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个自用款思维模型,曾帮助我走出人生困境。

 碧海蓝天kx32di 2022-09-23 发布于内蒙古

#01

重要性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又急需快速形成行动方案的情况下,善用思维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格局,少掉几根头发。

因为我是一个很健忘的人,平时能记住的模型实在太少,这三个模型因为实用性强,便于视觉化联想,成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的频率最高的思维模型。

#02

三圈模型

第一个模型很好理解,所谓三圈模型就是黄金圈法则(自己叫它三圈模型,是为了帮助视觉记忆)。

图片

就是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先用简单几个字,去定义清楚这个事情的本质(What),以及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情,也就是价值观(Why),然后我们在脑子里构想它的愿景(视觉化),最后再思考怎么做(How)。

当价值观是跟爱、真理、美、智慧相关的时候,这个事情的初始能量最强。

·举个栗子·

假设我要做公司创始人IP打造的项目,主要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去实现,我们按照三圈模型去思考——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内容营销】,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自嗨,没有人愿意听,所以必须挖掘创始人身上能够启发他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带有行业洞见的思考,才符合利他的价值观,甚至还可以想象一群粉丝跟创始人在公司面对面、其乐融融、热烈地讨论问题,最后再思考达成路径。

#03

加减乘除模型

第二个模型是我自己发明的,叫做【加减乘除模型】,感觉真的很好用,分享给大家~

图片

家人们,这个模型得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思考。

第一步,先做加法,也就是思考要做成一件事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你要的结果=A+B+C);

第二步,再做减法,就是思考要排除哪些潜在的致命风险、消除哪些负面的模式;

第三步,再做乘法,思考如果获得了哪些资源,就会如同游戏里面拿到技能卡一样,让收益和效果增倍;

第四步,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大幅提升效率,比如通过某个工具提升生产力,缩短整体流程和路径。

而在每一个步骤,我会通过问题来提示自己去思考。

图片

比如在思考如何做加法的时候,可以这么提问:

我们要完成这个目标的关键因子有哪些?

是否可以计算出因子影响公式?

要达成这个目标,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图片

在思考减法的时候,可以这么提问:

可能会存在哪些风险,如何提前规避风险(补充问题:如果真的发生,可以有什么备案)

是否存在一些需要被抹除或清理的东西?(补充问题:它的错误模式是怎样的?为了抵御这个模式,人们做出了什么反应?需要注入或调整什么正面模式?)

这个减法的思维方式对于心理问题同样有效,比如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非常很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

心理咨询师的启发下,发现了曾经存在2个负面的自我信念——

如何用【减法思维】做自我疗愈

❌负面信念1:认为自己其实很弱小和无力,通过在内心丑化对方或者积蓄愤怒敌意,就能让自己拥有力量去反击、自我保护,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相关案例:曾经有一个女生跟我说我考试考得很差,我就在内心里面把她丑化为一个恶意攻击我的人,这种愤怒赐予了自己专注学习的力量,结果成绩真的变好了,我好像就不会再害怕别人说自己学习不好了。

✅增加正面信念:我可以做到课题分离,别人怎么想和怎么说那是他的事,我要怎么做完全取决于我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我的行动不是为了去消除恐惧,而是为了达成自己想要变得更好的目的。

图片

❌负面信念2:我认为自己对于邪恶的、不可知的PUA手段是束手无策的状态,因为我没有可用的资源。

⭕️相关案例:比如说如果我接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任务,这个任务实在太难完成,但是,我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根本无法做到拒绝。

✅增加正面信念:我是拥有强大资源的人,我并不弱小,相反我可以调动自己的智力资源、身边的人的支持去完成这个任务,如果完成了,那我就能赋能更多的人。

图片

在思考乘法的时候,可以这么提问:

是否有一些关键资源,会对这件事情的效果翻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否需要单独搭建一个资源筹备的系统?

图片

在思考除法的时候,可以这么提问:

如果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去做这个事情,对应流程怎么搭建?(补充问题:前中后分别要达成什么指标?要细化到什么程度?流程如何把控?)

以上流程里面,是否已经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补充问题:我们能用更低的成本、更轻的方式、更短的路径去做吗?)

·举个栗子·

假设我要做公司创始人IP打造的项目,主要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去实现,我们按照加减乘除的思维模型去思考——

【先做加法】这个事情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创始人的意愿度、创始人的可投入时间、创始人本身做IP的潜力;

【再做减法】导致项目黄了的潜在风险包括创始人忙得顾不上拍视频和做直播、公司架构需要跟着调整(可能出现船大难调头的情况),需要清理的负面模式包括产品生产标准跟不上创始人对外倡导理念,需要改进相关标准;

【再做乘法】假如有一些跟创始人特别聊得来的KOL,那带来的流量转化效率和传播效果就翻倍了;

【最后做除法】如果创始人意愿没有问题,甚至可砍掉内容话题策划环节,保留真实的一面,教会创始人自己一个人用手机做直播(跟KOL聊天的时候)和随手拍摄短视频素材,接下来只要交给运营部剪辑+二次传播。

#04

5W1H模型

5W1H模型通常应用于策划、信息筛选等场景,可谓是一个万能模型了。

图片

因为之前跟老板对东西,经常挨锤,挨捶挨多了就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我就对这里面每个W和H做了问题定义和改良,让它更好地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场景】。

每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What:

这个事情的边界是什么?

(补充问题:这是我能负责的事情吗?是我能控制的问题吗?)

Why :

这事儿这能直接解决本质问题吗?

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框架可以去分析原因?

Where:

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大环境里面?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

靠什么获得差异化优势?

前、中、后相连接的环节有哪些?(往前想一步,往后想一步都有什么)

Who:

为什么必须是这些人去做?

(补充问题:换批人是否更合适?这些人足够吗?)

When :

现在是做这个事情最成熟的时机吗?

(补充问题:是否要立刻马上做?还是等一段时间再做?这个事情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吗?)

How:

如果是为了实的目的(数据导向),该如何拆解?

如果是为了虚的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如何直奔核心?

·举个栗子·

假设我要做公司创始人IP打造的项目,主要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去实现,我们按照5W1H的思维模型去思考——

What:

这个事情的边界是创始人自己的理念和行动,这不是其他人能管得着的。

Why :

创始人IP打造,并不能直接解决【流量瓶颈】的问题,因为这是个长期战略。

Where:

越来越多公司都在重视【种子用户的深度运营】,创始人IP核心在于如何搭建一个深度跟用户沟通的窗口。如果创始人IP没有成熟的孵化基础,为什么不利用公司现有的优势,先深度运营用户?

Who:

如果真的做IP,现在团队人数似乎不够,因为短视频和直播团队起码要10人。

When :

创始人发力做IP往往都是因为遭遇了危机(董明珠带货是因为格力遭遇危机),或者一开始就刻意打造人设,创始人跟品牌深度绑定(比如乐纯的创始人CP)。

如果还没有到最合适的发力时机,那就可以先简单顺带做一做。

How:

如果是为了流量,那么短视频和直播分别的KPI该如何拆解?哪个团队负责?

#05

模型不是万能的

思维模型、案例拆解,都只是辅助打开格局,应对问题的工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比这些东西,更重要的是观察、体悟、创新、信念、美好的愿景。

——以及你的能量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