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培养的最小阻力原则

 超强个体读书会 2022-09-21 发布于北京

一个月前看了一本奇特的书,书名叫《奇特的一生》,我还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该书介绍了一个奇特的人,柳比歇夫,他一生都在详细记录自己每天每分钟做了什么,然后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做总结分析。统计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

通过这种记录的训练,柳比歇夫具备一种超出常人的时间感。他不用看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几分。同时,他很清楚自己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因此总是合理地把合适的事情,安排在合适的时间。

这种能力,简直太炫酷了。在我心中,仅次于复仇者联盟和X战警。哈哈

自然而然,我也想模仿,训练一下自己。

然而,太难了。我后来总结了一下,困难来自两方面。

一是心理层面,我总觉得别扭,从心里有点抗拒这个方法。感觉自己随心所欲地工作挺好的,只要投入进去,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是心流啊,多么高效,还需要记录吗。其实吧,也许是我不忍直视自己低效的工作,所以不想统计出来。

二是操作层面,是否有一种极为得心应手、毫无障碍、顺其自然的操作方法、流程,进行记录?我最开始这样操作,开始一项工作时,记录几点几分,结束后,再记录几点几分。太麻烦了,试了半天,就放弃了。再后来,简化为番茄时间法,每完成一个番茄时间,记录一下。可惜吧,工作不那么凑巧是一个番茄时间,搞得记录很不准确,失去统计意义。

所以,一个新习惯,如果在心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遇到阻力的话,基本上就没戏了。这就是执行力差的原因。

我昨天忽然有了一个灵感。

心理层面,挑选自己感觉精力最充沛、状态最好、最高效的一天,来开始记录。内心应该是很乐意的。

操作层面,每完成一件事情,就通过微信向自己发送一条消息:Xmin,做了什么事。微信有电脑端、手机也近在咫尺,所以发送信息不难。而且信息很短,也不需要太长时间。而很重要是,微信会自动记录发送消息的时间点,所以下班时,用几分钟就很容易汇总、统计出来。

这就在心理、操作两个层面实现了最小阻力。所以这两天都记录的很完整。下图是今天的。

通过记录时间的开销状态,很容易发现,其实自己的效率没那么高。而且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喝水、几句闲聊、等等,都极容易消耗时间,不知不觉,十几分钟就没了。

当然了,开始一个新习惯,没有点阻力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叫突破舒适圈了。回到最小阻力原则,就是要解除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新习惯能够持续下去。不要莽撞地、用蛮力去培养新习惯,否则刚而易折,遇到挫折打击后,可能就彻底放弃了。

--------------------分割线----------------------------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微习惯,管理体能精力、情绪精力、思维精力、精神精力四个方面,以全面系统地升级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的精进如下:

一、体能精力
习惯1、正念饮食,今天9分饱。
习惯2、少食多餐,上下午加餐苹果、鸡蛋。
习惯3、小口慢喝水:喝水2.2L
习惯4、有意识地深呼吸,跑步时深呼吸
习惯5、不熬夜/早起:昨晚9点40睡,今5点35起床
习惯6、每天运动:俯卧撑80个,座位转体100个,下班跑步1.2km到地铁,爬十里河地铁台阶76级,16秒。
习惯7、挺直脊柱的姿态:今天开会、用餐时,保持挺直坐姿。下午精力下降,时而弯腰塌背,觉察后,又挺直起来。
习惯8、Break2-3次/天:通过时间记录发现,其实每小时都有休息。只是休息的效率有时不高。是的,休息也有效率问题。这个改天聊一聊。

二、情绪精力
习惯9、感恩/觉察日记

习惯10、每天1个拥抱:拥抱家人

三、思维精力
习惯11、每日清单,做了清单,今天完成较好。
习惯12、番茄工作法,通过时间记录,可以提供工作效率,感觉一天几个番茄时间很容易达成。
习惯13、手机隔离,做到了走路吃饭,不看手机。

四、精神精力
习惯14、正念5min
习惯15、日行一善:捐步数,顺手整理座位垃圾、餐盘垃圾,减少他人工作量。为无锡小吃店爆炸中遇难的人祈祷,为无锡大桥垮塌遇难者祈祷。

            ”精力管理,系统升级自己的人生。”
                        “我命由我,不由天!”

              阅读是鼓励,谢谢你点击“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