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们游泳去

 冬歌文苑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我们游泳去

——土豆地瓜鼓泅群的故事

刘景岗||湖北

湖北省仙桃市城关北依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作为国家为数极少的拥有二类水资源的汉江流经仙桃城关,河水常年三百来米宽,四季水质清澈明丽,水流不缓不急,是绝佳的天然户外游泳的场所,也是老天爷赐予仙桃城关游泳爱好者的得天独厚的恩惠。然而,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精致的山珍海味一样,能享受汉江这个独特资源的人也不是很多。

所幸的是有一天我成了汉江泳者,那是2014年,我已经五十六岁,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当时才一米六五的个子的我体重达84公斤,但由于体重严重超标,身材十分不堪,人们见到我总戏称我的身材为罐头瓶子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也加强了体育锻炼,每天都坚持走一万步,但基本没有效果,听说游泳减肥效果很好,我也看到几位游泳熟人身材发生了明显变化,便咬咬牙,于2014年5月25日开启了我的游泳生涯。头一个月下来,我的体重明显下降,这极大地增强了我游泳的信心,我暗自下决心,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我将持之以恒地游下去。

户外游泳是有一定风险的,要确保安全,必须结伴而行,出了险情,大家相互可以有一个帮衬。本来这里有一个游泳协会,而入会人员达三百多人,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是完全不可能组成一支统一的队伍,按同一个号令去游泳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三百多人经过交流、沟通、磨合就组建成一个又一个小的群体,并且给每个群体取上一个名字,诸如“永乐队”、“鲨鱼队”、“快活林队”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支支小队伍便建起一个又一个微信群,每个群基本上由群主确定每天下水的时间,同时组织一些活动,尽管不一定来自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但各群都能统一听从指挥,服从调度,形成整体。

我经过半年的游泳,逐步与几位游泳爱好者组成了一个小群,约二十人左右,年龄相差最大约二十岁,以男士为主,这里面的第一任队长被泳友取名绰号为“土豆”,微信群主叫“地瓜”,于是这个群就冠以“土豆地瓜鼓泅群”。

游泳是一项艰苦的运动,真正参与了这项运动的人,都可谓是吃得苦、受的罪、扛得起、把得住的人。

先说苦。真正的泳者,那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基本不间断在汉江上游的,一年中有一个季度是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之下,还有一个季度是在天寒地冻的冬日里拼搏,记得最冷时,我们经历过汉江水温仅2.8度,上岸淋浴时,水冻成的冰柱与淋浴头连接成了一条线。在这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旷日持久的坚持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再说累。依然是真正的泳者,既不是蜻蜓点水式地在汉江里泡上三五分钟就匆匆上岸(我们俗称作秀班子),也不是下水后,顺江而下飘一个十分钟就上岸(我们俗称飘班子),而是一下水便铆足了劲或逆江而上,游上一千米,再折返回到上岸的地方,或是将汉江横渡它一两趟上岸,一般要耗近半个小时左右,一趟游下来,上岸时都是气喘吁吁,大热天便是大汗淋漓,深冬上岸后全身通红,毫无寒意。

土豆地瓜鼓泅群的一班人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一班人。

他们有严明的纪律,只要队长确定上午什么时间下水,仅仅只是一个口头约定,不讲任何条件,群里人基本都是自觉遵守的,很少有人迟到和缺席。

他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只要确定好游泳的路线,他们会自觉地按既定的游泳路线完成旅程,再苦再累也没有人中途退缩,讲价还价。

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游泳协会中,间或有些游泳群全群缺席,还有的群靠孤家寡人在苦苦支撑,尤其到了冬天,当进入到每年十二月份,大多数群都树倒猢狲散了,但土豆地瓜鼓泅群依然傲视严冬,往往是游泳协会中人员最为庞大,斗志最为旺盛,坚持最为彻底的一支队伍。

他们有争先创优的豪气,土豆地瓜鼓泅群建立近8年,经历了无数个风霜雨雪的日子,这支队伍都是在2014年以后开始游泳的,初始水平参差不齐,在游泳协会的各群中,游泳技术和速度可谓下游水平,但他们不甘落后,不断地历练。在平时的游泳中,都跃跃欲试,泳友之间暗中使劲,一比高下,几年下来。这个群的游泳技术和速度让游泳协会全体泳友刮目相看,目前,整个群已步入各群中的上游水平,每次无论是在市内还是代表仙桃市外出比赛,男子F先生,女子L女士都不仅在市里各类比赛稳坐头把交椅,在市外比赛也能为市里增光添彩。

八年下来,不完全统计,群里的泳者每人都游了2000公里以上,身体都游得棒棒的,本人现在的体重已降到70公斤左右。

如今,土豆地瓜鼓泅群无疑成为仙桃市游泳协会的一面旗帜,一支被协会全体泳友仰慕的标杆。

游泳是一项快乐的运动。凡是能全身心投入到游泳这项运动中的人,往往都是达观上进,热爱生命,酷爱大自然的人。这一点在土豆地瓜鼓泅群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当汉江早早地被群里的人征服以后,群里的泳友们把目光和视野拓展到了其他的水域。

他们要征服长江,于是既自发组织去横渡,也参与7.16活动集体横渡。群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能横渡长江的,我对横渡长江乐此不疲,已7次横渡长江,群里还有几位比我横渡的次数更多。

横渡长江是远远不能满足群里的泳友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群里的F先生,他凭着超人的耐力和高超的技艺,代表我们群,也代表仙桃市,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被全市传为佳话。

活泼开朗,达观进取的群里人几乎每年还去组织一到两次市外的游泳活动。

征服完了长江,便去征服黄河,听说河南每年有组织横渡黄河的活动,群里便组队驱车前往河南三门峡市参加横渡母亲河——黄河的活动,横渡黄河全程仅1400米,参与者轻松地征服了黄河,沿途,大家还前往开封、洛阳等地,领略了河南古朴而秀丽的风光。

征服了琼州海峡、长江、黄河,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水域。大家一起组织游松滋市的洈水,荆门市的漳河,咸宁市的青山绿水,湖南张家界的澧水,宜昌的清江……

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清江之旅。那一年我们第一次去清江,便对这个地方产生了难忘的记忆。

清江最令人垂青的是它的水,说我们汉江的水清拿它与清江一比,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水真可谓清澈见底,清江本来既陡峭又幽深,但在两岸青山的映衬下,向水里一看,那是一脉醉人的绿,你再兴致盎然地往深处游,即使是游到清江江心,你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底部的河床。

这里的水域完全能满足不同泳者的欲求,因为上游是水库,所以清江是静水,且基本没有船只航行,你想少游一点距离,清江两岸水面共400米,游一个来回八百米即可,想游时间长一点,可以游两个来回,如果还想游长距离,你从下水之后无论是往东,还是往西游,游三五公里也不妨事。

居住的地方也是为泳者设计的,在清江边有几处民宿依山而建,从民宿出来到清江边下水游泳只需下十多个石台阶即可,十分方便。那里有100元左右即可入住的标准间,有开放性餐厅,有清江水煮清江鱼的美味。一边就餐,一边可以欣赏清江风景。

记得群里的泳友们第一次到达清江边已是下午五点,大家兴致极高,放下行李便换了泳裤,带上跟屁虫,全员扑通下水了,尽兴地游了大半个小时,稍作休整便进入了餐厅,大家吃着水煮江清鱼,喝着自带的粮食土酒,其乐融融。不觉间夜幕将致,趁着酣畅的酒兴,大家要老板稍作整理,便将餐厅变成了一个卡拉OK厅,为了营造气氛,几个泳友还点起了篝火,篝火在轻拂的江风中摇曳,与清江水交相辉映,音乐响了起来,泳友中有几位出色的歌者开始引吭高歌,篝火在摇曳,一群半醉半醒的男女泳友便全然放松地随着音乐的节拍扭动着腰肢,跳起舞来……

游泳是一项充满爱的运动。土豆地瓜鼓泅群一共约二十人,论年龄,最大已六十多岁,最小的才三十五岁,论职业,有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从业者、理发师、烹饪师;论性别,阳盛阴衰,全群仅三个女士,这些八竿子也搭不到一起的人就因为游泳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群体。

也许是因为志趣、爱好相投,也许是因为前生修来的缘分,因为相互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些年来,这些泳友们不离不弃,组建成一个其乐融融,紧密相连的群体。

一个人的一生中,往往要经历很多事,接触很多人,交很多心心相印的朋友,但时过境迁,你过去的一些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或许一年只能见几回面,或者几年才见一次面,但这个群里的泳友就不同,基本上没特殊原因,每天见面,想不亲热都做不到。

因为汉江水在流动,泳友们选择下水的地点往往在上游,水流急的时候,大家要走一公里左右才下水。无论是寒风凛冽,气温即便是在零度以下,还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的夏日,每天上午汉江大堤上就会出现这么一道风景,总有十多名穿着游泳短裤或女式泳衣,背着跟屁虫的男女若无其事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要么在相互调侃,要么有人在津津乐道地讲荤段子,要么大家在关心国家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游泳前随心所欲地交流已成为游泳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游泳上岸洗完澡,是吃早点的时刻,群里的泳友们已约定俗成一起共进早餐,仙桃的早餐十分丰富,而泳友们也十分随性,今天吃炒饭,明天吃牛肉面,牛骨头,后天吃豆皮,再去吃鳝鱼粉。大家都开着车很方便,几乎吃遍了仙桃的大街小巷,领略了仙桃早点的各种特色。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都有群里的人争着付早点的账,从来没有过相互攀扯或相互推诿。

在汉江游泳时,只要是刚入群的新手,那都是要确保安全的,新手先下水在前面游,后面往往要跟着2到3人,随时救援。新手游累了,陪伴的老手便将自己的“跟屁虫”递给新手,让他抱着休息,老手便拖着他,继续往前游。新手学得差不多了,在半年内,老手依然总陪在新手左右,确保新手完全出道。

出仙桃,外地游,群里便立下规矩,组成一个方阵,由四个内行一点的泳友定位方阵的前后左右四个点,把其他泳友裹在里面,不许散盘,上岸后再立刻清点人数,确保万无一失。

有一次,土豆地瓜鼓泅群的一行十七人去咸宁绿水湖游泳,因为绿水湖是一个河面不宽的长方形水库,下水后大家自然是从河心向前游,水库长有好几公里,水也很清,游得很舒服,多数人游了近两公里后便开始原路返回地游,不到一个小时,大家都上岸了,一清点还有一个Z姓泳友不见踪影,当时,所有泳友都傻眼了,看着被重重小山阻隔的河水,不见人的影踪,于是大家让一个泳友留守在我们下水的地方等待接应,其他泳友兵分两路,一路划着一只闲停在河边的小船,沿水库而上去找寻,另一路开着车,沿堤往上寻找。正当大家仍不见泳友踪影心急如焚的时候,留守的泳友打来电话,告知有位渔民在河里见过泳友了。嘱咐我们回去,他说马上自己回去,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各自回到宾馆,耐心等待的泳友。几经周折,掉队的泳友总算回到了宾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由忧转喜,像过节日一样高兴。有人提议说喝酒去,掉队的泳友立马表示,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这份情谊,这桌酒大家就不用说了,我请!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土豆地瓜鼓泅群的泳友们依然在快乐地游着泳,他们相互间不仅做到了团结互助,心心相印,有的还相互间成为终生难觅的知己。

这就是我要告诉给大家的土豆地瓜鼓泅群的故事。其实,生活原本是一根根已成熟的甘蔗,只有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甘甜。我们游泳不也正是在咀嚼并品味着人间的滋味,使我们的生活又平添了一份甘甜!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刘景岗,湖北仙桃市人,中文专业大学本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中学教育,做过市委机关文字工作,担任过镇及市直机关主要职务。在市人大副职岗位上退休。其间在多家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数十万字。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