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学习如何跨学科?——我读语文课程标准

 新用户37829311 2022-09-23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语文学习如何跨学科?

——我读语文课程标准

图片

陈志红

图片

2022年语文界最火的就是《新课程标准》了,暑假期间各地关于新课标的培训风起云涌。我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网络培训,身边不少新教师总问我怎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标准,尤其是我的新书《公开课:炼就与生成》在7月份出版以来,很多老师读了之后,发现我的新书里处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他们很惊讶我怎么这么有前瞻性?!这个现象倒挺让我意外的,但研读了新课标后,我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图片

新课标并不新,它只是语文教学理念和原理的回归。语文本就不只是“语言”+“文字”=考试这么简单粗暴的课题。“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对等的”这些名言理论不是一直都在吗?只是我们很大程度被应试蒙蔽了头脑,一腔热血地刷题去了,每天让学生做题、考试,学生完全被工具化了。哪里还谈什么活动、情境、任务、实践、综合、人文、审美这么高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里最火爆的几个关键词“情境性”“活动性”“实践性”,还有最火热的“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很多老师不知如何落实,显得很焦虑。

在我的新书第四章专门写了两个主题:“情境的用心创设”与“活动的用心策划”。详细写了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开展活动,同时特别写了如何跨界,虽不是特别专业而全面的指引,却是我真实的课堂实践。

以下“语文+美术跨学科”情境教学实践选自《公开课:炼就与生成》第16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仅供参考。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和“文”。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艺术、哲学、史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也丝丝相联,学科融合将成为教育的趋势,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进行跨界学习,学习各个学科的思维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助力语文课堂。公开课教学也可以跨学科听课,将其他学科的元素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思维得到整体发展。   

于漪老师早在多年前就提倡跨界,打通学科间的通道。她讲人物性格,就介绍京剧艺术中的脸谱;讲《孔乙己》介绍悲剧美学;讲人物特写,引进舞台造型艺术有关内容;讲古诗“留白”,将白石老人的国画《虾》拿来比照。她讲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把诗人的文字白描变成线条白描,再现翁媪的音容笑貌和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情态,勾勒村野景色。学生在美术“白描”天地里融入乡村的情境,对诗的情趣、意境充分理解。

图片

为了创设情境,我在讲《天净沙·秋思》时,也让学生白描勾画,理解文学中白描的手法,讲《湖心亭看雪》还画了水墨画,专门向美术老师请教并请她来听我的公开课,公开课上“文画结合”,创设了美妙的情境,学生直观感受静谧、苍茫的意境,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讲《海燕》时,师生共绘板书,共同进入“俄国社会风云”的革命情境。讲《山水画的意境》,甚至将国画老师请入课堂现场作画,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跨界交流活动。

图片

关于“语文+X”跨学科融合课例在我的公众号“读来读往拾光”里有详细的解说,后期还会根据老师们要求发布详细的教学实践案例,只是我的粗浅尝试,我们一起交流思考。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不必因为新课标而恐慌,也不必担心课堂无法落实新课程理念而焦虑。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我并没有前瞻性,也没有预见未知的能力,我觉得这些所谓的前瞻性在情理之中,是因为我特别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不变的宗旨。从2001版到2011版到2022版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性质不变,作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永远不会变:把握语文教学规律,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上出实实在在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领学生热爱、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

无论是“任务群”也好,还是“跨学科”也罢,终归到底,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踏踏实实提升自身的素养,夯实语文基础,努力阅读,深入解读文本,打通文本与生活,重构语文与生命,坚守语文的本色,坚持“语文教学之原理”(王荣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厚江),你的语文课堂就是新的、活的、有素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