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遗址,发现不少“谜”样的文物,专家揭秘它们是烧窑的神器

 历史解密坊 2022-09-20 发布于辽宁

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汝窑遗址之内,出土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器物,考古专家们对其进行研究后,确定了它们存在的价值,并且提到了它们在烧窑时起到巨大作用。它们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韩庄村,是1930年时发现的一处古代烧窑遗址,其遗址保护范围共计133.2万平方米,至1986年最终认定传世汝瓷的烧造地点。据考古专家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分布范围之广,在整个河南之中的瓷窑址内都十分罕见。目前来看,该遗址的中心区域在村内的中北部,烧造的御用瓷器则以天青色釉为主。

汝宫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特别是对于两宋官窑瓷系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才会在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已经陆续持续了近几十年,在此期间,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并将出土文物进行了汇总分析,形成了一套以汝官窑为体系的成熟研究框架。有趣的是,就在清凉寺汝官窑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还找到了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器物,而正是它们的出现,也让考古专家对瓷器的认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目前发现的奇形怪状器物中,存在着几类特殊性质的器物。器物整体为扁方形状,外表粗糙灰黯,毫无审美的价值,并且就在平面位置上,还存在着三到五个小小的方形突起,看起来似乎是粗制滥造的结果。起初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并未在意如此“丑陋”的东西,可是随着它们出土数量越来越多且形制大体相似。

考古专家们才逐渐地意识到,或许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是某种用于烧制瓷器的用品。结果不出众专家之所料,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请教专业的瓷器专家之后,他们才弄清了瓷器的名字,原来它们叫作“匣钵垫”。

什么是“匣钵垫”?估计很少有读者能够听过,其实所谓的匣钵垫,就是用于摆放陶瓷器皿的固定底座。众所周知,陶瓷是由陶泥烘烤而成的器物,而在烘烤期间,制瓷匠人就必须保证窑内的温度和和环境,以及泥胎遭受震荡时的稳定性。在陶瓷泥胎塑形完成后,泥胎虽然要经过窑口的烘烤,但是泥胎却不能遇见明火,否则的话,炉内的碳元素会直接污染瓷器。

正因如此,塑形完成的泥胎,都需要被安置在一件件陶匣子之内。可如此一来,又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泥胎本身质地较软且形制多样,不可能都四平八稳地被放置在匣子里,一旦发生倾倒,则必然前功尽弃。于是,匣钵垫就派上了大用场。匣钵垫的平面具备四方形凸起,可以很好地将不同的泥胎器物进行固定,所以即使推送窑口时的力度再大,泥胎也不会因此倾倒,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形变。

匣钵垫的作用决定了它所处的环境,由于常年处于高温的环境,忍受烈火焚身的吞噬,所以匣钵垫的寿命也并不长,基本两三年左右就会彻底开裂,成为一件废品。在暗无天日的匣钵中,匣钵垫一直在默默地坚守,它从未因为烈火的威胁而退却,更不会因为夸功邀赏,只是任劳任怨,托着一件件泥胎成为崭新的瓷器。不得不说,匣钵垫代表着一大类默默奉献社会的人们,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普通,却仍不失伟大,简直令人动容。

社会需要精美的瓷器,更需要匣钵垫这样默默付出的人,没有匣钵垫,无法烧出精美的瓷器,可是人们都记住了瓷器,却忘记了匣钵垫。匣钵垫是无名英雄。更值得所有人给予尊重。

参考资料:《古董故事》 李伟峰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