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槜李县有一个书生叫吴所谓,他读书十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举,就弃儒从商,做生意去了。 这一年临近秋闱,他忙完了手里的工作,刚刚入眠,梦到他那去世的父亲对他说:“谓儿,今年的秋闱,你去参加吧!”吴所谓很好奇,要知道他已经至少十年没有认真读过那些“四书五经”了,自己这参加考试,不就是垫底的吗?他没当一回事,也没去报名。 哪知道第二天晚上,他又梦到了父亲。父亲严厉地对他说:“谓儿,父亲的话你当耳边风了吗?你若不去,这考场上可就少一个举人了,这可是天意,背之不祥,必有后祸啊。” 吴所谓哭笑不得:“父亲,您也知道,儿子自从经商以来,多年没有读书,好久都没有写过程文了,拿什么中举呢?”父亲哈哈大笑:“你不要慌,这太容易了,这一科的题目是《乡人皆好之》,咱们吴家的兰陵先生曾经写过此文,你进考场之前,可以向他借阅这篇文章,抄下来就可以。” 吴所谓一听,这是好主意,就开始温习功课,准备考试的一应事务。 当然,他少不了访问兰陵先生,兰陵先生可是写八股文的高手,跟着他学习的弟子有数百人,其中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的更是大有人在,只是兰陵先生擅长教学生,自己的科考之旅却不顺遂,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两鬃斑白,功名之心依旧不死。 吴所谓带来许多的礼品来到了兰陵先生家里,表达了敬仰之意,二人寒暄了一会儿,吴所谓说明了来意:“听闻先生曾经做了一篇《乡人皆好之》的程文,在士林中广为传诵,小子不才,想借来一阅,不知道可否?” 兰陵先生正在打量吴所谓带来的礼品,听说对方只是求自己的一篇旧文,有何不可?他本着好为人师的态度,他挥笔铺毫,笔走龙蛇,很快就将这篇文章给默了出来,送给了吴所谓。 吴所谓得到此文,越读越觉得玄妙无穷,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篇文章背了下来。 过了半个月,三年一度的科举(秋闱)到了。吴所谓背着崭新的文房四宝刚刚在考场里找到自己的座位,一看临座的考生,愣了!原来坐在他旁边的人,正是他前几日拜访过的兰陵先生。 他心想坏了:“如果兰陵先生先将此文写出来,我不就中不了举?”想到这里,他不等考题出来,打开文房四宝,在卷子上挥笔开始默写起了兰陵先生所著的《乡人皆好之》,这让兰陵先生很好奇,问道:“吴贤弟(考场上无辈份,同科考生,皆以兄弟称之),这考题还没有公布,您怎么可开始写起来了?” 吴所谓哈哈大笑:“小人读了先生的文章,爱不释手,反正我参加科考,也就是蒙混,就将先生的程文给抄在了试卷上,以表示我的钦慕之心,哪怕文不对题,大不了落榜而已。” 兰陵先生也是一个实诚人,他看到这一幕,叹了一声道:“曲曲一篇程文,何必如此呢?你这样做,是我害了你啊。” 哪知道考题出来之后,兰陵先生才悔不当初:“我的得意之作被人抄走,这是天意啊,我这辈子怕都是一个秀才了!”说罢,他唉声叹气,随手写了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就交了卷。他情绪低落,本来都不愿参加第二三场的考试,被门下弟子劝说之后,才上了考场。 哪知道揭榜之后,兰陵先生以第八名亚元的成绩,中了举。这让兰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精雕细琢的妙文,都没有考中,这一次信手涂鸦,竟中了举? 按惯例,中举之后,会有一个谢师宴,被称为鹿鸣宴。 鹿鸣宴进展了一半,兰陵先生听闻吴所谓没有中举,就将自己被抄袭的旧作录了下来,让主考官评点。 主考官看了评价道:“你这篇文章,虽然意境深远,但在考场上,却未必能够高中,要知道一年多少个考生参加考试,我们这些考官阅卷如走马观花,那些语句优美之文很容易得高分,相反,这篇文意境深远,用词晦涩,要多品几次,才解其中味道,考官们有哪闲情吗?” 听了主考官的话,兰陵先生才明白自己多年没有中举的原因,若有所悟,写了一篇《读墨一隅》的文章。 再说吴所谓,他回到家里,想到自己就要中举了,又是让人做新袍子,又是准备筵席,哪知道他等了好久,都没有过来报喜的差人,就去看榜,却发现自己名落孙山,而兰陵先生的大名在靠前的第八名,他顿时如泼了一盆冷水一般,寒彻入骨。 回到家,他大发雷霆:“为老不尊,为老不尊,欺骗子孙,是何道理?”说罢就要撤掉父亲的灵位,这在当时可是忤逆大罪,被家人苦苦相劝,才停了下来。 当天晚上,他梦里又遇到了父亲,他刚要向父亲问罪,哪知道父亲怒气冲冲地骂道:“你这个不肖子孙,你如果不抄兰陵先生的文章,他肯定会写在卷子上,就会中不了举。” 吴所谓很好奇:“父亲,这兰陵先生中不中举,与我何干呢?” “何干?如果你不抄这吴兰陵的文章,他就中不了举,中不了举,他就会在明年郁郁而终。就会在地府里顶替我的职司,我也不至于这样辛苦了。”原来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老秀才,一辈子没有中举,执念太深,竟然自尽身亡。被留在地府里,没人替死鬼不得轮回。 他本想坑一下同样不得志的兰陵先生,想让他当自己的替死鬼,哪知道机缘巧合之下,竟让兰陵先生改变了命运,得到了命里没有福禄。这事因吴所谓的父亲而起,所以因果还落在他的身上。他大骂了儿子一通之后,说道:“这兰陵先生夺了天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要算在你的身上了。你无论如何,都要参加一次科举,要知道这考场上的饭食都出自内帑(皇帝的私库),也就是所谓的天禄,你多吃几次,才能化解这场因果,不然,你一生不得安宁。” 就这样,一个老秀才死了也要算计人,结果算计不成,反而坑了自己的儿子。 吴所谓无奈,只能来年参加下一次的秋闱,他的好友听了,都笑话他道:“你之前抄兰陵先生的妙文,都没有中举,这一次能中吗?” 吴所谓叹了一口气:“你们参加科举是为了夺魁,而我参加科举,只是为了混饭,了结一场公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