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之秦始皇统一中国(第十八集)学习记录

 梦想童年594 2022-09-19 发布于江西

上一集讲的是秦国崛起,秦国由一个西部边陲、不受中原各国待见、生存环境恶劣的弱国,如何变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的剖析及过程中一系列故事。秦国先祖本是周王的养马之人,并也不是周朝最初的封国,比其他诸侯国家建国晚了200多年。秦国先祖及历代秦王不懈奋斗,励精图治,矢志不移,君臣一心,依靠商鞅变革,逐步让秦国走向强大,具备了一统六国的实力。商鞅变革主要改变了世郷世禄制度,改以军功封爵,让普通百姓也有田种,土地可以买卖,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官员业绩的考核,严刑峻法,保证行政效率等措施,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千古一帝秦始皇沉睡在骊山脚下巨大的始皇陵中

在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骊山北麓,高隆着一座土山丘,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封土的周长现在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在这巨大的封冢里,沉睡着一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巨人,他就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瀛政,是他结束了中华大地上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格局,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因完成了统一大业而名垂青史,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仅短短存在了15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喻户晓的秦始皇,不仅他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如今连坐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之谜而倍受关注,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空前绝后的兵马俑,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穿越两千年的历史烟云,感受伟人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嬴异人或子楚)未做秦王之前曾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为质,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他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13岁的嬴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掌控在相国吕不伟手中。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雍城蕲(qi)年宫举行冠礼仪式,戴冠、配剑,不仅意味着他已正式成人,而且亲理朝政。此前的秦国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朝政大权已经从相国吕不伟手里转移到长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伟送入宫中,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自称秦王继父。嬴政亲政后,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玉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众进攻蕲年宫。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秦始皇虽然年轻,但却展现了相当的魄力和领袖才能。他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伟,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伟畏罪自杀,嬴政顺利铲除了两大势力集团,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开启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战国时期统一是大势所趋,秦始皇很好地顺应了历史潮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战事不断,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民不聊生,老百姓都渴望和平。只有荡灭六国,统一天下,才能结束纷争的局面,结束战争,统一是民心所向,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战国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经过商鞅变法洗礼的秦国实力逐渐超越六国。

收藏在咸阳博物馆里的秦国青铜剑,长度均在81-84.8厘米,其长度远远超出了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剑的表面多呈青白色,有八个棱面,结构致密,剑身近锋部束腰,锋利无比,可以洞穿铠甲,秦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顶峰,秦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工厂。与军事装备的先进相呼应,在军队建设方面,秦国继续大力推行军事爵制,士兵们为了能被封爵、授田而奋勇作战,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战斗实力。在内政方面,秦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十分明朗。

郑国渠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物质基础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力工程之一,它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地,绵延三百余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郑国渠的修建源自于一桩著名的间谍案。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稀少,没有灌溉条件,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国力。公元前246年(东周最后一位君王周赧(nan)王去世的年份)来自韩国的水力专家郑国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开凿河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秦王闻之大喜,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征调大量人力修建水渠。

韩国当时在七雄中是比较弱的国家,又和奏国挨着,成为秦国可能灭掉的第一个国家。因此韩国想出了一个疲秦的办法,就是让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修建一条引泾水到洛水的人工渠,让秦国将很大的人力投入到修渠上,就没有能力进攻韩国了。因为修建一条长300余里的水渠,依那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境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郑国渠修到一半时,秦国发现这是韩国的一个阴谋,这在秦国大臣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应,他们认为外国客到秦国大多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企图削弱秦国。因此要求驱逐所有外国来客,嬴政接受大臣的进言,下达了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客。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时任客郷,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书《谏逐客书》,力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唯才是用。嬴政看后深为所动,废逐客令,允许各国人继续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力。由此,郑国渠得以修建完成。郑国渠对秦国统一中国起了很大作用,提供了粮食基础,也是关中地区后来成为天府之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是指关中平原,而不是成都平原)的重要原因。

嬴政重用能臣李斯,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嬴政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郷,并提拔李斯为廷尉,成为自己的重要谋臣,受到器重的李斯竭诚效忠。他建议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与战争相结合的策略,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以黄金、珠宝等钱物拉拢诸侯、名士、大臣,离间君臣关系,如遭拒绝,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秦军紧随其后进行武装占领。这一计策非常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国更加混乱不堪,减小了秦灭六国的难度。

嬴政在十年内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开始灭六国时,东周王朝已灭亡16年(东周灭亡于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30年,秦军发动强大攻势,一举灭了韩国,揭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

(秦灭六国顺序可以简单地记为:喊赵薇去演戏;或者秦始皇大喊(韩)一声,照(赵)着胃部(魏)就是一刀,等拔出(楚)时,他们已经咽(燕)气(齐)了。)

公元前221年,嬴政三十八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战事不断、生灵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相传周文王时,国有万邦,春秋时见于记载的有一百七十余国,到战国中期的孟子时代,只剩下十二个,大国只有七雄了。从历史长河来看,神州大地上由万邦到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然而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由秦始皇来完成,却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

其实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展,然后不断地向东扩张,不断向统一迈进,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和他的能力、个性以及他的雄心壮志都是密不可分的。

周朝时,周天子称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国君纷纷僭越称王。嬴政认为自己建立的功业亘古未有,五帝所不及(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ku)、尧、舜;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继续延用王的称号无法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于是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创皇帝称号。以往君王死后,臣子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大不敬行为,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称为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可以传之万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
万里长城有效防范了游牧民族对内陆的侵扰

秦人世居的关中沃野,水土养人,秦人普遍身体魁梧彪悍。秦腔的特色是秦人特点的生动反映。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后,秦人并未止步,嬴政继续开疆拓土,他心里的目标是统一目光所及的天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平定南方后,嬴政的目光转向了帝国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将军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蒙恬大军取得大捷,一举收复河套地区(现今宁夏)。次年秋,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将匈奴赶出阴山。汉朝时贾宜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兵不敢弯弓而抱怨。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持续开拓,建立起了一个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东海及朝鲜,北起阴山及辽东,南至现今越南北部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在那时人们的眼里,秦统一中国,不只是统一了中原,统一了六国,也是统一了世界,统一了天下。

秦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为了加强对广阔领土的有效管理,对边疆地区的守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今天内蒙古固原境内,有一段长度为一百多公里的秦长城遗址,依山就险,就地取材,由褐色的板岩片堆砌而成,将北方草原和戈壁沙漠隔绝在外,每隔一段都设有烽火和障城。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曾在边界上修筑长城。深切体会到长城价值的秦始皇,从内陆征发上百万民工,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绵延五千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国北方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千多年来,长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陆的侵扰,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明代进一步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现今遗存的主要是明长城。万里长城仅仅是秦国庞大军事工程的一部分,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至今鲜为人知,那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对加强统治有关重要作用

在陕西富县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一些泥石夯就的道路,每天都有车辆驶过,这就是秦朝修筑的秦直道遗迹。直道从都城咸阳开始,向北直达内蒙古九原,长度约700公里,路面平均宽20米,最宽处达60米,直道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军蒙恬率领十万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道路。富县的秦直道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古包头。秦直道的建造方式就四个字-堑(qian)山堙(yin)谷,遇到山,把山避开,遇到沟,把沟填上。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一路向北,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遇到大山也不绕开。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路面依旧保存完好,有些道路至今仍可使用。秦直道是用黄土夯筑,由于夯筑的十分结实,至今在直道上种树也无法成活。秦直道的路面结构是中间高两边低,最高的夯土层有8米厚、4米宽。在结构上,秦直道和现代的高速公路是基本上是相同的。

秦直道只是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一环,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称为驰道,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为中心,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据统计,秦修建道路的总长度约有6800公里。大约在四个世纪后的罗马,道路的总长度才达到5984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即促进了各地物资的交流和商业发展,更为军队及人员的快速运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能力。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
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官僚制度

秦统一以后,为了实行文书管理,要建立庞大的道路、交通、邮驿系统等,目的就是加强统治。因为秦统一后 ,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被灭的东方六国臣民短期内对秦并不服从,而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所以秦以及后来的汉初,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六国残存势力都是非常防范,秦只有修建起这样的道路,才能够快速地对可能发现的反抗势力进行镇压。

作为皇帝,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始皇以执政勤勉著称,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文书章奏上呈到中央,秦始皇都要逐一审阅,亲自批示。当时的文书是在竹简木牍书写的,秦始皇给自己制定了每天阅览的数量,以衡石量书,即用120斤的衡器石称量,不完成定额绝不休息。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权体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断强化个人专制,一方面大力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央,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公郷为首的宠大的百官体制,通称公郷制。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下设掌管具体政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诸郷,分掌司法、财政、京师戍卫等政务。国家军政大事,通常由公郷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做出裁决,天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及配套的官僚制,使皇帝的统治可以直接贯彻到每一个人,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选择、选拔官吏管理百姓。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龙山县的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里,发现了36000余枚秦代竹简。出土的简牍文字总计在20万字左右,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关于秦代历史文字总数的十倍有余。

通过对秦牍整理,发现大量写有洞庭地名的简。《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分成了三十六郡,其中并没有洞庭郡,洞庭郡的新发现,反映出秦始皇时设置的郡县的实际情况远比文献记载的要复杂。秦始皇二十五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的时候,在湘西建立了洞庭郡,这反映出秦的地方行政是如何运作的,郡县制是如何展开、发展的,中央与郡县之间是如何进行统治,如何进行联系的。

里耶古城地处武陵山脉腹,临酉水河而建,城墙、城壕、水井、道路、官署等结构和布局完整。里耶秦简表明,两千多年前,里耶是洞庭郡下辖迁陵的县治。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分为两级行政体制,分社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长官,郡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军事长官称为郡尉,监察官称为郡监,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为行政长官。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县丞为行政副长官,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县下设乡、亭,乡下设里,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皇帝和中央通过严格的文书制度,将中央的政策、法规推向全国,并及时掌握地方的治政情况和动向。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且这种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多年,一直到清朝仍然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不仅影响了中国,到现在仍在实行,而且很多的国家也在实行郡县制度。

焚书坑儒事件被后世有所夸大

秦始皇废除周朝实行了800余年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公元前213年的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击郡县制,主张重新分封,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认为,诸生不师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百姓,建议除医药、卜筮、农书外,将民间所藏诸子百家书全部焚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这一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国各地燃起焚书的熊熊火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焚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珍贵的先秦文献典籍因此失传。

焚书次年,卢生等人因求不到长生不老药而害怕秦始皇怪罪,偷偷商议: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可能求到长生不老仙药,相约逃走。秦始皇闻之大怒,让人彻查诸生,是否有制造谣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460余人,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史称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后来被一些思想家给放大了,它本身是一个文化政治政策,体现了秦始皇极端残暴的一面,这种政策应当说是对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是从意识形态上进行的一种控制,这种文化政策是与当时的集权体制相伴随的。

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统一货币

为了便于全国各地的交往和经济商贸往来,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早在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然基本上结构大致相同,但繁简程度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秦始皇命李斯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小篆为基础,加以规范,作为官方文字,在全国推广,同时废除其他各异体字,在当时民间更为通用的是秦隶,隶书书写简易,相传为程邈所作。实际上是战国以来不断演变而来,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统一和简化了文字,即有助于文化普及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统一全国经济方面,秦始皇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是统一度量衡,将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广到全国。第二改革币制,废止六国货币,全面推行秦的半两钱,实行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复本位货币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

如果说,版图疆域的空前拓展与统一是秦始皇完成中华统一大业的第一步,那么统一文化和经济则是他为统一大业迈出的第二步,只有走出这一步,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统一,才能建立起一个有稳定根基的统一的中华帝国。

秦始皇数次巡游,举行封禅大典,彰显丰功伟绩

在当时人们描绘的大一统的盛世景象中,圣明的君主要定期在疆域内进行视察,称作巡狩,还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自以为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显然不能缺少这样的仪式。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巡游活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选择的是东方,他登上泰山,刻立石碑,举行封禅仪式,铭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

修建阿房宫,兵马俑

秦始皇也追求现实的享乐,统一战争开始后,每灭一国家,便在咸阳仿制该国的宫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在渭南上林苑营造规模更大的朝宫,规恢三百余里,先建前殿阿房宫,占地八万多方平方米,上可容纳万人,下可竖旗,周围修建阁道,直抵终南山。自继承王位起,秦始皇便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1974年,陕西临潼的几个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规模浩大、阵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上,这些高大魁悟,气宇轩昂的兵马俑虽然是以秦军官兵为模特经过陶工精心制作而成。临潼县是兵马俑的故乡,至今,在秦始皇皇陵附近的村里当地人仍仿照古法制作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手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然后先烧后结。在庞大的兵马俑坑中,矗立着几千个秦俑,每个都栩栩如生,富有生气,几十辆战车,排成三十二列纵队,这是军阵的主体,最后三列为后卫,军队两侧为侧翼,军士皆面向外,护卫中军,6000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组成了强大的军阵,生动再现了当年秦军的威武雄姿。而离兵马俑仅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秦军最高统帅秦始皇,被安葬在巨大的土堆下,继续指挥着他的这支庞大的军队。

秦始皇陵墓的修造工作,从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开始,一直到他49岁死时的38里,一直在修建。陵墓方圆56.25平方公里,非常庞大,从秦始皇陵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扩展7.5公里,在这56.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600多座陪葬墓和渠。

秦始皇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耗费巨大,修筑的工匝、刑徒多时达70万人。秦始皇在短短数十年间,一面对外大肆兴兵,一面对内改革制度,大兴土木,这使得刚刚建立的帝国很快危机四伏。

公元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在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预言秦始皇死后,秦帝国就会分崩离析。秦始皇大为光火,下令官吏迅速破案,但一无所获。秦始皇就下令,将住在周围的人全部杀光。

千古一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去世
享年49年,在位38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行至今山东平原县时,一向身体强健的秦始皇病到了,病情来势凶猛,秦始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写信给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让其速归咸阳送葬,继嗣帝位。这封信被掌管宝印的赵高扣了下来,赵高曾任胡亥的师傅,并深得其宠幸,野心勃勃的赵高想利用自己的职权,立胡亥为帝,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七月,秦始皇捱到丘时,终于一命呜呼,享年49岁。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时,病死沙丘,当时知道的人很少,赵高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就拉了一车鲍鱼与秦始皇的车同行,以此掩盖秦始皇尸体所发出的腐臭。后来他们是沿着河北到内蒙,从包头再南下走秦直道回到咸阳。

叱咤风云的秦始皇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以这种方式告别人世。秦始皇死后,赵高胁迫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将军蒙恬。胡亥回到咸阳后继皇位,是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大雨滂沱,陈胜吴广为首的九百名戍边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杆而起,各地民众纷纷呼应,反秦起义迅速遍及全国。公元前207年,赵高逼迫胡亥自杀,立二世侄子子婴,去皇帝号,改称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次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武关,秦王子婴投降。秦始皇一手缔造,盛及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经历了15个春秋便轰然倾覆。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周以来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后,他把大量的人力不是用在发展经济上,而是用在了大兴土木。如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修大型宫殿(阿房宫)等,这些工程把全国人口有效劳动力的10%-15%用在了上面。

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那样在其身后备受重视,有人誉之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之为暴君,对此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或拿破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创立的丰功伟业,很少有人能够企及,他为实现中国统一所采用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丰厚遗产。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后来的2000多年得以延续,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

秦始皇花费半生精力完成统一大业,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举办各种盛大典礼,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秦的速亡,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