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骗术大能行其道?

 珠海老杨品谈 2022-09-19 发布于广东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今天继续和大家聊大众与艺术。

为啥总抓住这个话题不放了呢?

说实话,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我熟悉,第三就是觉得社会对艺术家的态度反常。

我上学时学的是中国画,自然就学书法。上班后当美术老师,下海后干广告。

如果从做广告牌开始就算做广告,我89年就入行了,当老师时也业务干广告,一直到2001年成立杨玉数码影像工作室做专业设计。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这行,也算是一直干着和艺术搭边的行业。特别是在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组织了多次书画展和拍卖,当然主要也是为了挣钱。

而另一面是短视频平台有大量的通俗普及性的书法教育内容,这对于普及来说是有好处的。但对提高审美一点好处都没有,十块二十块一张的作品能不能称其为艺术真不好说。艺术很势力,也很铜臭味,艺术是以价格定等的。但短视频平台不能讲太深,更不能太贵,这种通俗的审美,字写得好看就很让大众受用,以为这就是艺术,艺术就得谁都懂。

昨天就有人质问我,你说艺术从来不迎合大众,农民艺术作品算不算艺术?

当然算。

我说的不迎合并不是否定大众艺术、民间艺术,只是说艺术有层次,高层次的艺术大众看不懂是正常,因为太专业。

但很多人一定要说,你不能专业,就得让大众看得懂,大众不懂的就不叫艺术。这就是不讲理,是霸道。大众作为一个大群体,艺术家作为小群体,特别在现在这个大众话语权时代,他们一声都不敢吱,也不能吱声,掉价。

我昨天就说聊聊书法,大部分书法作品大众看不懂。有人马上就急了,说谁看不懂?书法上还能有谁超过欧、柳、颜、赵。

2

欧、柳、颜、赵是楷书的四种标准字体。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是唐朝的,赵孟頫是南宋、元朝的。

为什么把他们四个人选上了,如果说唐朝四家,应该还有一个褚遂良。就是因为他们四个人的楷书规范,代表了四种不同的风格。也就是说他们是标准,写字的标准。

标准是不是艺术呢?

不是。

我们知道书法史上最有名的是“二王”,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代表作品《兰亭序》和《廿九日帖》都行书。那为什么到了唐朝之后推行楷书了呢?也叫真书。

说起来很有意思,主要是为了给皇帝写奏章。行书没有规范,个人有个人的喜好,往往里面还有草书。这样的奏章上来,不是让皇帝猜字吗?所以推行楷书。

那么,为什么在唐朝?因为从隋唐开始了科举,有了统一的考试制度,这才能推广。所以楷书也叫正书、文阁体,写不好楷书的进不了翰林院。

欧、柳、颜的楷书来自碑帖,就是古代石碑上的字,所以有古风,笔法硬朗、刚劲,像刀刻的那样。欧体最为明显,柳体、颜体次之,叫颜筋柳骨。欧、柳、颜三种字体有多好看,一般人是看不太懂的,赵体就不一样了,漂亮,大部分人都能看懂。

赵孟頫的赵体与欧、柳、颜不同,它不来自碑帖,而是字帖,学的是二王,他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字通俗化了。一般人都会认为赵孟頫比王羲之写得还好看。

赵孟頫与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隔得远着呢!唐完了是五代十国,然后才是北宋,再南宋才是元。欧阳询生活在隋唐两朝之交,唐初年;颜真卿生活在盛唐唐玄宗时期;柳公权生活在唐中期唐宪宗李纯时代。这三个人都大官名臣,颜真卿是进士,柳公权是状元。

赵孟頫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后代,宋灭亡之后赵孟頫投降了蒙元,被忽必烈重用。

有一天,忽必烈突然问他,你的家朝都被我们灭了,你有什么感想啊?

赵孟頫写了首诗给忽必烈。

状元曾受宋家恩,

国困臣强不尽言。

往事已非那可说,

且将忠直报皇元。

这个马屁拍得很高明,家恩是旧事、往事了,现在是忠心报皇恩。

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人对赵孟頫有看法,也带着有色眼镜看他的赵体,一般讲有谄媚、媚俗之气,也就是大众所说的漂亮。

欧、柳、颜、赵四种字体本身不叫艺术,用它们写出的书法作品才叫艺术。在艺术上能超越欧、柳、颜、赵四人的很多,北宋书法四杰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的书法艺术成就就远远超过欧、柳、颜、赵。因为把蔡京定义成了大奸臣,会说是他弟弟蔡襄,蔡襄的书法不如他哥。

3

在书法界最忌讳的就是俗,啥是俗,俗的第一特征就是好看。所以赵体一般也被认为最俗。

我是练赵体的,学的还不是最俗的《五柳先生传》和《寿春堂》,是一本很不常见的字帖叫《四时读书乐》。是赵孟頫早期有作品,不那么俗。我的书法老师张志仁在阎锡山警备司令部当过秘书。我当时觉得《读书乐》没有《寿春堂》漂亮,他说不想让我们练坏。当时不理解,买了本偷着练,还真练坏了。写的字没骨头。

书法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不怕嫩,不怕老,不怕怪,不怕拙,甚至不怕“丑”,可它就怕一样:俗。

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民国时期书法界有“南沈北于”之说。沈就是沈尹默,于就是于任。

知道于佑任的多,知道沈尹默的少。

沈尹默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他原名沈君默,因为他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他改君为尹,他随后便改名沈尹默。

沈尹默学的就是“二王”,也擅长于楷书,就是既好看、又规范,人人看了都舒服。

当年在《新青年》的时候,沈尹默25岁,陈独秀27岁。当然,陈独秀的名气更大,在书法上陈独秀也更有名。

大家不知道的是,陈独秀是我国近代书坛上的一位书法大家。当时公众对他的书法评价是:

“陈独秀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他碑帖兼写、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其书坛地位不亚于于任、沈尹默、康有为等人。”

当年,沈尹默把自己的诗稿给陈独秀看,陈独秀说:你的诗写得不错,字则其俗在骨。

意思是你的字俗到骨头里去了,就这样,“其俗在骨”的帽子成了沈尹默先生书法的“墓志铭”,一直为之不爽。

不过,陈独秀先生也没说错。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还真不是陈独秀传出去的。沈尹默把这件事写在文章里,原本想说陈独秀夸自己的诗好,谁知道诗好大家忽略了,只记住了字俗。

所以名气很大,但字一直被定义为“俗”。

可以看一下他俩的作品。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子美绝句一首。

两世勋名郭仆射;一家书画李将军。

炳炎先生正字,一两二字宜易,辛未冬,仲甫陈独秀。

这两幅字大众会认为沈尹默的词写得好,而陈独秀的对联写得不好看。而两幅作品的艺术成就基本不在一个段位上,陈先生的对联高高在上。

这就是艺术追求与大众审美的不同,一个是往上走,上行;一个是往下走,下效。

为什么那么多拍卖价格高的艺术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大众都看不懂,就是这个道理。在一条道上,但不在一个方向上。难道全世界玩艺术的都是傻子吗?肯定不是。

一个人对不懂的尊重才是对自己的尊重。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民艺术家往往也不被大众理解,而理解他们的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但反过来就不行,一些农民艺术家对他不懂的艺术也不认可。

我农村出身,但离开农村三十多年了,现在怎么种地,我也不懂,但不能因为不懂而不认可,甚至是报以敌意。

对专业不尊重的结果是啥呢?那就是骗术大行其道,骗子永远讲你能听得懂的话。

为什么骗术大能行其道,因为社会为了迎合大众,专业被否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