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赵延年:时代·思想·艺术

 顺其自然h 2022-09-2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按语  

赵延年(1924—2014),浙江湖州人。自幼年起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15岁时受香港《耕耘》杂志刊登的抗战木刻作品启迪,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由此开始了他对木刻的学习。作为我国现代木刻大师之一,赵延年的艺术创作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密不可分。诚如其在本文中所言:“时代必然要影响着当时生活着的每一个人。”

艺术家的世界观受客观存在的影响而形成,其世界观又塑造着他们的艺术观。从客观实际中升华起来的思维促使着艺术家们选择不同的表现对象和形式,将其思想认识具体化。1972年,48岁的赵延年开始酝酿为鲁迅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创作木刻插图,在之后数年中为创作多次赴绍兴、柯桥等地收集素材。其创作原因,正是由于艺术家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的文字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以及阿Q其人对于国人的教育意义。赵延年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明确指出:“没有一张作品不是作者有所为而作的。”而他对于时代、思想、艺术三者及其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的艺术家仍能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原载《新美术》1983年第3期,现选自朱维明编《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 赵延年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


时代·思想·艺术

文 | 赵延年


每一个艺术家的评传,都一定写明这位艺术家生卒年月、家庭情况、受教于谁等,更要阐明时代背景或世界思潮。为什么?因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是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种种客观因素分不开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比较正确地作出评价。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即使在生前和他同代的其他艺术家并无来往,只要生活在同一国家或邻近的国家与地区,则他们的作品必然会有不少共同之处。经过几百年之后再来欣赏他们的作品时,随便他当年有怎样独特的见解与个人风格,我们仍会发现他们的作品深深打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为什么?因为人不可能超越他所生活着的那个时代,时代必然要影响当时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

生活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艺术家,由于在当时的客观存在的影响下形成他的世界观,又由于他的世界观影响他的艺术观,所以人的艺术思想绝不是凭空而来的,绝不是孤立于人的世界观以外,可以单独存在的。艺术观实质上也就是世界观在艺术里的体现。我们难道可以设想,没有人文主义的兴起,会有文艺复兴?没有文艺复兴,会产生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美术大师?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乃至近代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它们的产生难道能和这些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分割开来吗?而我国的新兴木刻也只能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斗争尖锐的时期。不然鲁迅先生又何尝会想得到要提倡一个崭新的画种来为革命服务呢?

既然生产作品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不能不受他所处时代的影响,那么他所生产的作品如何能够超脱于时代?我认为,不管是“写胸中逸气”,还是“抒情述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张作品不是作者有所为而作的。”否则,难道真如苏轼在《琴诗》一诗中所写的那样:“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对呀!我40多年来,搞过千百张画,有哪一张不是由于我的大脑在指挥我的手去创作的?真所谓:“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决定的还是作者经过反复思考后所形成的作品的主题思想。

经过作者头脑的反复思维活动后所形成的某一具体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表现的思想,不就是我们所常概括为“内容”的二字吗?而我们所常说的“形式”二字,不就是为了表现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吗?时代与人的关系,人的世界观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就是这样客观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吗?当然,某一个画家创作某一幅具体作品时,的确存在由于某一形式的发现与自己头脑中某个感受相吻合,产生联想、想象,而促成强烈的创作冲动,完成一件作品。但从总的基本的创作规律来看,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是前面所讲的那个规律。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我创作《〈阿Q正传〉五十八图》的体会。我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木刻插图呢?我并没有受出版社的约稿,也没有任何创作任务的担子。经过十年“动乱”,经过那人人摇动的岁月,我深感到鲁迅先生创造的这个典型形象,不仅在六七十年前的中国有它的现实意义,而且直到今天,在我国仍有它的现实意义。至少,认识一下辛亥革命前后的“国人的灵魂”,对于今天活着的人们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吧!

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认识,才决定了我要去着手进行这套木刻的创作,也决定了我在塑造阿Q的形象时,尽可能地把我所理解的鲁迅先生的原著的精神努力用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虽然,限于我的水平,不可能表现得很确切,但我的意图却是明明白白的。因此,决定我要创作这套木刻,以及如何去探索、去创造的是我的思想认识。

前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00周年,《阿Q正传》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你也画,我也画;有的人这样处理,有的人那样处理;有的人这样塑造,有的人那样塑造。连把阿Q搞成了胖子也说出不少道理。看来,有的强调阿Q受迫害的一面,目的在于使人产生对阿Q的同情与怜悯;有的则赤裸裸地揭阿Q的疮疤,让人们再也不要做阿Q式的人。我不想在这里评论这些作品。我只想说,不论是这样想与那样想,这样画与那样演,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各位导演、演员、画家的认识。可见,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会由于不同的创作者的认识,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于此可见,决定作品的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等等。从客观实际中升华起来的思维对作者产生的影响,难道不正是它在决定作者去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探索最确切的、最理想的形式吗?

图片

《阿Q正传》六十图之一

黑白木刻,24cm × 17cm,1978,浙江美术馆藏

图片摘自《赵延年插图鲁迅经典六种:阿Q正传》,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编者|卢雅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