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界感缺失,让我们的自律越来越差

 超强个体读书会 2022-09-21 发布于北京

自律和习惯,是一对绝妙的组合。自律可以把一项新的行为,变成习惯。而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再需要自律。

此时,行为习惯的触发,受到环境信息提示的影响。安静的会场里,没有一个人说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一个很小的窃窃私语声。这个信号,开始触发更多人的习惯行为---窃窃私语。于是会场,慢慢变成了菜市场。

因此,身处的环境变化,会在潜意识层面上,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即,影响一个人的自律水平。

我把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给人的潜意识感觉,称之为边界感。

古人没有电灯,天黑了,就是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该睡觉了。这就是边界感。现在到处是不夜城,没有一个明确的信号提示我们,可以睡觉了。

以前只能看电视,电视剧插播广告,就是休息喝水上厕所的时间,这是边界感。

电视剧,一晚上就2集,播完了,就是关掉电视睡觉的时间,这是边界

然而,现在买个会员可以屏蔽广告,于是瘫在沙发上几个小时不动。而抖音可以一直刷下去,没有尽头,没有剧终,这就是失去了边界

我在家时,孩子必须早睡觉,所以也给我明确的信号,我也该睡觉了,这是边界。因为我也想有带头作用。而当我出差时,就失去了这个界限的限制。

以前只能写信,什么时间看,取决于收信人。后来能打电话,随时可以联系。但打电话的人,毕竟也有所顾忌,不会在休息时间打电话。这是边界

然而在微信时代,随时可以发。心里想的是,你可以方便时再看嘛,你可以睡醒了再看嘛。但其实呢,对方可能也没睡。于是就聊起来了。这就是没有边界感。

互联网之前,下班了就是下班了。但现在只要带着手机,你必须7*24小时待命。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呢?

把外在的、物理的边界,变成内在的、人为的边界。自己给自己设置边界,创造一种边界感。

把时间分区,在自然的物理的边界消失之后,我们需要自己人为设置边界,时间的边界。

比如,设置番茄钟。设定一个25min的闹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闹铃响起后,就可以休息。这意味着闹铃没响之前,不能分心,要一直保持专注。

给每段时间,设定主题,接下来10分钟,我用来阅读。这给大脑2个暗示:你不是一直看下去,只需要看10分钟。10分钟已经被设定阅读了,最好不做别的事情。

这10分钟,就像是一个盒子,一个装满10分钟时间的盒子,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打造“超强个体”:
创造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塑造!
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
系统升级自己,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