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六首《公无渡河》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公无渡河


        [乐府诗集·汉乐府诗·相和歌辞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作品介绍]

《公无渡河》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相和歌辞》之一。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注释]

无:同“毋”,告诉“公”不要去渡河。

[译文]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

赏析

“相和歌”是汉代所采集的各地民间音乐。之所以叫相和,有两种含意:一种是用乐器丝竹与人的歌声相和。《宋书·乐志》中说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指的就是这种形式,伴奏的乐器有节、笙、笛、鼓、琴、琵琶等七种(见《古今乐录》);另一种是指一人唱、众人和。《宋书·乐志》记载的《但歌》的演唱方式是:“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这也叫相和。

汉代相和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俗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历史、游仙、相思、离别、人生的感慨及格言式的训戒等,在相和歌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反映。在乐调上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这在汉代叫“清商三调”(《旧唐书·音乐志》)。三调之外又有“楚调”和“侧调”,这五种曲调总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因此“相和歌”后世又称为“清商乐”,简称“清乐”。

《相和歌辞》是乐府歌曲名。据《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之名,大约由此而起。

这些歌如《宋书·乐志》所说:“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这些歌原来多是无乐器伴奏的口头歌谣,后被乐官们采入乐府,以丝竹配奏。到三国时,又经乐官们再次改造,成了魏晋的“清商三调”歌诗。其中有一部分曲调代以曹操父子所作新辞,但有一部分则仍用汉代民歌本辞。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后来曹植的《箜篌引》大约仅用曲调,内容与《公无渡河》无关。但梁刘孝威、唐李白、李贺诸作则大抵用此意。

佚名

赏析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黄昏的时候,坐在客厅里随手翻着高中语文课本,翻着翻着,就看到这首十六字诗,然后眼睛便呆呆地被吸住,再不能移开。一颗心一下子被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击中了,隐隐的疼痛着,停在了那里,久久不得动弹。

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样触动着一颗心,强大而有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反复地在心底吟诵着这首十六字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遍又一遍,就好像被这十六个字攫住。

短短的四句诗,寥寥数十六个字,一种无法言语的深深震憾直抵心底那块不轻意被打动的地方。心软软的,无力的。

是什么人呢,这首诗的主人?她(他)和诗中人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诗中人又为了什么非要涉险而渡,以至于不顾生死不顾亲人的阻挠一意孤行向死而往呢?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渡河而死的人又令那眼睁睁看着他死的人何其无奈何其悲哀?!这十六个字,用一种强大的悲怆的感情烙在了人心上,幻化出了一幅悲怆无奈的画面在脑子里浮动着,仿佛看得见的情景。病弦急管中,一个中年男人,有着经世沧桑的男人,颠狂地不顾一切地向河里奔着,脚步零乱,一个中年妇人在男人后面亦不顾一切地哭喊着追来,她奔跑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的男人,脚步踉跄。女人多么希望男人回头看着她然后停下脚步来,但男人却一步一步走进河水,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河大水深,风急流乱,很快,男人被卷入滚滚河水,水浪吞没了他的头顶,瞬间不见了。女人眼睁睁望着男人被河水吞逝,呆呆地,一点办法都没有,她的脚步停下来,她远远地绝望地望着滔滔河水滚滚而去,而她追赶着的男人不见了,永远地在她的面前消失了。

强大的语言感召力!强大的情节感染力!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标点符号加得亦极好!一个“。”,两个“!”,又是那么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个“无”字,是本不应该,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原因亦或是什么动力驱使着他呢?);一个“竟”字,是一意孤行的固执;一个奈何,是不能劝阻的眼睁睁的无力感。“公无渡河”在“公竟渡河”句,起了转折。“渡河而死”在“公竟渡河”后又是一个大的转折,且这个转折是生命的不可逆。感情色彩强烈到了极点!感情生发到了极度!这样强烈的诗情!过目难忘!短短四句,精练无比,竟使一个凄怆的事情在起承转合中跌宕起伏,令人吞声饮泪。

愈想知道这首诗的来历,百度了它,得之:

《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

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堕河而死!白首狂夫之妻引箜篌凄怆而歌,曲终投河而死!

久久不能平静!

“箜篌”这两个字,给我的意象是那么的哀伤那么的凄怆。记得一首绝望的爱情诗中 “伊人隔尘,我亦无望!彼端箜篌,渐疏渐响”句亦有箜篌,那箜篌的声响动,是爱情渐疏渐远的声响,是生离的无望。而箜篌在这首诗中,它的声音,是死别的绝望,是人生大悲哀大无奈的声音。绝望过后,是自绝。《古诗源.琴歌》里面有“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世间事,还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让人心死无望呢!

佚名

赏析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相和歌辞》之一。据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葫芦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韩国认为《公无渡河》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歌。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相传古乐曲由朝鲜艄公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后来,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佚名

赏析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幼年初见这十六字古辞,尚不能尽解其意,已觉如中雷殛,咬着指头愣愣多时,想哭又哭不出来似的。
  多年以后,摊开一本乐府诗集:“《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那时一直想,如果公无渡河一曲依然传世,究竟是怎样一种盘旋天地间的悲怆的声音?琴师手抚此曲,曲终一刻,是否会控制不住,把膝上的琴一掷而裂,起而痛哭?
  最近,又翻出全唐诗,从头看起。
  看诗的时候,总在深夜。夜是有魔力的,一切细微的感觉,在这个时间里,都会被放大,放大。坐在那儿,那些美丽的精魂,轻轻咬噬着你的心。静静的听着心里小小的声音,与那一朵朵精魂撞击,揉合……有一种悲欣交集的温柔。
  重温本来是很功利的。目标明确,专为补充点养料。所以当作功课来做,订好计划,每日四卷,走马观花即可。也顺带做点笔记,将来或者用得上。初时犹可,越往下,如入神山仙岛,眼前美景变幻无穷,愈入愈奇,愈奇愈入,徘徊良久,竟不忍舍之而去。我遗憾的想,即使照原来计划,也至少半年才能通读一遍,现在,可能永远都完不成了。浮生碌碌,坐在那里慢慢读诗,是何其奢侈的一件事情啊。此念一生,心志大灰,索性放过自己,读多少算多少也罢。
  于是慢慢爬行到19卷,又与“公无渡河”重逢了。
  由茫远而切近,由模糊而清晰,从前的感觉一点一点回来,又添了全新的滋味。刹时明白了多年以来激动着我的究竟是什么。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就格外使人颤栗。
  是的,死亡。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
  这四句话——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其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我们已经习惯于庸常和合理的人生,即使常常遭遇莫名的伤害和挫折,也希望这个世界始终井井有条。具有强大人格力量者,却往往拒绝接受这种庸常,时刻想游行于秩序之外。于是,我们把他们和疯子等量齐观。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
  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
  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来看唐人之作。。
  唐代同作此题的有五人:李贺、李白、王建、温庭筠和王睿。依乐府旧题并不一定要依从原意,不过这五人所作,都是歌咏本事的。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李贺迅速抓住了此题的核心:不可以渡河的理由,有很多很多。包括理智上,亦知道渡河是“愚行”。生活看起来正常不过:不仅有物质的满足,甚至有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愉悦。但是他仍然弃“正常”如蔽履,自甘求死而不求生。
  或者,就是《白马啸西风》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李贺把古辞的四层意思,都极到位的表达了出来。他一贯的风格是夸张而浓烈的,但是这里他没有浪费一分才力,连多余的修饰也无,好似破门直入,哀哀拉住了逼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以长短句式交错,一口气读下来,直堵得人欲狂哭狂喊而不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白所作,自“黄河”以下到“九州始蚕麻”,论气势磅礴,尚在李贺之上。他似乎想用一种“大历史”的背景,来增加渡河的悲壮色彩。单就描写而言,是成功了,这本来就是李白的经典笔法,无人能与之匹敌。但是,也就因为这样的描写太经典了,放到李白哪一首游仙诗里都可以,反而削弱了主题。才高之人,往往舍不得收敛自己的才华,非要把自己最擅长的那一路拿出来。好在他没有忘形,还是在追问:“洪水已息,太下太平,一切都很好,为什么还是要渡河?”于是到了结尾处“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呈现出这一意象,就极具震撼力了。
  与二李相比,王建的笔力明显较弱。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和前两首杂言不同,王作是齐言。“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幸无”“何用”,这样虚字太软了,蓄积的力量大减。对“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一场面的表现,也不如李贺之真切,李白之奇崛。不过他换了一个角度,仍然在苦苦追问渡河的原因。“公无渡河公自为”,最后归结于个人意志和自我选择的结果。但是他说到“悔”,就错了,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悔”,渡河这一激烈行为就彻底没有可能发生。
  温庭筠作,又更逊色一点。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赤尘起。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其实,他的手法和李白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他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王睿之作,则偏离了主题。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澜合魂魄。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试图作“其奈公何”的文章,干脆换掉了主角,把渡河者之妻推到前台。把渡河者的命定悲剧,偷偷转化为对坚贞的赞扬。整首诗写得很悲切,很漂亮,但缺少了那种强烈的、直截的冲击。
  所以,这五首里面,当推李贺为第一,李白第二,王建、温庭筠次之,而王睿最差。诗词之高下,虽无一定标准,到底还是有标准的。
  可是,论直面惨淡淋漓,到底还是那十六个字: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于诗之外,复浮想联翩。世上每多荒谬事,看上去稍微多一点理性,就能避免,偏偏是极大才智之士,往往蹈之。如果他恰好又处在能够影响很多人命运的地位,不免带来极大灾难。我们的文化,称之为“劫数”。这些人就是“应劫而生”,往往必须以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来完成此劫。所谓在劫难逃,正是此意。小时候读史,总是不相信历史可以如此荒谬。因为觉得以普通人智慧,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居然最终导致流血、战争、杀戮,生灵涂炭。历史学家可以从时代的方方面面,来告诉我们这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管说得如何圆满,其中似乎总是有一种荒谬的东西在推动之。当然,也可以说时代挑出这样性格的人,把他们推到了浪尖上。但,这,还是劫数。
  遥遥想见千余年前苻坚“渡河”的那一刻……曾那么多人告诫他,不可以渡,不应该渡,然而谁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他麾师南下的一刻,俯仰天地,内心是否充满了一种极度的快意?甚至即使预知身死国灭的后果,这种快意竟也不会有丝毫减轻?人生几回到此?疯狂,就疯狂吧。
  对不住,我说的不是历史,我说的,只是——诗。

佚名

赏析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是相和歌中,也是汉乐府中最短的一首歌辞,但它和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歌辞《孔雀东南飞》一样,都是描绘夫妇殉情的出色乐章。明代胡应麟评白居易的《长恨歌》与元稹的《行宫》时说:“《长恨歌》一百二十句,不嫌其长;《行宫》仅四句,不觉其短”(胡应麟《诗薮》》。如用此来评价《公无渡河》与《孔雀东南飞》,也是非常恰当的。

这首歌的依据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悲惨故事。据崔豹的《古今注》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有天早晨准备去划船,看到一位“白首狂夫”,披散着头发,手提着壶正在涉水渡河,他的妻子追来想劝阻他,但已来不及了,白首狂夫淹死在河中,他的妻子在岸边弹着箜篌哀悼他,一曲之后也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中把此事告诉了他的妻子丽玉,丽玉按此谱了首曲,名叫《箜篌引》。曲中长歌当哭,极力抒发对丈夫劝阻不止、追悔莫及的懊丧、痛苦之情。古代有些学者在解释这首歌意时,把它说成是喻体,以喻君子行为要慎重。如朱止溪说:“公无渡河,慎所往也。世患无常,君子不轻蹈之”。这种解释仍是“微言大义”的汉儒笺诗之法,与此诗的内容和背景并不相符。

这首歌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长歌当哭,抓住事情发生后的这个瞬间,反复抒发自己劝阻不及的懊丧。一个人伤心到极点时,他不会再侃侃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也不会细细表说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往往会反复絮叨对自己刺激最大、感慨最深的某一点。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自己的孩子被狼叼走后,就是反复絮叨着:「我真儍,真的,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这首诗也是如此,这位妻子反复叨念诉说的就是“公”和“渡河”。至于这位白发狂夫为什么要清晨乱流而渡,事前妻子又是怎样劝阻的,诗中一概略去,开头便是“公无渡河”,而且每句中都离不开“公”或“渡河”。“公”即“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两句之中仅一字之差,却写出了男女双方以及双方对渡河的不同态度。女方劝丈夫不要乱流而渡,丈夫却偏偏要乱流而渡,一个“竟”字写出了丈夫的偏狂固执之态。这种仅一字之差而完全相同的句式,绝佳地表现出这位妻子对“公”、“渡河”的强烈感受,表现出汉乐府民歌高超的语言技巧。

第三句「堕河而死」是事情的结果,它是白发狂夫偏狂固执的结果,也是妻子劝阻不成的结果。虽然这句只是客观地在叙事,但妻子对丈夫劝阻不及的追悔,对自己无能为力,眼睁睁看其自蹈死地的懊丧、痛苦都含蕴其中。“当奈公何”是抒情,这一方面是说对这样固执的丈夫怎么办,仍是接上句继续在追悔和懊丧;另一方面也是说对此事自己应怎么办?这已暗含殉情的思考和决心了。短短的四句诗十六个字,透过反复的咏叹来叙事和抒情,把一位妻子殉情前的追悔、懊丧和悲伤,表现得如此强烈、感人,确实是很难得的。梁刘孝威曾仿此也写了首《公无渡河》:

请公无渡河,河广风威厉。樯偃落合乌,舟倾没犀枻。
   绀盖空严祀,白马徒牲祭。衔石伤寡心,崩城掩霜袂。
   剑飞犹共水,魂沉理俱逝。君为川后臣,妾作江妃娣。

诗由汉乐府的四句十六字增加到十二句六十字。诗的前一部分描绘河上波涛汹涌、翻楫吞舟,祭祀也无效:后一部分细写妻子在丈夫死后的心情。比起汉乐府来,情节丰富了,描绘也细致了,但感人效果却远不及这首汉乐府。其原因就在于它不符合一位妻子在即将殉情时的心理和情志,而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一会儿将自己比喻成衔石填沧海的精卫,一会儿又像哭倒长城的杞梁妻(孟姜女),最后又变成了自投湘水的舜妻娥皇和女英。一首诗如不满注深情,单凭玩弄词藻和技巧,是不可能感人的。

佚名

《公无渡河》   [乐府诗集·两汉乐诗]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白话译文: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

这首《公无渡河》,是以女子口吻第二人称来叙事的,因而也更显现场感和感染力。

《公无渡河》是汉乐府中最短的一首歌辞,也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悲惨故事。据崔豹的《古今注》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有天早晨准备去划船,看到一位“白首狂夫”,披散着头发,手提着壶正在涉水渡河,他的妻子追来想劝阻他,但已来不及了,白首狂夫淹死在河中,他的妻子在岸边弹着箜篌哀悼他,一曲之后也投河而死。

读着这短短的两句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狂夫的妻子在丈夫堕河地,长歌当哭,哀痛欲绝。

诗序言和诗文当中,均未有提及狂夫为何一定要堕河。不过,显然,有两点我们可以从诗文中得知的:一是不是夫妻两人吵架;二是妻子知道丈夫要堕河,不过,她措手不及,无法阻止。三是狂夫视死如归的表现,他堕河时还提着壶--不过,狂夫肯定不是喝醉了酒去堕河的。

我们不知道也无法得知狂夫一定要堕河的原因,但我们知道狂夫的不顾一切,视死如归。故此,序言就已称这位丈夫为“狂夫”。

这首最短的汉乐府诗带给我们了极大的震惊。一是我们如同狂夫的妻子一样,看着狂夫堕河,虽追赶想阻止却无能为力;二是狂夫不顾一切,不管身后追来阻止的妻子,丢下妻儿。三是妻子长歌当哭后,居然也追随丈夫而去。作为读者的我们,心中也冒出一句:“将奈女何!”

读了《公无渡河》,如同我们在现场,看着两条鲜活的生命活生生的残酷地消失。奈何!奈何!

《公无渡河》:诗文描写了一位狂夫不顾妻子的追赶劝阻,执意堕河的悲剧故事。后世常用吟此诗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6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