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四十岁还好看的女人

 谢耳朵馆长 2022-09-19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的变迁催生了大批大龄未婚青年,人们对年龄的允许包容度在增加,接纳度却在降低,大龄男青年压力明显小于女性,年纪越大的男性反而越受欢迎。

女人则相反,无论长相多出众,实力多强,年纪越大就越难嫁出去,年龄的限制让很多男性对大龄女青年望而却步。
事实上,如果一个女人大龄且外表好看,不要有刻板印象认为她自视清高,也不要低估她的实力,因为那么她的人格魅力远比你想象中要高。

“上迁婚”的优质剩女

男女的择偶观念有很大差异,这可以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
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是出于生育能力的考量,众所周知,女性25岁到28岁是最佳生育年龄,35岁后开始下滑。
生育子嗣,传宗接代,是不少重男轻女家庭的男性骨子里的观念,从整体上来说,我国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男性会很看重女性的生育能力,不可避免地将部分女性“工具化”,尤其是在价值互换的相亲市场上,这种硬核需求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女性也是如此,心理学家Sarah bluffer hrdy 曾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大龄未婚女星为何要求普遍偏高?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女性的择偶喜好决定了人类进化的方向选择,所以女性是择偶行为的统治者,有生育的主导权,她们有选择什么时候交配以及和谁交配的权利。”
国外的亲代机构也得出了同样结论:就像家庭主妇一样,为子孙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成本的绝大多数是女性,男性主要负责金钱方面,前者更为艰辛也更难衡量,所以女性仍是子孙后代的主要投资者,这就决定了她们有资格在选择伴侣时更加的挑剔。
因此,女性普遍有“往上找”的倾向,无论是小姑娘还是大龄剩女。
有一个“上迁婚”的金字塔理论,它的原理就是指社会习俗中,女性总是要选择比自己高一个阶层的男性为婚姻对象。
大部分40岁好看的女性难以嫁出去,不仅是因为她们错过了最佳年龄,更重要的是,她们处在“金字塔食物链”中最不利的地位。
如果把外表,学历,家庭,经济实力等综合实力比作一个金字塔。
这部分女性大部分是处于金字塔“腰部偏上”的女生,按理来说,这群优质剩女更应该“往上找”,但事实是,如果她们总是以“上迁”为主,那么所有金字塔腰部以的女性都将处于不利地位。
越接近金字塔顶端,优质男性数量就越稀少,而且他们会形成自己的私人圈,比如,富家子弟会经常去私人会所,这里就有数不清好看的年轻女性,因此,很多25岁之前的貌美女性都会想尽办法进入顶部,想方设法经营自己的社交关系。
这样一来,金字塔顶端的男性就有机会和金字塔所有阶层的女性接触,因为择偶范围广广,经济实力强,他们会出于本能将偏好转移到外貌、年龄等因素。
事实上,大部分靠自己发家致富的男人很少有“门当户对”的想法,因为他们不需要依靠女方的家庭实力,同时,他们的感情观比大龄女性想象中要淡漠,他们只需要一个年轻貌美的,综合价值高的“生育工具”,而并非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情感隔离,以利益主导,是金字塔顶端男性的内在核心需求。
金字塔顶端的男性最容易发生“跃迁婚”,因此金字塔中高层的女性为了赢得这类男生的偏好,往往会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无论是外貌,经济能力,人格魅力等等。
她们要和所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竞争,这也决定了她们的优质程度,人格魅力等都要远高于年轻女性,尽管如此,如果不能接受“平迁婚”和“下迁婚”,那她们的个人价值就永远无法得到印证,始终嫁不出去。

40岁女性“惊艳时光”

同样是40岁貌美的女性,未婚比已婚的危机意识要更强,自我要求自然会更高,但无论如何,她们都同样拥有用智慧沉淀的优雅、坦然。
这无关年龄。
杨绛先生曾说:女人最好的容貌,是经得起岁月洗礼的才情,奥黛丽·赫本也说:“优雅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
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状态,不是没有皱纹的脸庞,较好的面容和纤细的身材,她们最好的状态在于不被外界左右的内心秩序,在于挂在嘴边的微笑,在于扬在脸上的自信——灵魂有趣,才是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状态。
这种特别的气质,散发在言行举止间,是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的。
她们饱含智慧,女人味十足,将女性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20岁的姑娘是好看的,30岁的女人是最有女人味的,而最迷人的却是40岁的女人,如果你不认同,那只能说明你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你可以去看看董卿的状态。
在许多人眼里,热情洋溢属于青春年少的小姑娘,女人到了中年,平静安稳成了底色,没有了年少时期的激情和志向。
事实上,40岁对有魅力的女人而言,才是人生新的开始,她们看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她们眼里散发的光和热,丝毫不亚于年轻小姑娘。
四十岁好看的中年女性,远比你想象中要有魅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