的一声,他马上兴奋而深情地给大家朗诵起来:我们的钻井技术员潜心钻研技术,流利的英语和精湛的技术受到美国监督好评。他平时不爱说话,没想到内心这么丰富。也许在你的印象里,石油钻井工人都是糙汉子吧!其实,我们这帮“国际打工仔”在国外不仅有枯燥和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摄影 刘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