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身为母亲,挣钱多PK抱孩子多,结局如何?

 老沔城人 2022-09-20 发布于湖北




【心理学科】


身为母亲,挣钱多PK抱孩子多,结局如何?

文/唐晓玲



    近日看到一则视频。是一位母亲公布的自己家摄像头拍到的内容。视频的配音说自己和老公在外面创业打拼,让保姆独自在家照顾自己那一岁多的孩子,保姆竟然给孩子吃辣椒,孩子被辣到大哭。保姆的说法却是给孩子吃的秋葵。

    对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视频,我不打算去探讨真相,我只是因为身为一个心理工作者,认为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分享一些东西。

    孩子要生存,离不开吃穿用度。但是,这么幼小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优越的物质条件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不得不说起一个很著名的、也很有争议(因为残忍)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隔离开,单独关在笼子里,也不让它接触其它猴子。笼子里的两边分别固定有两个用不同材料做的猴妈妈:一个是铁丝外表的铁丝妈妈,一个是有柔软质感外表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有吃的。绒布妈妈没有吃的。出人意料的是,每天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依偎着绒布妈妈,只有饿了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奶。当有东西威胁到小猴子时,小猴子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而不是铁丝妈妈。

    于是哈洛认为:身体接触对小猴子的生长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哈洛在实验中还发现了其它问题:这种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异常孤僻,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改进了实验:把完全固定的绒布妈妈改成可以摇摆的,还让小猴子每天都和其它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一个半小时。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显示:这样长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

    很多心理工作者认为这个实验的结论也适用与人类。

    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1岁多的孩子,在得到吃喝拉撒睡的生理上的照顾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融入母亲给他温暖的触摸、慈爱的眼神、和蔼的表情、温柔的声音等等适时的互动,让他得到心理上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安全感”。长大以后才更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好、心理承受能力强、善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人。

    很多母亲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的,但是,她们误以为孩子只有具备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才能成长得更好,整天忙于多挣钱,却忽视了给孩子带有母爱的陪伴、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母亲的亲情。这样长大的孩子,将来在情感上也不会亲近母亲。

    现在身为母亲的你把幼小的孩子交给保姆照顾,你以为孩子大一些了能够自然而然地和你亲近、和你不生疏、没有隔阂?你以为将来你老了之后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关心你、无怨无悔地照顾你、陪伴你、听你唠叨、给你情感上的满足吗?来看看艾青的情况就知道了。

    艾青:我国著名的作家,《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却从小被送到一位贫苦的农妇家,农妇把他养育到5岁,后来他又被接回地主家去。他对自己亲生父母的不满和怨恨持续了一生,一直没有达成和解;却深切地怀念保姆大堰河。

    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也适用于亲子关系。谁给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情感给幼小的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就亲近谁。如果这个人是保姆,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亲近的人是保姆,而不是自己的生母;孩子长大之后感恩的对象也会是这个保姆,不是自己的生母。

    现在,有些成年子女与老父/母关系不睦,老人独居家中、去世多日才被邻居发现。这往往是在幼年的养育关系中就播下了种子。

    所以,年轻的妈妈们,很多时候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是选择去给小孩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是选择给够他母爱的陪伴,你要仔细掂量一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