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退的帝国 | 全国人民都知道是笑话,为什么却能坚持做到底?

 今日字条 2022-09-21 发布于广东

有的事情,全国人民都知道不对,但就是停不下来,全国官员都觉得无聊,但却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甚至直到朝代灭亡,荒唐的事情还在以不可思议的形式继续着。

这可能是这个朝廷留给后世最大的笑话。

此事的初衷是极好的,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想象。公元1368年,乞丐和尚朱元璋登基称帝,为了打造他心目中静止的、毫无活力毫无竞争力、死气沉沉的乌托邦,他建立起黄册制度,其实就是全国的户口管理制度。

黄册制度有三大功能:

其一,维系职业世袭制。大明王朝继承了元代严格的职业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此外还有什么米户、囤户、菜户、渔户、窑户、酒户、蛋户、站户、坛户、女户、丐户等,计八十种以上。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其二,防止百姓自由迁徙。

其三,保证国家税收。

大明王朝从137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普查,制作户帖,之后每10年统计一次。黄册制度实行层层上报制,最后由户部将全国人口、财产情况汇总,送交皇帝御览。

黄册放在哪里呢?就在今天南京玄武湖,这里水面阔大,湖内有数个岛屿,既可以防火又可以保证安全。

现在,玄武湖是风景名胜,游人如织,但是在大明,那里是禁地。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的时候,一个叫郭镛的大太监很受宠,这一年,他被派往两广公干。此前,一直被封在紫禁城里搞全域静默,可憋屈死了,一旦解封,郭大太监就撒欢了,途经南京时,与随行二十多人泛舟玄武湖,玩了个痛快。结果被御史弹劾了,明孝宗大怒,勒令郭镛滚回北京,继续接受隔离。

在高压政策、精密组织以及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合力之下,黄册制度最初确实运行得还不错,基本上达到了信息真实、数字准确,起到了平均赋役的作用。

然而,朱元璋死后,就渐渐黄腔走板了。比如大太监郭镛,如果是在洪武年间犯事,非被朱元璋拨皮萱草不可,怎么可能隔离了事?

明朝中后期,黄册制度渐渐变成了一具可笑的“政治僵尸”,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笑柄。

首先,黄册数量迅速增加,黄册库初建时是在玄武湖中的旧洲岛上建有少量库房,随着黄册每十年一造,册库逐渐布满了旧洲、新洲、中洲各岛,到明朝灭亡前夕,共收贮黄册达179万多本。但是,质量已经大大下降,甚至徒有其表。

基层干部每当奉命造册时,竟然照抄旧册,一字不改。玄武湖黄册库工作人员收到新册时,要与与上次的旧册查对,竟发现新旧两册完全相同。更有甚者,新册中的登记人员,其实早在一百数十年前便已全户死绝,在历届黄册内都注明是绝户,但每十年还是要照抄一遍。

黄册制度已经沦为一个大笑话了,但是它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始终没人说破,反而朝野上下一直在歌颂黄册制度多么英明伟大正确。每一个皇帝都会反复强调自己对祖训的恪守之诚,而明代臣民一提起祖传的黄册制度,更是神魂飞越,推崇得无以复加,崇拜得一塌糊涂。

而最大的笑话是,崇祯十七年明朝就灭亡了,然而黄册库中最后记载的,居然是崇祯二十四年的户口人丁数字。原来,这是崇祯十五年最后一次编造黄册时,各地官员为了省事预造出来的。

对一件朝野上下都知道是大笑话的事情,为什么全国官员还那么热情高涨地投身其中呢?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祖训不可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编造黄册,实在是有利可图。

朱元璋规定,黄册用纸必须是上等厚绵纸,不得染色或者漂白,长宽尺寸、字体大小、行间距等等都有明确标准,每一页如果有一个字写错,就必须整页重抄,严格得就像医院的病历本。装订则必须用粗牢的棉线装订,可以少量使用糨糊,但糨糊中必须加入椒末等杀虫药来防蛀。

但是明中期以后,基层干部为了贪污经费,专门以脆薄的劣质纸张造册。所以,即使所有人都看到了皇帝的光腚蛋子,但是没人会说出来,因为只有皇帝光着腚,他们才有利可图。

而为了毁灭罪证,他们还特意使用容易被虫蛀的上过粉的纸来造册,装订时又故意违反规定,使用大量面制糨糊。这样,黄册送到玄武湖后不久就会被蛀蚀一空。——就像投毒一样。

所以,你能指望他们主动停止编造黄册吗?

只有清军入关,打到了玄武湖,这个可笑的政治僵尸才终于倒地。

倒退的帝国|如何打造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盛世?朱元璋提供了范本

乾隆盛世:把民众关进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朱元璋开启乌托邦实验,轰轰烈烈的学《大诰》运动何以人息政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