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矛盾论》精解第六十二章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摘要)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ニ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

文章图片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ニ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ニ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文章图片2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由于内部的矛盾的斗争,也就是新因素与旧因素的斗争。当斗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新因素就克服旧因素,旧事物就转变为新事物。但在这种转变没有实现以前,事物的变化是不大的。所以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第一种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第二种是显著地变动(即转变)的状态,也就是量变和质变的状态,也就是进化的和革命的状态。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事物中所发生的量变,在最初是不显著的,是缓慢的,往后就逐渐积累起来,准备着质变的成熟的条件,但在量变还没有达到某一最高点以前,事物不会发生质变,显出好似静止的状态,例如俄国革命,在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以前,仍只是量变的状态,只是使根本的质变趋于成熟的程度,而俄国社会之资本主义的性质未变。

但是当着事物的运动进到第二种状态的时候,量变就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即物理学上所说的临界点),旧事物死亡,新事物诞生了,这是性质的变化,是突然地、飞跃地、由一种过程转变到另一种过程。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正是这样的一种转变,沙制度和资产阶级的俄国死亡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诞生了。

文章图片3

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由于一定的条件,矛盾的斗争常变成矛盾的统一的局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相反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显出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状态,这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但是在这类统一的局面中,并不是矛盾的斗争已经停止了,只不过是双方暂时休战,而斗争仍然是继续着的,它们重整斗争的阵容,准备开始新的斗争。

例如我们看到战争中互不相下的局面,并不是战争已经停止了,只不过是暂时的拉锯战,暂时分不出胜负来,而双方大战的准备是在进行着的。

所以到了斗争进到一定的阶段时,由于量的变化的积累,矛盾中的新生的、进步的方面就取得优势,于是统一的局面就转到抗争的局面,团结转到分裂,联合转到分立,调和转到破裂,均势显出强弱,相持转到相斗,僵局转到活局,静止(相对的)转到运动(转变),有常转到无常,平衡显出高下,凝聚转到分离,吸引转到排斥,这一切都是事物向反对方面的转变,是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转变。

文章图片4

这是飞跃的变化,连续性断绝的变化,向反对物转变的变化。这是量变到质变的法则的表现。这样的显著的变化,都是由于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所以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到达于矛盾的解决。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二十八年间的人民革命的战争,也是遵循着这个法则而发展的。上面所说的运动的第一种状态,也就是量变的状态,是说明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的第二种状态,是说明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地由第一种状态进到第二种状态,决不停顿在第一种状态。所以革命的人,总是向前看,决不向后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