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诺病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2-09-20 发布于黑龙江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间歇性苍白、紫红和潮红为主要临床特征,以手指指端多见,且呈对称性。好发于20~30岁之间的女性,且于寒冷季节或情绪激动、紧张或过度疲劳后发作频繁,病情加重。对于引起本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功能、中枢神经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现代西医学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中无此专有病名,一般归属于“四肢逆冷”、“血痹”等范畴。在一些经典中医书籍中可见到与本病相类似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首次提到外风、血瘀为本病之病因病机。嗣后《伤寒论》提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开治疗本病之先河。《诸病源候论》进而指出:“经脉所引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对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中医认识本病打下了基础。

    现代中医最早报道治疗雷诺病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63年,运用温阳祛寒法治疗2例获愈。70年代国内外的针灸医生将针灸疗法亦用于本病的治疗。但直至70年代末,仍以个案为主。近10余年来本病的中医药治疗逐渐引起重视。现代医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本病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如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其诱发因素多为寒冷刺激,其根源皆因素体阳气虚弱,所累及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脏。针对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辨证分型正逐步趋向一致。治疗法则也从温经散寒法扩充为益气活血、养血通脉、活血化瘀、温通肾阳等诸法。临床方药除沿用经方外,尚有医家集多年之临床心得,自拟专方治疗,经临床验证,确实行之有效。此外运用针灸、外治等独特疗法治疗本病,也显示出其较好的临床效果。

    与此同时,治疗机理的研究亦已起步,通过对本病运用中医辨证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检查,发现安静状态时心指数、指血管容积波幅、皮肤电位均低于正常,而辨证分析为寒凝血滞者,则有气虚证候,提示对本证的辨证施治中应重视补气。本病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也显示毛细血管显著减少,异常管袢数增多,血流速度变慢,有的血流瘀滞,甚至凝集不流,证实了血瘀证候的客观性。
- 雷诺病 -收藏
专方治疗
 
    (1)活络祛寒汤

    组成:黄芪15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乳香、没药各6克,生姜3片。

    加减:寒甚者加吴茱萸、细辛;瘀重加红花、王不留行;血热加生地、丹皮;气滞加香附、乌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痊愈10例,好转2例。

    (2)解痉止痛散  

    组成:内服药: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克,洋金花90克,干姜、附子各200克。外用药: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

    用法:内服药共研细末,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外用药每日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凉为止,历时约20分钟。

    疗效:9例患者服上方54~121天后,6例症状消失,追访2年未发;3例症状明显减轻,追访2年虽有发作,但次数减少。

    (3)虎参胶丸  

    组成:壁虎、丹参各50各。

    用法:将以上两昧药焙干,研极细末拌匀,装胶丸内,1日10丸,分3次口服。

    疗效:共治疗14例,痊愈11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7%。
- 雷诺病 -收藏
用药规律
 
    经对中医治疗雷诺病的临床资料24篇(包括个案治验)进行归纳整理,总共使用中药达70余味,其应用频率如下表所示:

应用频率(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50

>20

当归、桂枝、甘草。

100~149

10~19

黄芪、白芍、赤芍、川芎、附片、红花、丹参。

<50

10~19

桃仁、细辛。

50~130

5~9

鸡血藤、生姜、干姜、党参。

20~49

5~9

熟地、大枣。

>3

2~4

茯苓、白术、制乳没、通草、炮姜、牛膝、姜黄、双钩藤、王不留行、秦艽、羌活、地龙、苍术、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炙麻黄、木通。

    通过统计可知,中医治疗雷诺病的中药相对较为集中,基本符合以温阳散寒,补气益血,活血化瘀之法则,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当归、桂枝和甘草。此三味药均为温经散寒主方“当归四逆汤”中之主药。当归辛温,专主血分之病,有“血中圣药”之誉,集补血、活血于一身,补中有动,行中有守。自汉代张仲景首创当归四逆汤以来,一直为治四肢厥冷之主药。且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多种维生素及挥发油,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桂枝甘温,走经络,行血分,为温经通脉,调和营卫之主药,寒郁于脉络,非桂枝而不能通,故亦为治疗本病之主药。其次为补气升阳之黄芪,散寒通阳之附片,活血化瘀之丹参、红花等药在临床上亦多运用,此与雷诺病以“虚、寒、瘀”为主的病理机制颇为合拍。在药物使用的剂量上,不少医者见智见仁,各有所长,有提出黄芪的用量须在60克以上,方能显示出疗效,亦有医者重用当归达60克而取得满意之效果。

- 雷诺病 -收藏
老中医经验
 
    张景岢医案

    张×,女,34岁,已婚。反复发作,手脚趾(指)麻木,疼痛、紫肿、苍白历时8年,加重2年。于1986年6月14日就诊。自述病始于1978年某日,乘坐其爱人所骑自行车后架上突感手脚麻木发胀,返家后,手脚苍白、麻木、渐转为紫红,针刺样肿痛,即用热水温- 洗,次日症退。自此,每年冬季即发此症,夏季好转。近2年来症状有所加重;且无论冬夏,每遇劳累或情绪不好,均可诱发上述症状。曾在某医院确诊为“雷诺氏症”,因西药无显效而转中医治疗。

    诊断:刻下患者头昏,自汗,心烦,表情淡漠,颜面发青,不思饮食,手脚紫肿冰冷,扪之疼痛,僵直不能曲,伴麻木,疼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脾肾阳不足,气血虚寒凝滞经脉。治法:温阳益脾肾,温经逐寒,佐以活血化瘀通经络。

    处方:补中益气丸4丸,良姜、干姜、荜拨、砂仁、附片各12克,天麻10克,片姜黄、郁金各15克9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症状好转,手脚仍觉麻木、紫绀,胃不适,纳欠佳。上方加重附子12克,天麻10克,续服。

    三诊后肤色正常,手脚活动自如,行走轻快,无麻木感,精神正常,饮食良好。为巩固疗效,续服原方5剂向愈。

    按:雷诺氏症,乃肢端动脉痉挛症,病因尚未明确,每于肢体暴露于冷空气中或因情绪激动时诱发或加重。本病例乃因脾肾阳虚,血应寒凝,以致气血痹阻,运行不利,四肢失于温养而致。故方用当归、白芍、姜黄、郁金等养血活血化瘀;升麻、柴胡、天麻等升阳熄风;黄芪、党参、附片、良姜、砂仁等温阳补肾益气,健脾温经,散寒通络,脾肾阳气充则全身之阳气旺,方能通达四末,血濡寒散,诸症皆消。



- 雷诺病 -收藏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a.缺盆;b.照海、三阴交。配穴:a.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b环跳、秩边、阳陵泉、足十宣。

    操作:主穴必取,配穴酌加。第1组之主穴及配穴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加手三里,中指重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加小海。第2组之主穴及配穴用于下肢病变。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疗效:共治疗31例,痊愈21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

    ②温针灸

    取穴: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配穴:兼郁症配合谷、太冲,体虚配关元、足三里。

    操作:a.温针:阳池穴针刺得气留针之际,切艾条寸许,置针柄上,点燃温针,足三里亦如此,余穴施常规针法。b.艾灸:令患者每晚配合自行使用艾灸阳池、足三里,每穴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治疗6次,4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3例,痊愈23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2)单方验方

    红艾方  

    组成:红花、川椒、艾叶。

    用法:上三药加水煎,趁热熏洗,浸浴患部,每日2~3次,每次30~40分钟。



- 雷诺病 -收藏
其他措施
 
    平时肢体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季节尤须保护局部,使之免受寒冷刺激。禁止吸烟,避免创伤及使用各种强烈收缩血管的药物。保持情绪开朗,消除精神紧张及激动。  

    外用药:局部指(趾)端可用2%硝酸甘油软膏涂擦,每日数次,每次20分钟。若发生感染、溃疡,可用3%硼酸溶液浸洗局部,每日3~4次。

    手术治疗:经多种方药积极治疗无效,病情继续进展,且有指端营养性改变的患者,可考虑作切除术。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