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台梭利和她眼里的童年秘密

 书生游子 2022-09-20 发布于浙江

      很是惭愧,在接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渐渐发现自己越深入的接触学生便越读不懂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对我来说,学生仿佛成了一个谜。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给我解开了这个谜。

、蒙台梭利其人

     195256日,一位82岁的老人在荷兰的诺德魏克去世。她的遗体被葬在一个天主教堂的小墓地里,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她的祖国。但她的一生没有遗憾,因为她给后人留下了开创性甚至是颠覆性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如今,她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各地,在中国,甚至有许多幼儿园都以由她的名字来命名为荣。

    她是谁?她就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蒙台梭利1870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自律、自爱和独立,并同情弱者。13岁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学习数学,20岁进入罗马大学学习生物,继而又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教育体制不允许女子学医,因而她遭到了包括父亲在内的重重阻力。经过不懈努力,她才如愿以偿地进入医学院学习。1896年,26岁的蒙台梭利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毕业后,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精神病临床医生,工作十分出色。1899年,她获得杰出医疗服务奖;1900年,她被授命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1901年,她重新回到罗马大学进修,随后成为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1908年,出版《教育人类学》一书;1913年,出版《蒙台梭利教育手册》;1936年,《童年的秘密》问世。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蒙台梭利认识到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这一论断,使她能够从一位成功的医生最终升格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斯区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学生是一些出身贫寒的36岁普通儿童。她用自己独创的办法加以教育。几年以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孩子一个个变得聪明活泼、举止优雅、自信自强。这一来,蒙台梭利名扬天下,她的教学方法立刻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

      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完全和不完全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了110多个国家。

二、蒙台梭利眼里孩子的秘密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共30章。一册在手,我首先注意到封面上的这一行字: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据“中文版序”的提示:革命性观念,就是相信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存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一时还无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那就让我们开始读其正文吧:

    “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事实就是如此。

    “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从潜意识中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儿童是尚未被认识到痛苦遭遇的牺牲品。”

      它提醒我们要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历程。一个人童年在想什么直接会影响到他成人以后干什么。因此,营造一个健康乐观的心理世界,远比知识和技能的堆积重要。

    “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然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揭开人类发展之秘。”

     “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受到控告——这一论断不禁让我打了个寒颤。父母关心孩子都来不及,怎么会去伤害他们呢?但细细想来,确是如此。你只消看看孩子双休日的安排(周六上午奥数作文,下午钢琴古筝;周日上午书法,下午唱歌舞蹈)就可知道了。

     “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却造成了相反的结果。这就是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儿童敏感期的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大人生气之余只会斥责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却但很少有人主动去寻找其动因。长期以往,必将导致成人与孩子的隔膜愈来愈大,甚至埋下祸根。

     “对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如果一个成人要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

       不可否认,在我们身上确实存在很多“迟钝”和“专制”的影子,孩子异常情绪或抵抗情绪时,常置之不理或独断专行;上课迟到或作业不写,常懒得深究其因,只是照例批一顿了事。

      “正常的儿童是用一种安静和镇静的方式到处走动的……安静和有分寸的活动,并伴随着认真的思考是正常儿童的标志。”

      上课时,老师大多希望学生坐好,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倾听,学习的效果才最好。特别是面对好动的学生,老师会时不时来个“一二三坐坐好,小小手放放好,小嘴巴不说话”之类的吆喝。确实,孩子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老师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放好小手,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老师不妨也让孩子拥有一些“有分寸的活动”的自由,如写作业时,有些孩子喜欢念出声音来,就不要去粗暴干涉;听讲时,有些孩子也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老师也就没有必要去点名指责了。

      “对心理的发展来说,运动或身体的活动比看和听的智力感觉更重要。”“看和听本身并不怎么重要,但它们有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通过看和听,一个人的个体得到塑造和发展。”

      这些说法,对我们来说,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我们只知道一个人的知识获得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得以实现的,却很少会思考运动或身体的活动的重要性,正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体育课、舞蹈课可以不上但语文、数学课却万万不能落下一节课一样。

     “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

       换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孩子是爱父母、爱老师胜于其他任何人。在班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刚被老师批评了,老师稍后如交给孩子拿拿书或搬搬本子什么的任务,你会发现连泪花都还未擦尽的孩子一下子变得欢天喜地,一溜小跑乐颠颠地干活去了。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试着加倍去关心班上的孩子,使他们得以更好地成长。可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深厚的爱。他们一脸灿然地向老师问好,老师只是点点头而已;他们兴冲冲地向老师说说心中的高兴事,老师只是点点头而已。老师应该把爱孩子作为一种职责。

      “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适宜于他年龄的环境中,儿童的精神生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并揭示它的内在秘密。只有坚持这条原则,否则,所有未来的教育尝试只会导致一个人更深地陷入到无止境的混乱之中。”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譬如环境。把孩子安置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整洁的教室,新的小桌子、小凳子和小扶手椅,温暖的阳光下院子里的草坪等,当然,这当中还要有一位谦虚的教师和孩子喜欢的作业材料。我相信,这些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是具有极大的帮助的。

       “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蒙台梭利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对孩子们说:“明天你们将有一位客人要来。我希望他会认为你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儿童。”那位客人来了,有的孩子给这位客人一把座椅,文雅地说“请坐。”有的说:“你好。”当客人要离开时,他们把身子探出窗外叫道:“谢谢你的来访,再见!”这一天,孩子们比平时更勤奋地做各种作业,所有的事都干得很出色,令这位来访者惊叹不已。

      “教师必须得到引导。他必须一开始就研究他自己的缺陷,以及他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地迷恋于儿童的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错误的方式,或者甚至迷恋于原罪的影响。”

       老师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老师,就要这样去反思,这样去做。

     “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地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当它以圆圈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时产生了一种扰动。”

       老师在生活中有一个复杂和强烈的使命要完成;而日益复杂和紧张的成人世界跟儿童不相协调。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一旦没有及时消除,到了“结怨”阶段,情况就会变得十分严重。孩子会不再喜欢这个老师及他所教的学科,成绩一落千丈不说,还会影响他的人生走向。

      “儿童通过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最重要的发现。对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所作的无数实验表明,这是我们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所拥有的最确切的资料。”

      如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就要老师放下架子,肯切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从孩子角度思考他的内心想法,尽量使自己适应他们的节奏和精神视野,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收的方案加以解决冲突。在我看来,让孩子和老师都通过工作(如读书等)恢复到正常状态,不失为一种好法子。

      “正如爱默生所认识到的,儿童就像弥赛亚一样,他降临到堕落的人间就是为了引导人们重返天国。”如果用蒙台梭利的原话来理解《童年的秘密》文末的这句话,那就是:说母亲和父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读完《童年的秘密》,心里的思考意犹未尽,好像还没有哪本书的阅读能引起我如此多的触动与震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