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宫廷中的山水画卷(三)

 寻梦游仙 2022-09-23 发布于上海

位于北京市西郊的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其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本框架,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并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大型山水园林,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记得我一人初到北京时,游玩的地方就是颐和园,可以说颐和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梦幻之地。这里,仙山与湖水映衬,荷风为游舟伴舞,引你走进彩绘的长廊,引你走进如画的山水。颐和园是宫廷画家用细腻的线条和浓重的油彩画出来的,它真实可感,缥缈如宫廷画里的山水。

走过须弥灵境,我来到了万寿山后山的后湖。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它没有前山的昆明湖宽阔,湖面狭窄犹如一条小河。后湖区域虽小,却是一个清幽宁静的园林境界,水岸边林木葱笼,柳枝轻拂水面,环境幽静而深远,它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宿云檐城关是进入颐和园的西部门户,是颐和园六大城关之一,又称为贝阙门。在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三面都设有城墙,宿云檐城关坐北朝南,城台呈方形,开有南北向的拱券门,在城台上设有垛墙,并建有供奉武圣关羽帝君的楼阁。咸丰十年,楼阁上的关羽像被英法联军掠走。

半壁桥横跨后湖之上,是连接宿云檐城关与北如意门的通道。半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为砖砌,桥基和拱券为青石材质,桥上共有36根望柱。这座桥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每到无风之时,桥洞与水中倒影的半圆共同拼成一个正圆,而得名半壁桥。

在后湖中部的苏州河段,三孔长桥横跨于苏州河上,它连接着颐和园的北宫门。三孔长桥是颐和园中仅次于十七孔桥的第二大桥,桥身宽大,桥拱券高,桥面坡度平缓不陡,适用于车走人行。桥两侧的桥洞内设有一米多宽的穿桥栈道,以方便桥下方行人的往来。

在三孔长桥的南端,立有一座精美的牌坊,这座牌坊原为须弥灵境北侧的“慧因赐福牌坊”,牌坊北面额题“慈福”,南面额题“慧因”。据说,颐和园后山的须弥灵境建筑群有东、西、北三座牌坊,慧因赐福牌坊是1985年重建的,其它两座仅存遗址。

顺着三孔长桥旁的石阶下行,便来到了苏州街。苏州街是一条仿照苏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宫市,原型为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山塘街。苏州街以三孔长桥为中心向两侧伸展,两岸曲折蜿蜒的水岸上,鳞次栉比地建有60余座铺面,以河当街、以岸做市。

据史料载,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他留恋苏州繁华的街肆铺面及物产风俗,便命随行画师绘具苏州山塘街图式,将其仿建在这座皇家园林内。在清漪园时期,沿苏州街水岸设有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手饰铺、烟草铺、衣帽店、文房四宝店、茶楼、酒楼、药房、钱庄等各式店铺。

苏州街是不对平民百姓开放的,它是一条专供清代皇宫内部使用的街市。在清代,皇帝与后妃来颐和园游玩,都喜欢到苏州街逛逛,感受江南风物,玩味江南民情。而店铺中的伙计由清漪园的太监假扮,街头行走或购物的行人由清漪园的宫女妆扮,就连出售的货品也是假的。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苏州街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曾绘制出《颐和园万寿山内后山长河添建点景房间游廊等图样》,拟将苏州街改为园林建筑,但这份图样并未落实,苏州街只能任其荒残,直到1986年才在遗址上开始复建。

据说,在修复苏州街时,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无论是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做到与万寿山上的景观相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复原工程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地找回从历史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水中街市。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这条列于宫苑之中的街市,是我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它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中,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展现出来。

苏州街临水的街面很窄,只能容下两人侧身通行,因此在部分区域内建有方便人们行走的小桥。这些小桥点缀在苏州街的水面上,再加上街头上随处摆动的店招,真实地再现了二百多年前清代宫市的商业景象,苏州街称得上是那个时代商业文化的缩影。

沿着苏州街向东走数百步,就到了颐和园的寅辉城关之下,这里是颐和园六大城关之一。城关东侧的后山深谷之上建有一座高大的寅辉城关石桥,寅辉城关石桥虽是一座单孔石桥,但它很有气势,高达十数米,它是颐和园内最高的石桥。

走在苏州街的水岸边,我被水街的美丽景色令我陶醉其中,乍一看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仿佛让我又回到了江南。河边林立商铺中售卖着旅游纪念品,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清澈的河水中,有船夫摇着桨,带着游客们观赏两岸的景色。

苏州河上一座平台构成河中的小岛,岛的西侧有一座小木桥与苏州街相接,东面有一座石拱小桥与苏州街联通。小木桥的一端是一座“小香洲”牌坊,牌坊只有二柱一门,间量很窄,结构也非常简单。据说,这是北京最小的桥梁牌坊。

苏州街的铺面比宫外寻常店铺的面积要小很多,其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青瓦、灰砖、粉墙,有着江南民间房舍的朴素清淡,而牌楼、牌坊等又有着明显的北方风格,并以北方建筑富丽、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

苏州街上的店铺多为前门临河,后门靠山,房屋多为一层,有部分为两层楼阁,有的房前还立有高高的坊柱。雕梁画栋,朱栏层楼,大红灯笼,柳絮笙歌,真可谓是典型的水上人家。游人穿行其间,来来往往,款款而过,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漫步于苏州街,行走在帝都的皇家水乡,我目之所及,时而困惑,时而震惊,时而感伤。在这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内,于清幽之处竟然暗藏了一条精致小巧的宫廷水市,行走在狭长的颐和园后海,别有洞天地寻着一份玲珑剔透的宁静。

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绸布店前的坊柱上高悬着红、蓝、黄三色绸布,在微风中摆动着,成为游人关注度最高的去处,堪称经典的西洋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