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基本情况:患者 男性 26岁 因腰痛就诊,行腰椎间盘CT、腰椎间盘MRI检查。 检查情况: 图1 CT 矢状面重建骨窗 图2-1 T1WI SAG 图2-2 T1WI SAG 图3-1 T2WI SAG 图3-2 T2WI SAG 【检查所见】 T12-L1多个终板不规则,连续超过四个椎体局限性皮质凹陷,间盘向椎体内疝入;T12、L1、L2轻微楔形变;S1后上角见局限性骨质缺损,L5/S1间盘经缺损区向后突出。 【诊断】 腰型休门氏病,S1后上缘软骨结节。 腰型休门氏病 【概述】典型休门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检查,我们作为影像学医师,应该都比较熟悉。然而,还有一种非典型休门氏病,即腰型休门氏病,值得我们关注。 Green等于1985年首次描述腰型休门氏病,1987年Blumenthal等明确提出腰型休门氏病的概念并将休门氏病分为典型休门氏病(I型)和腰型休门氏病(II型),I型又根据有没有外伤史,分为IIa和IIb型。 【诊断标准】 2014年,有学者建议,当青少年无明显外伤和其他病理改变而出现下面3项中任意1项以上者皆可诊断为休门氏病 (包括典型和腰型休门氏病),表现越多,诊断越准确。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目前腰型发病机制不明。常见于运动量大的青少年或者经常负重搬物者,如参加举重、划船、网球、自行车等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 腰椎休门氏病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典型休门氏病 ,患者通常以反复发作并呈渐进性加重的腰痛就诊。久站、久坐及运动后均可加重腰痛。其引起的腰痛比典型休门氏病更严重更常见,往往不存在后凸畸形 (圆背畸形)。 【影像诊断】 CT检查椎间隙狭窄、许莫结节和终板不规则3项中2项或核磁显示椎间隙狭窄、许莫氏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信号减低5项中的3项即可诊断(由Blumenthal等提出)。 【治疗】 腰型休门氏病发病率低,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减少脊柱轴向负荷可改善症状。比如减少体重,限制活动,注意休息,理疗等等。 注:与典型休门氏病相比,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有着比较大的差异,部位通常发生于胸腰段椎体、腰椎。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认识和关注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