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5 系统思考、深度思考和连续思考

 蔚蓝8yvdz1pss8 2022-09-20 发布于内蒙古

吻合逻辑的思考使我们得以单兵深入而不误入歧途,但是如果仅仅在逻辑内部运行,经常自身无法确保思维的周密和准确,分析命题以其自身为真,而综合命题是以其相关世界的意义为真的,因此它需要更完整的世界知识的支撑。为了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我们还需要进行系统思考、深度思考和连续思考。

1

整体思考

我们思考的目标除了逻辑上规范,归根结底是要深化对于事物的认识,提高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是解剖整体、研究局部,分别了解其局部属性。而综合则着眼整体,思考各个部分相组合之后产生的整体,是对复杂性和相关性的研究。一旦开始关注整体关系,并关注到整体结构的有机性及其作为整体与外部的互动关系,我们的综合很自然地发展成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的第一步是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它的不同部件和层次是如何被结构起来的,其构造关系为何?当它被结构为整体之后涌现了什么各种局部所不具备的整体特征?

2

结构化思考

因此系统思考很自然的是一种结构化思考。它是是金字塔与树根目录结构、曼陀罗结构还是网状结构?是有中心的结构还是去中心的结构?是开放系统还是封闭系统?因此结构化思考的第1步,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盘点其不同类型的部件,并描述其部件之间的构造关系。进而意识到结构都是有功能性的,去理解这种结构是为满足何种功能而存在?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结构是一个空间性的词汇,容易让我们只从空间角度来思考系统,除了空间结构之外,我们还经常需要把时间结构纳入我们的观察。工作过程中进行结构化思考,则是善于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的种类,了解其主次、先后、因果的连接关系,使其构成逻辑递进。例如一个教学课程或一个创作计划都需要将其作为结构加以思考,才能够清楚地规划教学单元或创作单元,调整其规模、轻重和次序,在系统思维中对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能够高效的执行。

事实上“系统”、“结构”,“组织”这三个词,都是对'整体'的描述。“系统”一词更多地强调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结构'更多的把一个整体隐喻为一座建筑或者一架机器,是一种机械隐喻,注重的是对系统的分区、分块与层级、统属关系的描述,当然也强调其互相连接;而“组织”是一种生物学隐喻,更多的把整体隐喻为一种有机体,更加注重一个系统的协调作业和动态生长。因此我们必须要去关注系统的动态性,意识到系统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中维持着它的整体性的。一个开放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调整边界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而它自身内部也不断地在发生着生老病死的动态更迭。它在一定周期内维持着动态的稳定性,并因为这种稳定性程度而表现为强韧或脆弱。动态系统是我们理解艺术现象的重要工具,让我们得以对影响艺术现象生成和发展的各种要素随时保持敏感。

3

系统思考

“组织”这个词的另一个翻译是“器官”,不管是结构还是组织都是具有功能性或目的性的。一个系统的目的性构成了它的底层逻辑。即使是一个我们并不了解其内部构造的黑箱,依然可以通过其输入输出来定位它的功能,而这往往意味着把它放在更大的系统视野中来思考。从结构意识到系统思考,是人类的心智模式的巨大进步。系统思考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生成论而不是机械的确定结构关联。它往往意味着全面考虑尽可能多的环境要素,尽可能完整地了解其动态变化流程而不是一个个的静态的界面。尽可能清晰的了解其内在构造模型,了解冰山之下那些影响动态变化的难以觉察的潜在要素。尽可能完整的考虑多重复杂的影响要素,而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

这就涉及到我们在判断和推理之外经常进行的因果解释。常见的思维错误是把前后关系当作因果关系,把共变关系简单地当作因果关系,把相关性直接解释是为因果性。即使是明确的因果关系,还存在着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复杂关系。典型的系统思维,就是“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在大洋对面引发一场风暴”的跨时空联想能力,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处理策略。系统思考,意味着越过短期现象看到长期的动态变化,越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层次的潜在要素,连接孤立要素看到盘根错节的互动,理解多重限制因素和补偿反馈机制甚至系统内外要素的拓扑变化,意识到“牵一发则动全身”的微妙关系,这也意味着对历史与环境的敏感,

系统思考倾向于让我们全面发散的考虑所有的关联要素,我们要同时启动深度思考和连续思考。

4

强制投入思考时间

日常生活中对一个特定个问题思考个两三步,大家多少都能做到。有些人想得比别人深,比别人远,往往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对一个问题进行连续思考,把推论和追问一直进行下去,而不是迅速地形成简单的回路和因果解释,停留在常识性的粗糙的见解上。这些简单的解释很像是码头,大多数人都耐不住长途旅行,会急于停靠在这些码头上让心灵平静和休息。不能凝聚问题连续思考,迅速地形成回路,探索不会太深远。只有怀揣指南针或能够辨认星空的人才能远离港口,深入远海航行并最终发现新大陆。这也是为什么前期的逻辑训练如此重要。事实上持续追问的结果,总是会把我们带到若干无法回答的终极问题上,带到事实问题和逻辑问题之外而触及价值的问题。这些价值问题往往是系统的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正是我们构造一个系统的初心。

连续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可以训练的。事实上,仅仅是强行要求自己对一个问题连续思考20分钟而不是2分钟,对于我们来说都足够有意义了。仔细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时间,其实很少有超过5分钟以上的,往往只是“略微地想了一想”。好好拿出一个小时来把一件事情思前想后,前后左右关节枢纽全面的追问一遍,最好还拿出一张纸来,画画它的结构关系图,列出它的影响源和动力源。我们往往就能够获得超乎常识的深入得多的认知。强制自己瞄准一个思考课题进行连续追问,投入比你自己平时也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来琢磨它,是极其高效的思考方法。

5

无漏

我建议大家研究一个对象时,要拿出地毯式扫描的方式来。佛学上叫做“无漏”,数学上叫做“穷举”和“遍历”。好比找东西你打开到第三个抽屉,已经找到了你自己想要找的东西了,但是这时候你何妨把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一下,顺便清点一番。你总是会在想要找到东西之外,会有意外的发现。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是笨功夫是很可信的。

讨论一个观点时,指出一两个事例其实是不够的。要把所有的正反例子都罗列一下,搜索你所能找到的所有的相关事件和数据,这也是无漏的精神。无漏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要重新翻检所有的角落。无漏的思维方式连着做清单的习惯,一旦罗列出清单,初步梳理出整个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的谱系,强与弱、长与短,你就有了一个更复杂的观感。列清单,有助于你忽略掉过于大路货的知识,迅速地到达边缘,关注到一些人们通常忽视的角落,也就是所谓的冷知识。而这些冷知识,往往会成为让你出人意表的独特资源。清理已知知识的清单,是你能够抵达未知领域的最便捷的方式。除了罗列出清单,你会对关系产生出鲜明的意识,而这就是画地图的基础。当你能够画一个研究对象的地图,你才成为这个事情的向导。拥有一个事情的清单,你就是这个事情的保管员。海德格尔说:只有看林人懂得那些林中路。

6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软件通常是根状目录的,但依然是我们赋予我们的思考以结构的一种高效的工具。因为无漏原则,我的思维导图经常会十分庞大,而过于庞大的思维导图会带来今后检索资料时的困难,因此你就被逼着去优化其结构和模型,反复去计较考量分类办法和从属关系。从而使你对一个系统的了解,既能够提纲挈领,又能够深入幽微。你不会在津津乐道于细节的时候,失去框架。相反,明晰的框架,会使真正有趣的细节凸现出来。当我们在思维导图的各个子项之间搭建联系的时候,或者不得不出现一些游移浮动项目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思考走向系统和深刻的时候。那些游移和浮动的项目,标志着一种左右为难的两难状态。遭遇到两难状态,说明你对一个系统的了解到了细微和精妙之处,到了一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行人和本地人状态。这才经常是埋藏着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和独特发现的地方。思维导图导出成文本就不止是一份清单,还是一个有思考的提纲。将其图形化,则会使系统的结构关系更为可见。

7

中间地带思维

两难状态和中间地带思维关系密切。小朋友把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长大以后,头脑简单的人一样有着非黑即白思维。人们倾向于认为事物之间应该有明晰的界限,而一旦这个界限有一点模糊,人们又则倾向于认为这两个事物之间其实没有界限。我们要习惯于事物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过渡的、混杂的、游移的、断续的、互相镶嵌的、犬牙交错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边界是如此,语言区域和语言区域的边界是如此,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哲学上一个概念和一个概念的边界也同样是如此。它们经常是拖泥带水和暧昧不清的。一刀切把事物成两边的边界,其实是很少见的。在宏观上看来的一刀切,经过放大之后往往其实还是模糊和齿锯状的。非黑即白的思维让人的思想比较省事儿,但实在无法体察事物的微妙和委曲,在宽阔而混乱的中间地带,实际上有着最难以言传、最敏感、最需要用心体察的细节。

再反过来,我们要对这个模糊而断续的边界线上的复杂情况充满敏感,不等于要去陷入无秩和无边界的民主的狂欢。比较折中的思维,是意识到边界的模糊和游移,同时意识到这一模糊的游移不定的不平滑不干脆的边界也是始终存在的,这才是持中的中间地带思维。黑白之间,放大来看,有灰色。简化黑白关系同样是一种让思想偷懒的停靠的港口。

作业: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形成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作业:用思维导图软件整理你所在学校的课程结构,对其进行分类。并从这些课程的名称变化和新旧课程设置的变化中提出一个你的学校课程结构的底层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