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鸠摩罗什,放下自己,才能接近红尘

 新用户10656616 2022-09-22 发布于新疆
每当我纠结于情感的表达和展现时,经常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叫鸠摩罗什。

现在,对他的定义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四大译经家中,还有一个人,叫玄奘。
大概三十年前,我还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还很年轻,还很文青。偶然中,知道了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的克孜尔石窟(也即克孜尔千佛洞)就在拜城,起了很大兴趣,然后在了解这一伟大石窟的过程中,看见了耀眼的鸠摩罗什。然后,不顾一切的去看了他一次。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最早开建留存的石窟,从公元三世纪起,一直凿建到公元十一世纪,历经千年,远远早于敦煌莫高窟。这个不用我多做说明。
但我对鸠摩罗什的兴趣,却不在于他让克孜尔石窟光照千年,也不在于他让佛教兴盛于当年的西域和中原,只在于他,从“最接近于佛陀的智者”,生生的放下自己,行走世间,成为“离红尘最近的绝世高僧”。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寄托,但太多人的情感寄托只生发于自身,关注于自我。而鸠摩罗什一生所做的,却是用一生,把所有情感的温度,为他那个遥远时代的人,寻找搭建了一个寄托情感,寄托心灵的庇护所,那就是佛教。
只有触及一些历史,才能大概明白,公元四世纪的西域和中原,正在经历怎样的动荡,那些历史之中的普通人,心无所依,心无所安,有怎样的飘摇和绝望。

其实那时候我是很不理解的,我七岁时的事自己都忘记了,鸠摩罗什作为古龟兹国望族子弟,七岁和母亲出了家。
我九岁还懵懂至极,鸠摩罗什已经随着母亲前往天竺求经。
我十二岁大概懂了些事,而鸠摩罗什已经开始从天竺一路修行,一路印证学习,走在了返回西域龟兹的路上。
我生在新疆,大概知道那时候所谓的路是个什么概念。也很好奇,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那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发宏愿普渡众生心灵的人存在?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拥有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越关注越无语。
回到龟兹的鸠摩罗什,弘法讲经,修行于克孜尔千佛洞之畔,至三十五岁,成为西域诸国无与伦比的珍宝,佛教兴盛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开成莲花的模样。
三十八岁,被前秦符坚大军迎至甘肃凉州,滞留十七年。再之后,被后秦迎入长安,拜为国师,讲译佛经,直至八年后,逝,葬于今西安鄠邑区草堂寺。一生主持译经三百余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盛事。

而那时,算算时间,玄奘将在三百年后出现。
这当然是一种传奇。
但我更关注于他个人情感的传奇。
三十八岁前后,迎他去凉州的前秦大将,蔑视于他的弘法与宏愿,灌醉他,强迫他娶了妻。
入长安后,当政者忌惮于鸠摩罗什的威望,第二次强迫他娶了妻。
两次娶妻,都对他的声望产生巨大影响。
鸠摩罗什说:身如污泥,心向莲花。
鸠摩罗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又传说,鸠摩罗什当拿出一钵铁针吞下,说:如能做到,尽可学我。
传经,讲经,译经,放下自己,去安放无数人的情感心灵。
由他始,佛教在中国兴盛数百年,让无数人在心里安顿了自己的来世今生。
甚至,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的文字必然会少了许多因他的翻译而得来的词汇和意境。
这个人,不是人,确实将近于佛陀。
这个人,仍是人,否则,不会一生放不下对众生的情感。
如此,当我于情感纠结时,鸠摩罗什总在那里静坐,让我看到一个人的情感会达到怎样的广度和高度,深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