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感悟zs 2022-09-20 发布于河北

  

  

  

  

  

  

  

  

  

  

  

  

  

  

由于网友和我工作过的学校、讲学过的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朋友大力支持积极投票。我的得票天天在增加。现在得票数:2117票。谢谢投票的网友、亲友、朋友们!请每天投票两次,两次的间隔时间8小时

   点击:我的投票网页
http://blog2009.oldkids.cn/UserShow.vm?uid=143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与中国的中学老师相比,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简直象在快乐的天堂。美国老师所使用的课本,并不是一本薄薄的书,再加上同样薄薄的教参,而是把老师当成是完全外行所编写的任何跟所教的科目有关系的所有材料。

比如说,你教的是生物,发给你的教师材料是一个超大的箱子,要用卡车来运的,小轿车的后座或者行李舱绝对放不下。里面除了学生课本,老师用的课本以外,还有一个学年每天的教案,每天上课的时候要做什么的详细步骤,所有的幻灯片,所有的课件,所有的练习,所有的测验、考试题,所有的学生实验题、实验资料,每一个课题的背景资料,CDDVD、录象带,给老师先做来试一下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所有的练习的答案,建议学生做的研究项目,所有的课程标准,每节课可以怎么上的起码三种不同的处理法,课堂里面有不懂英语的学生怎么办的至少三种解决办法……

美国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教研活动”是大学老师做的,中小学老师不做,也不会做。正是自上而下实施新教材,配套完善,材料丰富,新教材的精神才能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话又说回来,中国的中学老师非常辛苦,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在真正做科学研究呢?有90%见诸报端杂志的文章几乎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美国老师又不用评职称,所以他们也就根本不看教学杂志。

美国的课堂教学广泛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挑战式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的精神,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于解决语文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因而照搬国外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原因如下:

首先,美国的课堂能实行小组合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每班的学生数量少,一些州的小学低年级和高中低年级更实行小班制,限制全班人数在20人以下,因此,教师可以在各小组建立的初期给予大量的关注和指导。而国内的班级,大部分人数都超过四十人,也有五、六十人,这在课室桌椅的摆放和教师分配给学生的时间上都会是一个大问题。

其次,小组合作通常跟探究式学习或者信息技术整合分不开。这对老师在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学校的软件(如图书馆)和硬件(如电脑设备)的配备,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在国内的普通中学,要达到这三点还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假如流于形式的话,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变成“学生分组学习”,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目的。

最后,美国学校的升学压力普遍没有国内的学校那么大,教师对课程的处理自由度也比国内大得多。因此,可以经常进行比传统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

老师上课自己讲,然后让学生回家巩固,这种授课方式大概用50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但是,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才能掌握同样的内容。当然,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内容,就很难忘记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去找,去发现的。

以上是我在读了《我在美国教中学》后的一点想法。阅读教学方面的论著,了解国外的教学现状,都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醒我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