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是中国文字美学和书法美学的结合体

 学山工作室 2022-09-22 发布于山东

  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王力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偶具有对比美、对称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例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对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脍炙人口,而且先有此二句,然后有此词。

  据说: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暝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杨慎称:“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会忘掉这首词,但忘不了这二句。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用语言上的工丽对比,显示情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仗的魅力。

  这二句也见于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诗:“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壳多风味,默惜青钱万选才。”由对仗发展为诗、词,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

  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风格。公开性是楹联的基本属性。用两行文字标志主题风格,既简练,又得体;堂而皇之,公诸于众,其影响力使其他文体望尘莫及。

  对联是风格的标志。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精彩叙述,最有说服力:

  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

  两副对联,两种风格。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对联标志风格”的经典论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