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医生与古田医院的故事

 宣城历史文化 2022-09-19 发布于安徽

妈妈医生与古田医院的故事

俞丽铭  第1211期


妈妈的一生是忘我奉献的一生,她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无私精神,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指路明灯,妈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铭记她的教诲,传承她的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妈妈既是一位娴熟温柔的好妈妈,又是一位医德医风一流的好医生。
1952年元月妈妈从安徽安庆卫校毕业,1952-1956年先后在皖北来安县卫生院、全椒县卫生院工作。上世纪50年代皖南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为响应国家号召,1956年3月妈妈涌跃报名来到宁国县虹龙殿血防组工作,之后转入宁国县胡乐卫生院工作。妈妈是妇产科医生,她对待病人就像自己亲人一样,对待同事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

郭玉玲医生工作照

作为一名医生,她扎根农村几十年,妈妈虽然不是党员,但她热爱党、热爱人民,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她对病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感动着乡亲们,她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用自己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信仰。


勤奋好学医术精,满满正能量
在几十年医务工作中,妈妈把为人民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妈妈常常说:“光有热忱服务的良好愿望,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是不行的。”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内科、儿科、外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通过自学她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她不但熟练妇产科,还是一个会看儿科、内科、外科常见病的医生。
50年代初,爸爸以优异成绩从人大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教书。爸妈结婚后,夫妻分居两地,爸爸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爸爸做妈妈的思想工作,想把妈妈调到北京工作,并来信说把妈妈的工作落实好了,可以到北大幼儿园上班。妈妈回信给爸爸说,“医院里就我一位妇产科医生,这里的老百姓离不开我……”,妈妈反而写信劝爸爸调到胡乐工作。就这样,爸爸放弃了他酷爱的大学讲台,站上了胡乐供销社的柜台,这事,在当时我们胡乐小山村成为美谈,爸爸也成了宁国学历颇高的“贾老师”(当地老百姓都尊称爸爸为老师)。
妈妈医生夫妇合影
由于常年累月的辛劳,妈妈的身体逐渐虚弱,导致小女儿早产,再加上经常出诊,小女儿一出生就没有奶水吃,是吃着米糊长大的,那时医生妈妈的工作需要随叫随到,爸爸工作又忙,所以在小女儿4岁时,就把她送到滁州老家与奶奶一起生活,由此小女儿一年甚至两年才能见到爸妈,成为60年代的留守儿童,有一次小女儿竟错把姨妈当成自己妈妈,直到9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联手古田好医生,处处为病人
由于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妈妈的工作很辛苦,只要病人需要,无论黑夜雨雪都会随时出诊,遇到特困家庭,出诊费、药费妈妈总是自己垫付,有些产妇家里甚至连草纸都没有,妈妈都是备好才去接生。听妈妈说:“有一年除夕夜就有三个婴儿出世,夜间来回走几十里山路为产妇接生。”当看到一家家母子平安,妈妈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妈妈就是在一声声的道谢声中迎接来到世上的每一个小生命。
妈妈常说:“救活一个产妇就是挽回一个家庭;救活一个婴儿就是燃起一个家的希望”。听妈妈说过,有一个夏日的夜晚,家住胡乐一万岭一孕妇即将临盆,一万岭距胡乐有近20多里地,那时的道路还是羊肠小道,到孕妇家还要翻过一道山岭,当时连手电都没有,妈妈身背药箱,手执马灯在山路上行走,由于是夏天,妈妈感觉脚下踩着一个软绵绵东西,用灯一照,见是一条一米长的五步龙毒蛇,毒蛇吐着信子,张着大嘴与妈妈对峙着,过了一会毒蛇便游入草丛,却没有攻击妈妈,这也许它知道妈妈去救人,天佑母亲,妈妈到了孕妇家很顺利,母子平安。
有一年大年初三晚上,她自己产后休息在家,有人来喊出诊,她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要出诊。因为病人流产大出血,若去宁国县医院路程50公里,又是节日的夜晚,恐怕未到宁国就会发生生命危险。妈妈毅然找了一付担子,一个筐装上医药用具,一个筐装上用棉被裹着保暖盐水瓶和出生才7个月的早产小女儿,徒步出诊,解救了那位病人。
妈妈一心想着方便群众,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病人到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妈妈总是把他们让到自己的床上检查治疗,妈妈退休后直至到生病去世前两年还经常为上门的病人做义务产检。乡亲们饱含深情地称赞说:“她做的好事,就像天空中的星星,数都数不清!”。
1969年夏秋之际,胡乐镇东侧的祠堂坞小山沟来了三位上海人先遣队,要在这里劈山筑路建设一所战备医院。当妈妈知道其中有一位汤希伟是妇产科医生,她立即主动前去建立工作联系,她把汤医生视若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并多次“邀请”汤希伟医生,酷暑严寒白天黑夜,风里来雨里去为远近村民解除疑难杂症,共同服务当地人民群众,她在医疗服务中与古田医院结下不解之缘。

妈妈医生与他的女儿合影
有一次晚饭后,汤医生跟妈妈去洪门出诊,两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山路拐弯处汤医生不慎滑了一下,摔下车来,两手掌擦破了皮,爬起来继续前行,到洪门山脚下,停好自行车(天已暗),从羊肠小道上山,到了老乡家一看,胎儿已生下,来到产妇身边一看,脐带断端竟系着一只半新的草鞋!询问之中,说是接生婆按当地旧俗可引胎盘出来,两人当即剪去那一段,消毒后,做腹部检查发现膀胱胀得厉害,有尿滞留,而分娩后产妇无活动性出血。初步考虑以尿滞留致胎盘滞留不下的可能性为大。在导尿管引流出1000多毫升尿液、排空膀胱后,在腹壁上轻轻推压,胎盘就顺利娩出了,由此避免了一场产后大出血。等处理好该病人后,下山骑车回家已近半夜。刚刚到家又被喊出诊,仍是叫上汤医生一起出诊,这次是一例孕三月不全流产,他们为患者及时做了清宫手术,回到医院已凌晨3点。
皖沪两地医务人员在共同的岗位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联手合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书写了一曲曲动人心扉的美丽篇章。古田医院汤希伟医生曾称赞我们的妈妈,“尽管她只是一名医专毕业的助产士,但她借助一把简单的产钳,多种临产病人的引产都敢于担责做,这是不多见的!”并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要觉得上海人进山支内了不起,安徽当地同样有好医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胡乐医院的郭玉玲就是最好的榜样”,“郭医生医者仁心、生命相托的精神感染了古田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坚定了大家向她学习的信心”。陈正康、储六月、姚乐平等很多古田人都热情称颂妈妈医生是李月华式的好医生。

    汤医生夫妇与郭玉玲的两位女儿在宁国合影



妈妈的一生是忘我奉献的一生,她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无私精神,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指路明灯,妈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铭记她的教诲,传承她的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妈妈既是一位娴熟温柔的好妈妈,又是一位医德医风一流的好医生。
1952年元月妈妈从安徽安庆卫校毕业,1952—1956年先后在皖北来安县卫生院、全椒县卫生院工作。上世纪50年代皖南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为响应国家号召,1956年3月妈妈涌跃报名来到宁国县虹龙殿血防组工作,之后转入宁国县胡乐卫生院工作。妈妈是妇产科医生,她对待病人就像自己亲人一样,对待同事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

作为一名医生,她扎根农村几十年,妈妈虽然不是党员,但她热爱党、热爱人民,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她对病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感动着乡亲们,她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用自己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信仰。

(作者单位:宁国市税务局 )

小三线系列回忆

1从胜利水泥厂走出的海派画家沈嘉麒
2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开路先锋沈嘉麒
3515库——一个高度机密的小三线单位沈嘉麒
4683汽车运输场沈嘉麒
5绩溪,我的第二故乡郭向东
6记旌德县上海小三线井冈山机械厂沈嘉麒
7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上)陈正康
8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下)陈正康
9在皖南山沟里看电影沈嘉麒
10小三线医疗队在宁国浪荡坞顾月明
11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刘四清
12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周    军
13我在绩溪瑞金医院的八年吕建昌
14我在宁国协同机械厂的日子瞿惠相
15我为宁国协同机械厂架设电视转播台刘定建
16绩溪燎原模具厂沈嘉麒
17古田医院建立应急医用血库陈正康
18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调整前后瞿惠相
19我在绩溪“爬格子”杨志松
20“古田”精神永放光芒顾月明
21皖南中草药在小三线医院的成功应用陈正康
22记上海小三线上海红波设备厂沈嘉麒
23山里娃穿上了白大褂——王友娣同志采访录陈正康
24古田医院一本珍贵的花名册顾月明
25汤希伟教授访谈录陈正康
26跨越半个世纪的寻访陈正康
27宁国的发展与上海“小三线”企业(上)段   伟
28宁国的发展与上海“小三线”企业(下)段   伟



主办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