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碑自在人心——纪念朱工一教授诞辰100周年

 顺其自然h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2022年9月20日,是我国著名钢琴艺术家和作曲家、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朱工一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学校档案馆(校史馆)收集、梳理朱先生的图文资料,以此表达对他的无限缅怀之情。

纪念,是为了不忘初心,不忘过往,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图片

朱工一教授(1922-1986)

“我的大学 就是生活”

1922年9月20日,朱工一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父亲以医为业,且酷爱音乐。学龄时期,朱工一先后入读上海老北门浸会堂附小、上海基督教清心男子中等教会学校。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即对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和较高天赋,6岁开始随父学习音乐知识,后又师从邬馥美女士学习钢琴,曾于1930年(8岁)在上海儿童音乐比赛中获得钢琴独奏冠军。自14岁起,朱工一拜师上海工部局乐队(后改名为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兼指挥家梅百器先生,学习钢琴演奏和乐队指挥长达7年。同时,他还向旅居上海的外国音乐家学习作曲等音乐技能。期间,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他曾在教堂、剧院、中学和基督教青年会兼任乐队指挥、音乐教员、音乐干事等职。结束跟随梅百器先生的学习后,朱工一应聘银星话剧团担任指挥和配乐等工作,并随该团北上天津。之后,又曾在天津南艺剧团、北平南北剧团等剧团任作曲、指挥和配乐工作。为维持生计,其还曾在咖啡馆和马场俱乐部弹琴,并于1947年①受聘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钢琴专业副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工一随北平艺专音乐系师生一起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

图片
图片

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朱工一

朱工一是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下,通过自学完成音乐学业的。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不仅使他成为集钢琴演奏、教学和作曲、指挥于一身的音乐通才,也造就了其纯真仁厚、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

图片

一专多能的音乐通才

虽然在个人履历上没有任何大学学历记载,但生活这所大学,却让朱工一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大量校园里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又勤奋好学,善于总结艺术规律,不但掌握丰富的钢琴文献,而且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声乐、器乐、交响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不仅是西方古典音乐,也包括爵士乐和各国民族音乐)。其演奏技巧娴熟,艺术修养全面,尤其擅于演奏肖邦、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同时,其即兴演奏和视奏能力也极强,且能迅速掌握新作品的精髓和风格,能在极短时间内较完美地公开演奏现代新作品。

朱工一的教学理念与他的钢琴演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朴素且实用,将“严格的传统性与鲜明的独创性相结合”。他在教学中把“掌握风格”作为首要问题,主张音乐表现要着眼于整体,最完美的演奏就是“自然”两个字。他很少单纯地讲技术,但对每一首曲子都有极其明确的要求。对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他都能从整体上予以准确把握。其得意门生之一、我校钢琴系教授郭志鸿曾表示:“朱先生总能够给学生以饱满的自信,技术上的眼光很合理,着眼点高。他的很多理念在现在仍很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当今对技术的追求偏激的问题。” 其关门弟子、我校钢琴系教授潘淳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朱先生对我最重要的影响,是他树立了我对不同时期作曲家作品风格的正确理解,这其实是对一个作品音乐性的理解。”“他让我领略到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永无止境的可能性,真正为我的音乐之路打开了一道大门。” 从教40年,朱工一培养了郭志鸿、陈慧甦、方罗兰、王並臻、黄安爵、张伟华、鲍蕙荞、胡适熙、陈模、杨峻、滕矢初、朱珍、王绍麟、刘慧、孙翩、林盈、黄德荣、谢达群、吴迎、陈敏、董韵、赵威、邵丹、潘淳、潘洵、诸大明、黎耘、邓洁、郭湘、郭爽等一批优秀钢琴人才,曾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图片
图片

朱工一教授分别与学生郭志鸿(上)、潘淳(下)合影

图片

朱工一分别为学生诸大明(左上)、吴迎(右上)、董韵(左下)、黎耘(右下)上课

除了教授钢琴主科,朱工一还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课的教学工作,并且一直坚持钢琴演奏,经常登台表演。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即曾于上海、天津、北平等地,举行钢琴独奏会、室内乐音乐会数十余场次。上世纪50-60年代,他更是活跃于京、津的音乐舞台。他曾多次举办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也曾与来校讲学的民主德国小提琴家舒尔茨、苏联小提琴专家阿巴扎等合作举办音乐会。他还积极推荐作曲家们的新作品,曾首演陈培勋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新作。上世纪60年代,为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其曾连续举办多场新作品音乐会,广泛介绍国内鲜为人知的西欧、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优秀钢琴作品。1973年其在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视奏土耳其钢琴新作品音乐会”上的精彩表演,被传为佳话。

图片
图片

20世纪50年代,朱工一与来校讲学的外国专家和管弦系教师合作演出室内乐

作为指挥家,朱工一曾兼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指挥。上世纪50、60年代,其曾在天津举办的“双周音乐会”上,执棒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王澍的《家乡之歌》;也曾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队、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一起,联袂演出《青年钢琴协奏曲》(刘诗昆、孙亦林、潘一鸣、黄晓飞曲);他还曾与来校讲学的苏联钢琴专家克拉芙琴科、声乐专家库克琳娜,合作公演钢琴、声乐协奏曲。

图片
图片

20世纪50年代,朱工一(前排中间)和钢琴系首任系主任朱世民(前排左1)等师生,与苏联专家克拉芙琴科(前排右2)合影

图片

朱工一执棒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队,携手时为我校二年级学生的刘诗昆,联袂演奏《青年钢琴协奏曲》(图片来自1959年7月的《人民画报》)

作为作曲家,其创作实践始于 20世纪40 年代。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曲《杂感》、钢琴独奏曲《北平狂想曲》《托卡他》(技巧练习曲)、三首钢琴《序曲》、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与储望华合作)等。

图片
图片

1945年5月12日,朱工一在天津大光明戏院指挥交响乐团为沈湘独唱音乐会伴奏,其中有其创作的交响乐曲《杂感》。

图片

1954年,新音乐出版社出版朱工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序曲》(第一首E大调)

图片

197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行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文艺演出中,钢琴家杨峻演奏朱工一、储望华共同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黄飞立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


爱生如子,育人有方

朱工一曾表示:“中国钢琴教师中,像我一生这种经历的人恐怕还没有第二个。”“我的大学就是生活。”而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不仅影响到了他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也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了他正直善良的品格。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朱工一是位典型的“斜杠”青年,而无论他身上有多少道“斜杠”,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钢琴教师。他对学生既严格又慈爱,不仅在钢琴演奏技术,更是在艺术精神和人格修为上给他们以引导。他常说:“一位好的教师,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在演奏中表现出来的哪怕微小的一点长处,要使学生建立起演奏的信心。只有糟糕的教师才总是喜欢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自1956年(附中五年级)至1986年,跟随朱工一学习整整30年。谈起恩师对学生们的爱,他回忆:“与我同时在朱先生班上学习的同学还有许多,先生往往要花更多时间给差一些的同学补课。那时候先生身体不太好,经常带病上课,但每次系里举办学习演奏会或考试之后,他都坚持召集我们开班会,在会上耐心而详尽地指出每个学生的缺点和优点。特别是优点,先生一向主张要充分肯定。平时上课时先生也常说,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长处。”

图片
图片

杨峻与恩师朱工一

在学生们的眼中,朱工一既是一位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长者。朱先生对学生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他总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奔波,常常一连四、五个小时给学生上课,甚至患病也要坚持”。(杨峻)他不仅对在读的学生关爱有加,许多毕业多年的老学生,当遇到专业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他依然会伸出援助之手。我校校友、著名钢琴家鲍蕙荞曾回忆道:粉碎“四人帮”以后,被禁锢的音乐艺术得到解放,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她却因家属的政治问题不能登台进行独奏表演。正当她心灰意冷、近乎绝望时,朱工一托人带话给她,让她随时可以去找他上课。“在那些远离了舞台的日子里,先生的话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像一股暖流流进了我早已冻僵的心!”“朱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怎么做一个正直的人。” 

图片

我校校友、著名钢琴家鲍蕙荞在接受学校采访时,深情回忆1961年朱工一指导其参加罗马尼亚埃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的难忘经历

图片

1961年夏,我国参加罗马尼亚埃涅斯库国际钢琴、声乐比赛的选手在布加勒斯特合影,左起为:郑石生、黄揆春、洪腾、我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工作人员、鲍蕙荞、赵沨(评委)、使馆工作同志、刘恒之(领队)、李其芳等。

为中国钢琴事业鞠躬尽瘁

北平解放前夕,曾有位极其赏识朱工一才华的德国人提议带他出国,被他婉言谢绝;当 “艺专”的同学们纷纷登机赴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并劝他一同前往时,他再次拒绝。自从选择留下来,朱工一便把自己的心与新中国的钢琴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他非常珍惜在“央音”的从教经历,“始终把1949年全国解放,看作是自己人生真正的起点。”

图片
图片

上,20世纪50年代,朱工一(中间)与老师们一起研讨钢琴系主科教学大纲

下,20世纪50年代,朱工一为学生潘一鸣上集体观摩课

在中央音乐学院,朱工一曾先后担任钢琴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钢琴系副主任等职。正当他迈入一个音乐教师的黄金时期时,不幸的是,却于1981年罹患直肠癌。虽然饱受病魔的折磨,但他依然心系学生们的成长,关心着钢琴系的发展。在接受了痛苦的根治手术后,朱工一仍然坚持每周16学时的教学量,并全面承担起钢琴系的管理工作(1983年出任该系代理系主任)。据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副书记潘一飞教授回忆:“朱工一任钢琴系代理系主任后,以带病之躯勇挑改革的重任,忘我地为系里的行政和教学工作日夜操劳,从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以致迫使医生多次给系里提出意见,对他做出强迫休息的安排。”

图片
图片

上,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聘请著名英籍华裔钢琴家傅聪担任客座教授,从左至右:傅聪、吴祖强、朱工一

下,1980年,波兰著名钢琴家巴尔巴拉·汉莎-布科夫斯卡来我校讲学,钢琴旁执扇者为朱工一

20世纪80年代,国门重新打开。朱工一十分珍惜与国际音乐同行交流的机会,1980年,他带领学生吴迎、赵威赴波兰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1983年又带病应邀赴比利时担任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期间,他既注意处理与各国评委之间的关系,又展示了作为一位音乐家应有的尊严和风度。最为难得的是,他没有为自己花费一点外汇(即使在机场候机8小时口渴难忍时,宁愿悄悄到盥洗室喝几口生水,也舍不得为自己买瓶饮料),把随身携带的数千美金(包括评委会发给他的个人酬金)如数上交学校。

图片
图片

上,1980年,朱工一(右2)带领学生吴迎(左1)、赵威(右1)赴波兰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后,在捷克布拉格游览

下,1983年,朱工一(前排左1)应邀赴比利时担任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1984年秋,朱工一的癌症再次复发,他预感到自己患了绝症,“一方面乐观地同疾病作斗争,一方面加紧完成未竟的事业”。他曾在病榻上和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潘一飞进行了30多小时的长谈,阐述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年轻教师有所启发;也曾积极协助其弟子、中国音乐学院葛德月教授编写完成《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一书,为后人留下一份沉甸甸的钢琴教学文献。他总是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和学生杨峻一起探讨钢琴的音色问题。

图片
图片

20世纪80年代,与钢琴系教师聚会。前排左起朱工一、周广仁、易开基;后排左起潘一飞、李其芳、杨峻、潘一鸣、崔静媛

1985年,学校举办庆祝朱工一教授从教40年活动。前排左起:吴迎、陈敏、鲍蕙荞、潘洵、潘淳,第二排左起:赵沨、陈家铨(朱工一夫人)、朱工一、林默涵、江定仙、吴祖强、易开基,第三排左起:赵威、杨峻、隋克强

1986 年 1 月 8 日,“中国音乐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吴祖强)②朱工一把“生命的律动停在了一个不完全中止的和弦上”,其未竟的事业尚有待后人去完成。

时光荏苒,转眼朱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这座艺术的丰碑依然铭刻在“央音”人的心中。正如其曾经的同事和密友、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所言:“朱先生是中国钢琴和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先驱,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领域卓有贡献的学者。我们对朱先生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钢琴教育的领域,他还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中国音乐的贡献是应该载入史册的,是不应被遗忘的。”

注:

① 在朱工一的个人履历中也有地方填写为1946年。

② 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在悼词中所言。

图片

  文:宋学军、张乐

  视频拍摄:王歆、王乾越

  视频剪辑:张乐

  校对、设计:李梅

(感谢钢琴系提供相关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