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要素”,就是指构成辩证法的理论和科学体系的那些基本的、必要的内容和成分,也就是辩证法规律、范畴、原理和原则。最初列宁把辩证法的要素概括为三条,以后又逐步地规定为十六条,通常就称“十六要素”。 其实,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包括着三要素到十六要素和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使《摘要》中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整体化和体系化,是列宁研究辩证法丰富成果的一个系统的缩影。 其中各个要素都不是并列和孤立的。下面,我们根据辩证法的要素,归纳为七个方面,来概括整个《摘要》中列宁研究辩证法的主要成果。 ![]() 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和立脚点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科学结合,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之点,也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正是这个基础和立脚点,也表明了列宁在研究、改造和吸取《逻辑学》时,对黑格尔辩证法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 (1)马克思主义对待黑格尔的辩法证的基本态度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马克思主义对它的基本态度就是颠倒过来。列宁在“第一版序言”中摘录了黑格尔这样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话:意识的运动,“有如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 这就是说,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意识的运动,同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运动(黑格尔所谓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一样,都是以逻辑学所研究的绝对观念或“客观”概念为基础的,这种脱离人的神秘的绝对观念是第一性的,是一切自然、社会和意识的本质。 列宁认为这段话典型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特色”当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倒过来: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伸出来。”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观念,至于人的逻辑思维和认识运动,则都是客观自然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反映,是从客观事物发展中派生和引伸出来的。 ![]()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黑格尔采取的颠倒过来的态度,列宁在《逻辑学》摘要中,以及对一切黑格尔的著作的研究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这种“倒过来”的态度。而在研究《逻辑学》正文开头“科学应当从何开始?”里,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和典型的运用。如黑格尔在论述一切东西都处在联系之中时,认为首先是在“天国”中,即绝对观念中。 列宁对此明确提出:“天国——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国:唯物主义”“打倒天国一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又如,黑格尔说:“逻辑是纯科学,也就是全面发展中的纯粹的知识”,也就是说,他的逻辑是研究脱离感性物质世界的纯粹概念、纯粹观念和纯粹思想的科学,这就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他的逻辑范眭是一个联系发展的系统,因而逻辑科学是全面发展中的知识,这是他的辩证法的思想。 ![]() 对此列宁明确指出:“第一行是荒谬的,第二行是天才的。”剔除其唯心主义糟粕,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总之,列宁说:“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读黑格尔的著作:黑格尔学说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说法)就是说,我大抵抛弃神、绝对、纯粹观念等等。” 这就是列宁对自己研究黑格尔的态度的明确概括,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般原则和哲学的党性立场,又是针对黑格尔哲学这个具体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特殊原则。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态度和具体方法,就必须对黑格尔的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列宁指出:“按恩格斯的说法,黑格尔学说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什么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它就是指唯心主义吗?是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
这一段话是恩格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时说的,无论是在整个论述和这段话中,恩格斯都明确认为黑格尔的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而这里所谓“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是指主要由于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而反映在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即符合科学和实践的实际内容,这种实际内容在各个具体的唯心主义那里有多少之分。 当然,也可能有些非常浅薄的唯心主义,几乎谈不上有这种内容。但是,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只要不停留在体系结构的脚手架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这些珍宝和实际内容,用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辩证法。因此,“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说,符合科学和实践的辩证的方法和内容,头脚倒置地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地之上,把本来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硬说成是某种天国里的绝对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 同时,由于黑格尔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发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的学说中有着“无数的珍宝”,所以,就其整个学说来说,称得上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可见,这个“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一方面是颠倒地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是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它不是泛指一般的唯心主义,而是指在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内容”,确切地讲,它包含着符合实际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它是指唯心主义形式表现出来的辩证法。所以,“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是专指黑格尔的学说的,其实际内涵就是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 列宁在《逻辑学》摘要最后,再一次强调指出,“恩格斯说得对,黑格尔的体系是颠倒过来的唯物主义。”“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法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 '矛盾’,然而是事实:“这里讲的“唯物主义最多”,显然就是指辩证的方法。关于这点,列宁在评价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章时说得更清楚:“极妙的是:关于'绝对观念’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仅仅有一次偶然漏出了'神的’'概念’),此外——注意这点——几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括在内,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 可见,“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指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或者说,是包含着符合实际的辩证的方法和内容的唯心主义。 ![]() (2)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列宁把“观察的客观性”作为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强调客观性的原则,鲜明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同时,使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牢固基地之上,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的科学结合。 列宁首先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就是主张一切都要从实际事物出发,而不能凭主观愿望、随意空想、个人意志来观物处事,就是主张实事求是。 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法就会走向主观随意性,就会蜕变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 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的科学结合,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最根本的基础。是贯串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各个部分的东西。它是以往一切哲学都必然要涉及的题目,但又是它们都没有真正解决的题目。 ![]() 毛主席曾经指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互相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世界的存在本质和存在状态问题,第一次科学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既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也反对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加上学唯物主义。 所以,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首先强调客观性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以便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根本区别开来,和以往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 列宁强调客观性原则,也是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考茨基等修正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方面抛弃革命的辩证法,把唯物主义歪曲成庸俗的、机械的东西,宣扬庸俗进化论和改良主义;另一方面脱离唯物主义,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顾客观的条件,主观随意地玩弄辩证法,把辫证法歪曲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来为他们的社会沙文主义辩护。 ![]() 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的重大意义。可惜,至今仍有些人不懂得这一点,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割裂开来,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都给实际工作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损失。我们应该深刻地记取这些教训,从哲学高度上加以总结,真正领会列宁“观察的客观性”的原则里闪烁的真理光辉。 (3)全面地把握自在之物本身才能实现观察的客观性
也就是要全面地如实反映事物本身。真正的客观性,必然要求全面性,客观性原则和全面性要求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因此,要实现观察的客观性,我们决不能用表面的现象、片面的内容、次要的因素来代替事物的本质,决不能用实例和枝节之论来代替自在之物本身。单靠个别的事例和枝节之论,必然会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会丧失客观性而陷入主观主义。 关于全面地观察事物本身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在总结他的“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时指出:“要观察事物的本身,一方面要从事物的普遍性去观察,另方面也不要脱离事物而偏向一个方面,不要抓住次要的情况、实例和对比,而要唯一地注意这些事物,并且也将它们的内在的东西导人意识。” ![]() 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是直接从研究黑格尔这个方法时总结出来的,而要素中两个第一条的思想,是明显地吸取了这个合理思想的。黑格尔还指出,十八世纪以来一些“解释”各种“力”的著作,为了建立体系和论证自己的主观假设的原理,牵强附会地硬凑事实,片面地抽取实例来证明定理。 “它不是从经验的具体整体来了解和解释经验,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例子,并且从对假说和理论有利的方面去理解和解释它。在具体经验从属于预先假设的各规定的情形下,理论的基础就被蒙蔽,它只是从证实理论的这一方面显露出来” ![]() 列宁认为,黑格尔这些批评是“聪明的评语”。所谓聪明,是指符合辩证法的,因而也是“异常正确和深刻”的,它不但适用于一些经验自然科学著作,而且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也很完全适用。 列宁还总结出二个重要思想:其一,“实例:可笑地炫耀陈词滥调”,这就是说,个别实例和枝节之论,是可以为任何陈词滥调服务的。 其二,“反对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把反对主观主义和反对片面性联系在一起,要实现客观性就必须反对片面性,要求全面性。 客观性的原则和全面性的要求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重要思想,也就是十六要素的第一条要素的括号中概括的实际内容。 列宁强调客观性和全面性结合,反对实例和枝节之论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唯物主义必须和辩证法结合。这个原则提出,不仅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合理成分,而且也是当时斗争实践的需要和总结,是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 ![]() 普列汉诺 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等著名的“权威人士”,为了论证他们的社会沙文主义,都在玩弄貌似十分客观的个别实例的类比和枝节之论的证论,玩弄貌似非常辩证的诡辩把戏。 他们或者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对某一具体战争的结论,来类比帝国主义时期的狗咬狗的帝国主义战争,宣扬所谓的“保卫祖国”;或者抓住一些片面的事例和材料作为论据,来论证自己国家战争的所谓“正义性”;或者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这一个别的民族问题,来否认整个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等等。 黑格尔曾指出: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许多”——“内容的规定、关系和见解”,所以可以提出许多赞同和反对的论据。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这叫做诡辩术。这样的论据没有包括“事物的全貌”,没有“穷尽”事物(指“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包括”事物的“一切”方面而言)。 列宁扼要地摘录了这些思想,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是同意的。列宁强调全面性的要求,提出:“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的本身”,反对实例和枝节之论的论证,就是针对这种诡辫术的,就是针对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 列宁还认为,在社会现象研究和说明上,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列宁当时曾着手写一本《统计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可惜没有完成。 ![]() 黑格尔
列宁这里强调地说明,要实现真正的“观察的客观性”,就不能靠实例和枝节之论,而应该全面地研究事实材料的总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正确反映自在之物本身。实例和枝节尽管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把它当作自在之物本身或“事物的全貌”,那就仍然是一种主观主义。 ![]() 抽取实例和枝节之论的方法,是一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主观主义的方法。毛主席的《矛盾论》发展了列宁“反对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思想,明确指出:“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性原则和全面性要求相统一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面地把握事物本身,才能实现观察客观性的要求。 总之,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首先提出要“观察事物本身”,“观察的客观性”,这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必须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必须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置过来”,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 同时,列宁也指出,要真正实现客观性,就必须坚持全面性要求,要辩证地看问题。 科学的革命的辩证法,必须是唯物的辩证法,科学的战斗的唯物主义,必须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实事求是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