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 【译文】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德行再理想的君主,如果整日奔走,也离不开装载着食物和衣服的车辆。 虽然享受着华美的生活,却能够保持一颗安然的心,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可为什么拥有强大实力的君主,还会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的大事呢? 轻率浮夸会失去稳重的根基,而急躁妄动则会丧失主宰天下的宁静之心。 ![]() 【精解】这一章,老子从“万乘之主”的角度立论,讨论了动与静、重与轻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重与轻,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存在,然而老子认为矛盾双方定然有一方是根本所在。 在轻重关系中,重是轻的根本,如果只重视轻而忽略了重,会失去根本,整个矛盾依存的系统也就破灭了,静与动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一观点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 老子认为,很多大国统治者所享有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所推行的霸权式统治就是轻浮和躁动,必然会使他们失去稳重和宁静这一治国的根本,国家定然不会长久。 ![]() 如果遵守大道,以静与重为本,则国泰民安。具体怎么做呢?老子从政治和生活两个角度给“万乘之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政治上,“万乘之主”不可“法令滋彰”,轻举妄动,而要清静无为,使民子化。在生活中,“万乘之主”不可骄奢淫逸,纵欲自残,而要清心寡欲,致虚守静。 因为单纯的物质生活并不能使人精神高尚,只有摆脱了物质欲望的牵累,才有可能达到精神的“超然”境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子也给出了答案:因为轻率就会失掉存在的根本,浮躁就会丧失对世界的主宰。 “重为轻根”是“君以民为本”的另一表述。类似的思想在其他章节也有表述,例如第三十六章说“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说的侯王“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此外,第二十九章还说“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往来指你争我夺);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的“民为贵”“以民为本”的坚定信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本观念的鼻祖;老子当时已经有了选举产生圣人(领导人)的民主思想萌芽。老子的民本和民主思想遭到统治者帮派的歪曲和掩盖,未能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流意识,实为中华历史的一大憾事。 ![]() 关于轻重的矛盾关系,老子没有说错,至于动静的矛盾关系,说“静为躁君”应该受到质疑。动与不动的关系,就是变与不变的关系,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 老子如果认为“不变”“静”是主要方面,未免消极。其实,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老子本人不是也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嘛!“以不变应万变”不像是老子的思想,“以变应变”才符合太极哲学的原理!改革就是“变”。 改变,变革,改革都是变,是一回事。不变,只是某些人的愿望,而社会现实则是不得不变的。如今讲创新,创新就是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当然,变有渐变和突变的区别,依《道德经》的理念,应该是“以静制动”,应该是以渐变应万变,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