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蘇軾行蹤考/第三篇 第一次進京與母喪回鄉/第二章 母喪返鄉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22-09-22 发布于甘肃

蘇軾行蹤考

图片

编者按语

《苏轼行踪考》,是李常生博士耗时12年,踏遍苏轼华夏足迹,边研讨古籍,边核对地理,在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编撰而成的苏轼研究巨著。经过十数次修订校正,最终定稿。此书除厘清史实,考订年序,更因将碎片化之苏学成果整合于一,为后人认识苏轼思想演进、洞察中国文化开出一窗,而书中数百自绘地图必将造福于大陆当代文化事业之复兴,是一部考证详实、内容丰富、最大程度还原苏轼人生轨迹的著作。全书共1700页,接近120万字,收录图片、手绘地图过千幅。

经李常生博士同意,本公众号将分章节连载,分享给各位,敬请关注。

谨此,衷心感谢李常生博士无私地奉献自己花费人民币150万元的研究成果!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李常生,祖籍河北滄州,1949年生於江蘇常州,後隨家人在臺灣長大。大學時因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而迷上蘇軾,決心要撰寫一部更完整、更具真實性的“蘇軾傳記”,於是在知命之年,陸續考入南京東南大學(原中央大學)建築學院攻讀工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專研北宋史、蘇軾史)。學無止境的他,目前仍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班(專研宋代文學、蘇軾文學)繼續研讀。為了獲取真實資料,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找遍、走遍蘇軾、蘇轍所去過、到過的所有地方與路程,總計花費人民幣近150萬元。因身體健康不好,整個過程中曾經昏倒過八次,但是有幸地走完蘇軾、蘇轍一生行蹤,並終於能夠深入了解、體會蘇軾、蘇轍兄弟的一生命運的艱困,以及他們的文學作品的內涵、哲學思想、生活態度、待人處事的方法等。我個人非常榮幸自己有機緣做完這件事,並已撰寫完成120萬字的巨著《蘇軾行蹤考》,預計在明年10月又可與大家分享《蘇轍行蹤考》。

 李常生

2019/03/10  台北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總目录

图片

蘇軾行蹤考 序言(点击阅读)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眉山蘇軾
第三篇 第一次進京與母喪返鄉
第四篇 第二次出蜀與三蘇南行集
第五篇 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
第六篇 第三次進京與父喪返鄉
第七篇 第四次進京
第八篇 任杭州倅
第九篇 山東知密
第十篇 江蘇知徐
第十一篇 浙江知湖與烏台詩案
第十二篇 貶謫黃州
第十三篇 萬里來去  知登五日
第十四篇 第六次進京
第十五篇 浙江知杭
第十六篇 第七次進京
第十七篇 安徽知潁與江蘇知揚
第十八篇 第八次進京
第十九篇 河北知定
第二十篇 貶謫惠州
第二十一篇 貶謫儋州
第二十二篇 北歸常州
第二十三篇 結論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章  第一次進京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丙申,蘇軾二十一歲。
圖03001:三蘇第一次出蜀行走路線圖。
圖03002:三蘇上行出蜀順金牛道路線圖。
圖03003:三蘇出蜀過秦嶺概略路線圖。
圖03004:劍門關地理位置圖。
圖03005:從高處遠眺現代劍門關。
圖03006:明月峽地理位置圖。
圖03007:明月峽風景現況圖。
圖03008:澠池地理位置圖。
圖03009:三蘇第一次出蜀自長安至汴京行程路線圖。
圖03010:宋代鄭州、洛陽地區行政區域與現代關係位置圖。
圖03011:北宋大興國寺概略位置圖。
圖03012:宋汴京景德寺概略位置圖。
圖03013:宋代與現代宣州關係位置圖。
圖03014:乾隆許昌志所繪許昌老城與蘇子由舊居關係位置圖。
圖03015:蘇轍最後寓居地(今許昌西長店村)關係位置圖。
圖03016:許昌市東側西長店村(南門)蘇轍舊居處概略位置圖。
圖03017:蘇轍於許昌西長店村(南門)舊居原址現況圖。
嘉祐二年(1057)丁酉,蘇軾二十二歲。
圖03018:蘇軾、蘇轍在汴京參加各種考試列表。
圖03019:北宋東京城崇政殿概略位置圖。
圖03020:汴京金明池遺址公園。
圖03021:據傳為張擇端所繪製的金明池圖像。

第二章  母喪返鄉

嘉祐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
圖03022:蘇軾母喪回鄉路線圖。
圖03023:眉山蘇墳山位置圖。
圖03024:老翁井與蘇墳山之關係位置圖。
圖03025:蘇墳山及老翁井現況圖。
仁宗嘉祐三年(1058)戊戍,蘇軾二十三歲。
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蘇軾二十四歲。
圖03026:北宋時代成都府與眉山行政區域及今關係位置圖。
圖03027:成都宋、清城池範圍圖。
圖03028:宋代眉山石佛鎮與現代眉山石佛村概略位置。

第三章  本篇結論


溫馨来提示

由于微信编辑方式,“脚注”统一改变为“尾注”。尾注序号自动生成,未能与原文(PDF版)保持一致,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第二章  母喪返鄉

22

嘉祐二年(1057)丁酉,蘇軾二十二歲。

嘉祐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

蘇軾母卒,父子倉皇返蜀。
【引】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蘇主簿夫人墓誌銘》載:「夫人於嘉祐二年(1057)癸丑(七日)終於鄉里。」[1]
【案】
    經查所有相關文獻均未載明,三蘇何時接到程夫人過世訊息?又何時倉皇回蜀?並行走哪條路線回蜀?如依三蘇第一次出蜀路線,北行越秦嶺轉東至汴京,全程近1400公里,宋代陸路行走約計每日二十五公里,則全程總計近兩個月。依各處文獻記載,自眉山出至汴京,此北出路線,當為較快且風險較少之路線。東出長江下行走水路,或遇水枯及灘險,順水或許比較簡單,逆行則遙不知期。依此判斷,三蘇倉皇返蜀,當依來時原路回鄉,即自汴京西去鳳翔,轉南越秦嶺、劍門關,過成都至眉山。
    蘇軾母程夫人於嘉祐二年(1057)四月七日過世,訊息以驛馬傳至汴京,或許也至五月末,三蘇返鄉,仍需兩個月,則返鄉時間最快當為七月底、八月初。三蘇返鄉路程,見圖03022。
 
十一月庚子(二十二日)
母程氏葬可龍里老翁泉側。
【引】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蘇主簿夫人墓誌銘》載:「其年十一月庚子(二十二日)葬某地。」[2]
    蘇洵《祭亡妻文》云:「安鎮之鄉,里名可龍,隸武陽縣,在州北東。有蟠其丘,惟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骨肉歸土,魂無不之。我歸舊廬,無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來歸。」[3]又《老翁井銘》云:「丁酉歲,余卜葬亡妻,得武陽安鎮之山。山之所從來甚高大壯偉,其末分而為兩股,迴轉環抱,有泉坌然出於兩山之間,而北附右股之下,畜為大井,可以日飲百餘家。卜者曰:吉,是在葬書為神之居。蓋水之行常與山俱,山止而泉冽,則山之精氣勢力自遠而至者,皆畜於此而不去,是以可葬,無害。他日,乃問泉旁之民,皆曰:是為老翁井。」[4]
                           

图片

圖 03022:蘇軾母喪回鄉路線圖。
【案】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蘇軾妻王弗歿,明年蘇洵故,蘇軾、蘇轍兄弟,扶柩歸葬父於母同葬,並葬妻於蘇洵墓之西北八步。今蘇洵、程夫人、王弗墓地已尋及。然因屬重修、重建,墓碑位置已經變更,並非蘇軾所謂:「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5]三蘇返鄉行程,見圖03022;蘇墳山位置,見圖03023;老翁井與蘇墳山之關係位置,見圖03024;蘇墳山與老翁井現況,見圖03025。
自宋以降,蘇洵等碑誌腐蝕剝落,失去考查依據。明成化年間,州守許仁重新找到蘇洵墓,認明了蘇墳山。後又百年無人訪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眉州學政段子文多方查考,始到墓前,後並建祠祭祀。自此以後,直至1949年,每年清明,城內官紳文人,都會前往祭掃。1949年後,無人照管,祠被拆毀。蘇洵墓也於1967年被農民挖平。1986年,眉山縣政府撥專款,重修蘇洵、程夫人、王弗墓,並增修了蘇軾、蘇轍衣冠墓。

图片

圖03023:眉山蘇墳山位置圖。

图片

圖03024:老翁井與蘇墳山之關係位置圖。

图片

圖03025:蘇墳山及老翁井現況圖。李常生攝影  2015/5/12。

23

仁宗嘉祐三年(1058)戊戍,蘇軾二十三歲。

蘇軾於鄉服母喪。
【引】
    本年為蘇軾服喪期間,依習慣,不宜活動或寫詩作賦,因此文獻資料不多。僅有下列相關訊息:
    蘇軾《書聖俞[6]贈歐陽闢詩後》文云:「行君與聖俞遊時,余與子由年甚少,世未有知者,聖俞極稱之。家有老人泉,聖俞作詩曰:『泉上有老人,隱見不可常。蘇子居其間,飲水樂未央。泉中若有魚,與子同徜徉。泉中茍無魚,子特玩滄浪。歲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百鳥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去為仲尼嘆,出為盛時翔。方今天子聖,無滯彼泉傍。』」[7]【註】蘇軾憶及年少時,梅堯臣與蘇洵深交,洵於本年初有作《老翁井銘》及《老翁井》,梅堯臣回《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贈蘇洵。孔繁禮將此事繫於本年。
    蘇洵《答雷太簡[8]書》文云:「太簡足下:前月辱書,承諭朝廷將有召命,且教以東行應詔。旋屬郡有符,亦以此見遣。承命自笑,恐不足以當,遂以疾辭,不果行。計太簡亦已知之。僕已老矣,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仕者。自以閒居田野之中,魚稻蔬筍之資,足以養生自樂,俯仰世俗之間,竊觀當世之太平。其文章議論,亦可以自足於一世。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權衡,以自取輕笑哉?然此可為太簡道,不可與流俗人言也。」[9]【註】皇帝召蘇洵試策論舍人院,太簡有書恭賀,蘇洵謝書。
    蘇洵《上皇帝書》文云:「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臣蘇洵,謹頓首再拜冒萬死上書皇帝闕下。臣前月五日蒙本州錄到中書劄子,連牒臣:以兩制議上翰林學士歐陽修奏臣所著《權書》、《衡論》、《幾策》二十二篇,乞賜甄錄。陛下過聽,召臣試策論舍人院,仍令本州發遣臣赴闕。臣本田野匹夫,名姓不登於州閭,今一旦卒然被召,實不知其所以自通於朝廷,承命悸恐,不知所為。以陛下躬至聖之資,又有群公卿之賢,與天下士大夫之眾,如臣等輩,固宜不少,有臣無臣,不加損益。臣不幸有負薪之疾,不能奔走道路,以副陛下搜揚之心。」[10]【註】皇帝有召蘇洵試策論舍人院,蘇洵上此書婉拒,此為本年事。
    蘇洵《與梅聖俞書》文云:「聖俞足下:暌間忽復歲晚,昨九月中嘗發書,計已達左右。洵閑居經歲,益知無事之樂,舊病漸復散去,獨恨淪廢山林,不得聖俞、永叔相與談笑,深以嗟惋。自離京師,行已二年,不意朝廷尚未見遺,以其不肖之文猶有可者,前月承本州發遣赴闕就試。聖俞自思,僕豈欲試者。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自思少年嘗舉茂才,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據案。其後每思至此,即為寒心。今齒日益老,尚安能使達官貴人復弄其文墨,以窮其所不知邪?」[11]【註】蘇洵告之梅堯臣,不欲入試之原因,當作於本年。
【案】
    歐陽闢:字晦夫。宋元祐六年(1091)辛末科,成為桂北靈川縣第一個進士。《廣西通志‧歐陽闢傳》載:「歐陽闢,字晦夫,靈川人。至和間與弟簡同從學於梅聖俞之門。梅喜與士大夫遊,久之晦夫歸,梅贈以詩,有云:『吾家無梧桐,安可酒留鳯』意甚稱許。元祐六年舉進士,任雷州石康令,嚴操持、尚儉約、節民費,一時譽望所歸。東坡南遷見梅所贈詩,相嗟嘆。闢遣人送軾接籬琴枕,軾以詩謝詞甚懇。至任石康六年,乞休歸,民攀轅,不忍别,行李蕭然,居無完壁。嘗誅茅為舍,樂琴書以終身焉。」[12]
 

24

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蘇軾二十四歲。

至成都與寶月和尚過往。
【引】
    蘇軾《與寶月大師[13]三首》其一載:「軾頓首。昨者累日奉喧,既行,又沐遠出,至刻厚意。即日法履何如?所要繡觀音,尋便召人商量,皆言若今日便下手繡,亦須至五月十間方得了當。如成見賣者即甚不佳,厥直六貫五六。見未令繡,且此咨報,如何?如何?借及折枝兩軸,專令歸納,並無污損,且請點檢粧佛,甚煩催督。今令兩僕去迎,且請便遣回,今趁追薦,仍希覷令子細安置結束,勿使磨損,為祝。其餘者,亦幸與督之,至祝!至祝!所借浮漚畫一軸,近將比對壁上畫者,恐非真筆,然亦稍可愛。前人如相許輟得亦妙。冗事甚聒雅懷,非□契不至此也。大人未及奉書,舍弟亦同此致懇。珍重!珍重!不次。軾頓首宗兄寶月大師。三日早。」[14]【註】此文作於嘉祐四年(1059)四月三日離蜀之前。蘇軾至成都見寶月大師,回眉山後所述及之相關事宜。至成都當在三月。
【案】
    成都府:(元)脫脫《宋史‧成都府》載:「成都府,次府,本益州,蜀郡,劍南西川節度。太平興國六年,降為州。端拱元年,復為劍南西川成都府。淳化五年,降為益州,罷節度。嘉祐五年,復為府。六年,復節度。舊領成都府路兵馬鈐轄。……縣九:成都、華陽、新都、郫、雙流、温江、新繁、廣都、靈泉。」[15]成都市為今四川省會。趙宋時期,成都由於商業發達,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北宋時代成都府與眉山行政區域及今關係位置圖,見圖03026。
    成都府城郭:清朝以前,成都為四川最大都市,也是省城,因此城池規格較高,唐代城池範圍為二十五里,但為小里,估計實際城牆約為清朝時代的70%即清代的十七里左右。後蒙古軍隊三次入成都,古城全毀[16]。明代重修,即擴大城郭範圍,即清末所見。在整體形勢上,明清城池較闊,宋代城池為明清城池所圍[17]。成都宋、清城池範圍圖,見圖03027。

图片

圖03026:北宋時代成都府與眉山行政區域及今關係位置圖[18]

  
《成都城坊古跡考》載:「馮時行《羅城記》載:『紹興二十八年(1158),鄱陽王公,乃搜壯城卒於亦他者,三百卒為黨,備糗糧,具畚鍤,以受兵司分掌其役。權輿(始也),於二十九年五月,迄明年十月。城比舊凡周四千六百丈有幾。雉堞莊嚴,溝池深阻,氣象環合,頓成雄奧。繼又表丈尺而以三百卒者分主之,遇闕即補。倅幕月一巡,帥首季一巡。有不茸,坐其人。如是守之,是以,數十百年而不壞。是役也,費公帑十有二萬,而九邑之民,一毫無與。以官自有壯城卒,卒自有衣糧,故可不勞不費而集事。是宜具載本末,以示來者。』(前言羅城二十五里,有甕城八里,共三十三里。以唐小里衡之,計四千九百五十丈;本文四千六百丈,亦當包甕城在內,城周或較唐城略小。又築羅城、羊馬城時皆曾調民工,王剛中是用民工,又訂有歲修保護制度,故亦應記之。)」[19]。
   《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九十一《成都》載:「城池。成都府城周二十二里有竒。門四,明洪武初因舊址増築,明末圯。本朝康熈初重修,雍正五年復修,又有滿城在府城西周四里有竒,門五。康熈五十七年築。」[20]

图片

圖03027:成都宋、清城池範圍圖。參考《成都城坊古跡考》[21]繪製。

至成都往見王素,為蜀人上「書」。
【引】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文云:「執事自軒車之來,曾未期月,蜀之士大夫,舉欣欣然相慶,以為近之所無有。下至閭巷小民,雖不足以識知君子之用心,亦能歡欣踴躍,轉相告語,喧嘩紛紜,洋溢布出而不可掩,雖戶給之粟帛而人賜之爵,其喜樂不如是之甚也。伏惟明公何術以致此哉?軾也安足以議!雖然,請得以僭言之。蓋明公之於蜀人,所以深結其心,而納之安居無事以養生送死者,有所甚易,而亦有所至難。」[22]【註】嘉祐四年(1059)作於蜀中居喪之時。考王素以嘉祐三年(1058)十月代宋祁知成都府,蘇軾於嘉祐四年(1059)十月離眉赴開封。
【案】
    王龍圖於嘉祐三年(1058)知成都府,蘇軾於嘉祐四年(1059)為蜀民上書王龍圖。王龍圖即王素。
    王龍圖:王素(1007—1073)即王仲儀,山東大名莘縣人,太衛王旦季子,曾知定州、成都。累官至樞密直學士,官終工部尚書。(元)脫脫《宋史‧王素傳》載:「出知定州、成都府。先是,牙校歲輸酒坊錢以供廚傳,日加厚,輸者轉困。素一切裁約之。鐵錢布滿兩蜀,而鼓鑄不止,幣益輕,商賈不行,命罷鑄十年,以權物價。凡為政,務合人情,蜀人紀其目,號曰「王公異斷」。復知開封。素以三公子少知名,出入侍從將帥,久頗鞅鞅,厭倦劇煩。事多鹵莽不治,盜賊數發。御史糾其過,出知許州。……治平初,夏人寇靜邊砦。召拜端明殿學士,復知渭州,於是三鎮、涇原蕃夷故老皆歡賀,比至,敵解去。」[23]
 
子瞻或與子由至成都見趙抃。
【引】
    蘇轍《太子少保趙公詩石寄》云:「轍昔少年,始見公於成都,中見公於京師,其容然以溫,其氣肅然以清。」[24]【註】蘇轍作於高安時,蘇軾黃州貶謫後,蘇軾曾至高安探子由。
    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文云:「旋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公以寬治蜀,蜀人安之。初,公為轉運使,言蜀人有以妖祀聚眾為不法者,其首既死,其為從者宜特黥配。及為成都,適有此獄,其人皆懼,意公必盡用法。公察其無它,曰:『是特坐樽酒至此耳。」刑其為首者,餘皆釋去。蜀人愈愛之。會榮諲除轉運使,陛辭,上面諭曰:『趙某為成都,中和之政也。』」[25]【註】元祐二年(1087)作於開封。文中有提到「旋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公以寬治蜀,蜀人安之。」
【案】
    時趙抃任益州路轉運使。本文述及「轍昔少年,始見公於成都」。應於嘉祐四年(1059)往成都拜見,此時蘇軾亦應同時相見。軾與轍自此與趙抃保持良好的情誼。
 
五月,蘇洵作《自尤》詩。
【引】
    蘇洵《自尤》詩並敘中云:「其後八年,而余乃作《自尤》之詩。」[26]【註】八年後即嘉祐四年(1059)。
【案】
    蘇軾幼姊八娘過世八年後,蘇洵仍舊懷恨小女遭程家虐待致死,故於本年再作《自尤》詩。
 
夏熱,蘇洵上書歐陽脩。
【引】
    蘇洵《上歐陽內翰第四書》云:「洵啟:夏熱,伏惟提舉內翰尊候萬福。向為京兆尹,天下謂公當由此得政。」又:「今歲之秋,軾、轍已服闋。」[27]
【案】
    文中有:「夏熱」及「今歲之秋,軾、轍已服闋。」等句,應屬嘉祐四年(1059)夏日。
 
八月
宋君用赴京師,蘇軾以詩勉其行。
【引】
    蘇軾《送宋君用遊輦下》云:「八月秋風高,駕言動輕輈。將行來告別,求贈安敢廋。嗟子窮已甚,倚伏理亦周。溪魚解如此,況子知公侯。馬壯仆正健,去去其無留。」[28]【註】此處云八月,當指嘉祐四年(1059)八月。
【案】
    宋君用離去,蘇軾送別。宋君用,失考。
 
蘇洵作《極樂院造六菩薩記》。
    蘇洵《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云:「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間,而骨肉之親零落無幾!近將南去,由荊、楚走大梁,然後訪吳、越,適燕、趙,徜徉於四方以忘其老。」[29]
【案】
    文中云:「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即嘉祐四年(1059)。又云:「近將南去,由荊、楚走大梁,然後訪吳、越,適燕、趙,徜徉於四方以忘其老。」預告將南行,順江至江陵,再走陸路由荊、楚走大梁。極樂院位大慈寺內,已於《第二篇、眉山蘇軾》篇內詳述。
 
李覯卒。
【引】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附〈建昌府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記〉》載:「卒年五十一,葬鳯凰岡之麓。」[30]【註】孔繁禮謂李覯歿於本年[31]。
    蘇軾《跋邢敦夫南征賦》云:「舊嘗見江南李泰伯自述其文曰:『天將壽我歟?所為固未足也;不然,斯亦足以借手見古人矣。』吾於敦夫亦云。元祐四年四月十六日。」[32]【註】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六日作於開封。蘇軾文中贊李泰伯之賢。
【案】
    《道山清話》載:「李覯,字泰伯,盱江人,賢而有文章,蘇子瞻諸公極推重之,素不喜佛、不喜孟子,好飲酒,作文古文彌佳。」[33]
     李覯於本年卒。(元)脫脫《宋史‧李覯傳》載:「李覯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人。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親老,以教授自資,學者常數十百人。……嘉祐中,用國子監奏,召為海門主簿、太學說書而卒。覯嘗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書、禮論。門人鄧潤甫,熙寧中,上其退居類稿、皇祐續稿并後集,請官其子參魯,詔以為郊社齋郎。」[34]
 
本年秋,免喪。
【引】
    蘇洵《上歐陽內翰第四書》云:「今歲之秋,軾、轍已服闋。」[35]
【案】
    「軾、轍已服闋。」即免喪。
 
於青神縣耍玩
【引】
    蘇軾《豬母佛》文云:「眉州青神縣道側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云百年前有牝豬伏於此,化為泉。……泉在石佛鎮南五里許,青神(北)二十五里。」[36]【註】作年未詳。「青神二十五里」似乎應為「青神北二十五里」
【案】
    石佛鎮:《元豐九域志》卷七載:「望,眉山。二十鄉,龍安、多悅、魚蛇、石佛、思濛、金流六鎮。」[37]《宋史》僅載縣名,未提及鎮名。今石佛鎮已無,已變為石佛村,石佛村北距眉山約10公里;南距青神約13公里,這個距離與蘇軾記述:「泉在石佛鎮南五里許,青神(北)二十五里。」相當接近。宋代眉山石佛鎮與現代眉山石佛村概略位置,參考圖03025。
    《蜀中名勝記》卷十二載:「《志》云:『豬龍泉,在治南石佛鎮。』」[38]。所述「豬母佛」及泉等,現已不詳。所述「妻兄王愿」應當為王弗之兄。蘇軾續娶王閏之,有弟箴(元直),未云有兄,知此「妻兄王愿」當為王弗之兄[39]。

图片

圖03028:宋代眉山石佛鎮與現代眉山石佛村概略位置[40]

 
家有怪石,作詩。
【引】
    蘇軾《咏怪石》云:「家有粗險石,植之疏竹軒。人皆喜尋玩,吾獨思棄捐。」[41]【註】查慎行注:《外集》編第四卷中,先生丁成國太夫人憂,居蜀時作。
【案】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繫於本年事[42]。
 
十月初,蘇洵父子三人及兒媳等,南下嘉州,順江而東,至汴京。

1

[1] (宋)司馬光撰:《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七十七《蘇主簿夫人墓誌銘》,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景印。
[2] (宋)司馬光撰:《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七十七《蘇主簿夫人墓誌銘》,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景印。
[3] (宋)蘇洵撰,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五卷《祭亡妻文》,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430頁。
[4]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五卷《老翁井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406,407頁。
[5](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五《亡妻王氏墓誌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1624頁。
[6]已於《第二篇、眉山蘇軾》篇詳述。
[7]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六十八《書聖俞贈歐陽閥詩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7728,7729頁。
[8]已於《第二篇、眉山蘇軾》篇詳述。
[9]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三卷《答雷太簡書》,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362,363頁。
[10]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卷《上皇帝書》,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281頁。
[11]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三卷《與梅聖俞書》,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360,361頁。
[12](清)金鉷撰:《廣西通志》卷七十六《歐陽闢傳》,四庫全書史部。
[13]惟簡即為寶月大師,姓蘇氏,眉之眉山人。為蘇軾之無服兄。蘇軾與二師長期保持友好關係,故寶月大師歿時,蘇軾為作《寶月大師塔銘》。
[1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佚文彙編》卷四《與寶月大師三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8671,8672頁。
[15]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成都府》,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2210,2212頁。
[16]謝采伯《密齋日記》載:「端平丙申(1236)遭亂,郡城焚蕩。《宋史‧地理志》謂南宋時,四川人口千餘萬;《元史‧地理志》謂元世祖時,川省人口僅二百餘萬,至明正德年間四川人口亦僅二百三十七萬餘人。
[17]引用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著,《成都城坊古跡考》,四川: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第60--67頁。
[18]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製。
[19]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成都城坊古跡考》,四川: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第61,62頁。
[20] (清)穆漳阿等撰:《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九十一《成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21]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成都城坊古跡考》,四川: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第65頁,圖11。
[2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四十八《上知府王龍圖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4221,5222頁。
[23]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王素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10302至10304頁。
[24]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二十四《太子少保趙公詩石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517頁。
[25](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十七《趙清獻公神道碑》,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1917至1927頁。
[26] (宋)蘇洵撰,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第十二卷《自尤》,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511,512頁。
[27]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巻十二《上歐陽內翰第四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三次印刷,第338,339頁。
[28]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繁禮點校:《蘇軾詩集》卷四十八《送宋君用遊輦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北京第八次印刷,第2603頁。
[29]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巻十五《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重印,第401,402頁。
[30] (宋)李覯撰:《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第844~851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刊本。
[31]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64,65頁。
[32]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六十六《跋邢敦夫南征賦》,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7423頁。
[33] (宋)王暐撰《道山清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印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34] (元)脫脫等撰:《宋史》四百三十二‧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李覯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12839至12841頁。
[35]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巻十二《上歐陽內翰第四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重印,第338,339頁。
[36]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七十二《豬母佛》,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8269,8270頁。
[37]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309頁。
[38] (明)曹學佺著,劉知漸點校:《蜀中名勝記》卷十二《青神》,重慶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86頁。
[39]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65頁。
[40]參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集繪製。
[41] (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註,王友勝校點:《蘇詩補注》卷四十七《咏怪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次印刷,第1407頁。
[42]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65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