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鲜战争: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前的双方态势

 蚂蚁家园 2022-09-22 发布于广东

1950年10月25日,不期而遇的双方先头部队在云山打响了规模不大的遭遇战,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突然消失在北朝鲜茫茫的雪原之中。

毛泽东认为,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制定的在头13天里的歼敌计划,但已经歼敌15000人,挫败了麦克阿瑟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的计划,朝鲜的形势已经稳定下来,为重新做出判断和金日成重组其被打残打散的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使中国人民志愿军获得了在与装备重型武器的敌人作战的经验同时,在北朝鲜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阵地。

毛泽东估计,由于这次突然大踏步后退,自认为已经打退中国军队的麦克阿瑟将使部队继续向北推进,从而冒险延长他自己的供应线。

然后,志愿军可以从其在树林茂密的深山里的隐蔽处出击,赢得即将发起的决定性的战役。

因此,中国志愿军的退,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进,两支迥然相异的劲旅,决心在冬日扑朔迷离的北朝鲜巍巍群山里一决雌雄。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传到东京后,麦克阿瑟带着一大群幕僚和记者再次飞往朝鲜半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在前线视察,并于10月25日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平壤机场举行了阅兵式。

阅兵式结束后,麦克阿瑟在接受记者的拍照和采访后,下达了全线进攻的命令。

麦克阿瑟眼看着坦克的隆隆发动和记者们处于一种莫名的兴奋中,在向全世界发出了“联合国军”开始“感恩节攻势”的电讯之后,他觉得这里已经没有他这个总司令的什么事了,于是,登上专机,飞回东京。

可是,登上飞机之后,他对飞行员下达的指令又让所有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朝西海岸飞,然后沿鸭绿江往北!”

他要飞到鸭绿江上空去,俯看一下志愿军是怎样浩浩荡荡开进朝鲜半岛,来和自己麾下的军队作战的。

随行参谋们立即说不行,因为,即使这架专机有自卫武器,有战斗机护航,朝鸭绿江飞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何况自卫武器与护航战斗机一样都没有。

可是,任何反对意见在麦克阿瑟面前都是没有效果的。

专机起飞了,很快在西海岸上空转弯,然后到达鸭绿江的入海口。

麦克阿瑟命令:“沿着鸭绿江飞!飞低一点!”

此刻,飞机的高度为5000米,而中国人此时使用的苏制37高射炮的最大射程,是8500米。

机翼下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地和平原。鸭绿江已经封冻,江水特别湍急的江心偶尔露出黑色的江面。沿江巨大的荒原上崎岖蜿蜒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没有任何人迹和交通工具通过的迹象,荒原在迷蒙的风雪中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渺无人烟的远方。

70岁高龄,早就老眼昏花的麦克阿瑟除了中朝边境连绵不绝的群山和白雪一定什么也没有看到,更别说待在5000米高空之上俯看“志愿军的动静”了。

当飞机掠上蓝天,消失在云层中的时候,留下来指挥美军作战的沃克中将低声嘟哝了一句:“简直是胡闹。”

继志愿军第13兵团与“联合国军”初次过招之后,志愿军第50、第60军也紧随着,跨过了鸭绿江。

兵力的优势很快便迎来了制胜的战机,彭德怀针对敌人兵分两路,分进合击的态势,要给“联合国军”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

他制订的战役计划是“东顶西攻”:以志愿军一部在长津湖战区层层设防,阻截东线由阿尔蒙德指挥的美第10军;

以主力在敌人西线突破插入,正面进攻配合纵深迂回,割断齐头并进的“联合国军”的南北联系,给美第8集团军以重击,并相机歼灭一部于清川江以北地区。

彭德怀这一方针,主要是从分析敌情与我情入手的。他认为,敌人虽然吃了个败仗,但主力并未被击溃,志愿军实力也尚未完全暴露,美军迷信其空军威力,还未放弃打到鸭绿江边的意图,根据情报分析,极有可能重新组织反攻。这就为志愿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带来了机会。

另一方面,志愿军虽然旗开得胜,士气高昂,但困难也相当艰巨。

如部队连续作战10余天,已经相当疲劳;交通线遭到空袭破坏,粮弹运输困难;再加严冬已至,房屋大多已遭炸毁,官兵们长期露营,苦不堪言,战斗力极难维持。

为此,彭德怀主张,主力后撤30至50公里,让敌人更加放胆深入,使敌人的战线拉得更长,便于志愿军集中兵力、火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当毛泽东得知麦克阿瑟上钩后,立即同意了彭德怀的作战计划,命令彭德怀,在25日拂晓,发起全线总反攻。

这无疑将给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以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

根据彭德怀的建议,毛泽东命令志愿军采取扩大正面运动防御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如小敌则歼灭之,如大敌则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以便主力部队消灭之”。

志愿军总部随即命令,各部逐步减少节节抗击的时间,使敌军认为志愿军军力不支。

比如,在撤退途中故意丢弃一些枪支和器材,制造出志愿军已溃不成军的狼狈样子。

转入敌人侧翼和进入山区的部队,则昼伏夜出,严密伪装,电讯静默,保持行动肃静,隐蔽在敌进军路线两侧的崇山峻岭之间。

彭德怀使出的这一系列招数,果然进一步加深了“联合国军”的错觉,因仁川登陆而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更加骄纵,错误地认为中国志愿军是“象征性进攻”“装备低劣,怯战败走”。

为此,他认为中国人的干预不过是虚晃一枪,打算继续他的攻势,他也是这样告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旦第8集团军能够重新部署并获得补给,就开始对中国军队猛烈进攻”。

麦克阿瑟对他的空中优势坚信不疑,认为,它完全可以阻止中国人从东北跨过鸭绿江的增援,并且还将“消灭已在朝鲜的对手”。

这次空中轰炸以后,他将于11月15日发起攻势,彻底消灭志愿军,把他的旗帜插到鸭绿江边。

他在上呈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作战计划里毫不客气,用恫吓的口气威胁他的上司们:

“如果不这样,任何计划都将彻底削弱我的部队的士气,而其心理上的后果将是无法估计的。这将使我们的军事力量在北朝鲜无限期地停滞在一条极其困难的防线上,并且毫无疑问地会在南朝鲜人中引起极大的不满,以致他们的军队会垮掉,甚至会掉转枪口打我们!”

面对麦克阿瑟的犯上言行,出席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军政大员们,几乎全都被刺激成了好斗的公鸡。

当时,华盛顿对是否大批动用地面部队还在犹豫不决,为此,三军参谋长们通宵达旦地进行研究。

参谋长联席会议倾向于在远东采取守势,因为,美国在西欧采取攻势的策略,尽可能守住西欧,并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

作战部根据他们的意见拟定了一个计划,其主旨是:“西欧对美国的整体安全具有最为重大的战略价值,必须反复强调这一点。”

它认为在远东地区的首要任务是保卫日本、冲绳和菲律宾,该计划的亚洲部分明确指出,“不提倡向中国或苏联西部发动进攻”。

但是,待在东京的麦克阿瑟与在前方指挥作战的沃克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他对朝鲜战场上的形势没有丝毫的紧张迹象,甚至感觉已经稳操胜券。

11月14日,他对政治顾问威廉·西博尔德说,他的近期目标是摧毁鸭绿江上的桥梁,这样便切断了东北和前线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远东空军将摧毁敌军后方的集结地域,这样,中国军队就“不能在国外生存下去”。

3天以后,即11月17日,麦克阿瑟在与美国驻韩国大使穆乔的谈话中坚持说,渗透到北朝鲜的志愿军不可能超过3万人,如果多于这个数目,就不可能不被空中侦察发现。

但是,与美国人并肩作战的盟国政府的首脑们表现得并不像麦克阿瑟那样信心满满。

11月中旬,很多国家的外交官都向华盛顿转达了警告。瑞典驻北京大使报告说,大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队正在开往朝鲜。

11月17日,荷兰向美国国务院转达了荷兰驻北京大使发回的消息,说中国干预北朝鲜的动机是担心东北受到侵犯;如果“联合国军”停止在鸭绿江以南50英里处,中国人就不会再前进。

英国军方首脑在给艾德礼首相内阁的一份报告中说,他们认为“北朝鲜对民主国家没有重要意义,没有任何必要为了征服整个北朝鲜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而冒爆发世界大战的风险”。

不过,盟国们的忐忑不安,也促使杜鲁门总统和国务院进一步“试图减轻中国人对于入侵的担心”。

11月15日,艾奇逊在华盛顿召开的关于外交事务的会议上,向北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如果他们担心自己的边界,那么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懂得,他们的正当利益将会得到关照。但是,如果他们不遗余力地挑起一场真正严重的危机,那么美国就要坚定地对这一危机予以迎头痛击”。

第二天,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援引了联合国关于中国的决议,作为已经采取的行动的根据,以表明美国没有对中国采取敌对行动的故意。

联合国和美国的政策都是“使冲突地区化,而且一旦形势允许,就立即从朝鲜撤出其军队”。

可是,就在美国国务卿和总统都在先后摇动橄榄枝的同时,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却争辩说,在麦克阿瑟向鸭绿江进军时,不应设置任何障碍,尤其不应采取一些来自“国务院某些分子”的建议。

陆军作战总部的查尔斯·博尔特少将11月20日的一份报告的语言尤其尖刻,报告大胆地指出,英国和法国的压力对国务院“影响极大”,使它赞成沿中朝边界建立一个非军事区。

陆军计划处在一份相关的报告中指出,采取比地面攻势更为激烈的行动,应该通过联合国或由美国单方面向中国提出一项最后通牒:

“要他们离开朝鲜,否则美国就对满洲的军事设施从空中和海上发动攻击。”报告还写道:“总统如果下命令时,美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步骤,确保有能力立即使用原子弹打击中国。”

11月27日,美军飞机先后以5批13架次侵入中国领空,扫射东北边境地区集安、丹东等地的火车站、机场等。

29日以后,美军飞机不断继续侵入中国领空,对中国城乡进行轰炸扫射。中国边境人民遭到杀伤,财产遭到破坏。

对此,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严正抗议。

麦克阿瑟对周恩来的抗议不屑一顾,虎视眈眈,决心对中共军队发动规模更大的进攻。

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确信,他的持续半个月的空中攻势,已让北朝鲜化为一片焦土,并且成功地阻止了中国军队从鸭绿江上进入朝鲜境内,摧毁了中国军队的交通补给线。

残留在北朝鲜境内的中国志愿军无论在数量上和战斗力上都已微不足道。他下令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一西一东,兵分两路,加速向鸭绿江挺进。

然而,沃克似乎还没从不久前遭到的打击中恢复信心,他小心翼翼地指挥部队越过清川江,一路上控制交通要道和桥梁,以备情况发生变化时,部队能有闪转腾挪的空间和机会。

沃克似乎觉得,两个星期之前那些从天而降的志愿军,吹着小喇叭向他的部队发起前仆后继的冲锋,把他们赶到清川江以南之后,便突然销声匿迹了,只有少数部队还在边打边撤。

这使他突然产生了一种预感:似乎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埋伏好正等着他。这种担心使沃克的推进变得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于是,便召来东京麦克阿瑟的严厉申斥,一封又一封相当严厉的电报催促他加快北进的速度。

但是,由于沃克不断地强调后勤跟不上,发起总攻击的时间比麦克阿瑟要求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星期。

这几乎使沃克相信,一旦这次军事行动结束,麦克阿瑟便会因为他一再延缓向清川江以北进攻的速度而将他撤职。

不过,比起将来可能遭到的撤职的担心来,他更加忧心忡忡的是北朝鲜阴险沉寂的山谷,天知道志愿军会在什么地方突然出现。

对麦克阿瑟相继提出的“感恩节回家”和“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提出强烈质疑的,远不止沃克将军一人,连同总统杜鲁门和包括李奇微在内的美军高级将领,都认为麦克阿瑟是在走钢丝。

在一次杜鲁门召集的会议上,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对麦克阿瑟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他认为,麦克阿瑟把第8集团军和第10军隔着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互不相连地分成两路进攻,是给了善于穿插和分割的志愿军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讥讽了麦克阿瑟的所谓进攻:“尽管麦克阿瑟把这次向鸭绿江的推进称作进攻,但实际上不过是一次接敌运动。在未弄清楚敌人的位置之前,在敌军部队根本就未与你的部队接触之前,你是无法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很多野战部队的指挥官都相信,中国强大的部队一定在什么地方待机。而且,有一两位指挥官还对不顾侧翼安全、不与两翼友邻部队取得联络,而盲目向前推进的做法十分明智地表示怀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难而退,而且很多人还表现出总司令那种过于乐观的情绪。”

杜鲁门也对麦克阿瑟“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论调表示怀疑,尽管这种怀疑是在事后说出来。

连总统本人都拿麦克阿瑟没有办法,其他的高级军事幕僚们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麦克阿瑟作为一名驻国外的军事将领与本国政府和本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的关系,已经成为二战后世界政治史和战争史上最奇怪和最荒诞的关系。

“他总认为我们是一群毛孩子。”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极其生动地比喻说。

这位“联合国军”的总司令有充分的理由催促沃克率领第8集团军高歌猛进,因为他的情报官威罗比上校提供给他的情报是,“中国军队是因自我消耗过大而退出战斗的”。

自从仁川登陆成功后,“联合国军”的统帅麦克阿瑟在人们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尊法力无边的战神。

在感恩节的第二天,他便向自己那些刚刚把上万只火鸡送进肚肠而口齿留香的部下们,下达了直捣鸭绿江的命令。

与以往不同,这次旨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攻势既没有像样的炮火准备,也没有明显的进攻发起线,因为在宽达两三百公里的战线上,根本就没人知道志愿军的阵地在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志愿军部队在前面等着他们。

此时,志愿军入朝参战部队为齐装满员并得到50军和60军加强的第13兵团和精锐的第9兵团,一共9个军,33个师,作战部队总计38万人。

这还不算18万民工,不下10万名铁道兵和工程兵。此外,还有数万名北朝鲜游击队在“联合国军”阵线后方卓有成效地活动。

38万大军,如同一根紧紧压缩着的弹簧,在狂风暴雨中,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猎物,等待着刀锋一般锐利的北朝鲜群山,把本就松散的“联合国军”的战线,一步步劈开、撕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