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读《韩非子》,就不懂中国一路走来的思想脉络

 zweieiz 2022-09-2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水绘园雅集图轴》局部图,清,戴苍 ,纵146厘米,横72.9厘米

读《韩非子》的四大理由

文:高柏园  节选自:《人与经典·韩非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确,世间的“人”很多,可是“人物”很少,所谓“人物”,就是要拥有生命特有的格调与不凡的气质。所谓“遥想公瑾当年”,现在,我也邀请大家一起“遥想韩非当年”,只是毕竟时过境迁,也只能靠史料而有所想象,供人凭吊而已。

所幸的是,虽然不见韩非其人,但却可读韩非其书,也可稍补遗憾。

为什么要读韩非这本书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读《韩非子》就无法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实质内容与发展方向。凭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以下四点:

第一,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精袖方向,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是就现实而言,王者不一定是圣者,因此,内圣外王在现实世界能够实现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因此,韩非认为,与其祈求内圣外王,不如通过法、术、势的结构性掌握,以有效维持国家的持续发展,这是《韩非子》对内圣外王的深刻反省与转化。

内圣外王的理想我们不能放弃,因此,儒家依然被我们视为正统之所在,但是就现实而言,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法家的客观精神来治国,这也就形成了所谓“阳儒阴法”的中国政治发展特色。也就是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为理想,而以法家的法、术、垫的结构作为运作的模式。

因此,不读《韩非子》自然也就无法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实质内容与发展脉络了。

第二,先秦诸子从管仲以来,有申不害、慎到、商鞅的法家思想系统,为何我们要特别重视《韩非子》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无论从理论的广度、深度与高度而言,《韩非子》都不是以往的法家思想家所能望其项背的,也就是说,《韩非子》是中国法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韩非子》一书也是先秦哲学史的缩影首先,它是有关《老子》最早的注本,就是著名的《解老》《喻老》二篇。其次,韩非对于儒家、黑家的反省与批判,对于其前之法家思想的反省、批评与创新,对于诡辩者、文学之十、轻物重生之士的批判,其实也就是对于名家、纵横家、道家思想的反省。

由此看来,我们在《韩非子》里,其实也就看到了整个先秦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四,《韩非子》是最佳的哲学与文学的作品。《韩非子》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论述具有强烈的理论性与说服力,同时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案例,以供领导者参考使用。

就文学而言,《韩非子》是最佳的论文体,同时也大量使用历史传说、故事、寓言,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与价值。读《韩非子》,不仅能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而且还能欣赏到一流的文学作品。可说是一举数得,具有极高的知识投资回报率。

图片

《文徵明东园图卷》,明代, 文徵明作 ,纵30.2cm,横126.4cm

如何读《韩非子》

在各位读者正式读《韩非子》原典以及本书之前,我愿意提供几点提醒与邀请:

第一,对于古圣先贤与经典要有诚敬之心。“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我们能有今天的文化教养、知识技术,其实都有赖于往圣先贤的努力与累积。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诚敬与感恩的心,来面对往圣先贤的人格行谊及其著作。这是一种基本的态度与教养,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肯定与尊重,更是对自己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寻本与开新。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其实也就是在这诚与敬之上,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与价值。我们应该先成为一个人,然后再做学者或专家,而诚敬之心就是为人之本,也是在阅读所有经典时所应该具有的生命态度。

第二,以公正平和、推己及人之心阅读经典,并以经典的知音自许。不但要将经典原有的意义说清楚、讲明白,同时更要为经典可能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加以充分的引申与发挥。也就是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为经典可能的发展与核心价值,提供最佳的响应,也就是要以经典的知音自许。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来读《韩非子》,我相信韩非一定乐于与各位为友,也会感谢各位的相知相惜之情,这岂不是人间至美之盛事?

第三,用开放的心灵面对文献经典,以期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开放的心灵对于阅读《韩非子》而言,非常重要。

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受儒家与道家的影响较大,因此,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儒道思想作为判断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法家的作品,尤其是如《韩非子》如此尖说的理论批判,便不容易有相应的理解与把握。无论是儒家、道家都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韩非子也不例外。但是韩非子却是用最现实的方法与作为,说明理想世界的现实基础与操作模式,这种对现实的分析与掌握,大大超出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内涵,因而也会引起许多人的批评与不安。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为韩非辩解,只是希望各位在阅读《韩非子》的时候,能够暂时地抛弃已有的成见,也就是暂时放下儒、释、道三教的想法,先就法家了解法家,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掌握法家思想之后,再将法家与儒家、道家,甚至佛教进行第二序的沟通与对话。

因为有了客观的理解为基础,因此,我们就避免了情绪的困扰,而能够以真正客观的标准作为判断理论得失的依据,这才是进德修业、谈学论道的基本态度与修养所在。

第四,要能区分经典活的部分与死的部分,以及经典当时的意义与当下的意义。人是历史的动物,经典也是历史的存在,因此,经典有其永恒而普遍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也有其面对当时的特殊情境而有的特殊内容与见解。

时过境迁,永恒性的意义价值不仅在千年之前,而且对今天的你我依然有效,这就是经典活的部分。同时,因为时空的转变,经典当时所面对的特殊情境与今日不同,因此,这部分我们就不以加以坚持,这就是经典死的部分。我们要把握经典活的部分,而不要被经典死的部分所局限、封闭。

这不是要放弃经典特殊性的意义或内容。而是要对它的特殊性与时代性有充分的自觉,以免形成思想的封闭与僵化。

图片

《雪夜访普图》,明代, 刘俊作 ,纵143.2cm,横75cm

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就可以了解经典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智慧,用于当下的时代与环境。

例如韩非对于人性、历史、价值、管理等的观念,对于当下的我们依然有效。这不是说韩非思想能解决今日的垃圾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医学问题,而是说韩非思想可以提供一种基本的态度与方法,用来解决我们的时代问题,这就使得经典不只活在过去,也可以活在现在,更可以活在未来。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也可以说人在活化经典的同时,也是通过经典来活化自己。

我们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阅读自己,而在阅读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书写、创造我们自己。因此,阅读自己是知,创造自己是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也是我们阅读经典最大的收获与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