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宗义先生诗词集读后

 杏坛归客 2022-09-23 发布于山东

挥毫一部《风云鉴》,自是人间正气歌

——回宗义先生诗词集读后

王志成

回宗义先生从教42年,已至耄耋之年,是一位谦和儒雅,学识渊博的长者,其诗一如其人有嶙峋坚苍之风骨,素为我所敬重。之前他曾说,他的诗词集定稿后,欲请我写个序言。闻此,既高兴又有点胆怯,高兴的是,倾注他多年心血的诗词集即将要面世。胆怯的是,作为后学,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老夫子的书写序,怕功力不逮,弄不好恐佛头着粪。但思绪之后,遂决定此序非写不可,盖因此番咀嚼、学习的极好机会岂能放过,况回老师有恩于我一一拙著《诗疗与养生》蒙其鼎力相助得以出版。辛丑岁杪,他发来了大作《风云鉴》的电子版,拜读后殊深感慨。先说内涵,全书共收入诗词2300余首,体裁齐备,计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古风中五古七古并存,词作中,小令、中调和长调兼辉。全书以律绝为主体。量大质优,时间跨度近20年,果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诗中纵论国情,漫谈家事友情,点评世相。读后令人震撼!真可谓风云八十载,厚重史诗传。那么,这部以《风云鉴》为书名的旧体诗词大作,究竟都鉴了些什么,其意义何在,且待我作粗浅解读。

一、 关注社会现实,诗鉴世情。

写诗,特别是创作古典格律诗,这在当今对于一些衣食无忧且有闲暇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雅事。但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一些诗人以“高雅”自居,自视清高,认为旧体诗是阳春白雪。要不一味歌颂粉饰;要不就是通篇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或满足于小圈子自娱自乐或孤芳自赏。但回老师却不是这样,而是把他的诗思延伸到广阔的的社会视野之中,以董狐之笔,直面现实,激浊扬清,从而起到了诗鉴世情的效果。这可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印证:

一是痛斥贪腐,针砭时弊。对于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诗人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暴露和谴责。请看这首五律《村霸》:“无官不腐贪,小吏更凶残。拿捏村民命,横行手里权。奸淫留守女,侵占济贫钱。地主新生代,还乡南霸天。”又如七言古风:“驴屎蛋蛋面面光,一脚踩开一肚糠。官场多少伪君子,道貌岸然腹内脏。” 这与齐白石那首《不倒翁》:“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有异曲同工之妙!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官民鱼水和谐日,方是神州朗朗天。”则是他的心愿和期盼。

二是关注弱势,悲农悯农。特别是对留守妇女和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如这首《艰难留守》:“阿婆逾八旬,越岭过山林。背篓装红薯,换钱医小孙。”寥寥20字,犹如一幅速写,把留守老弱的艰辛,刻画的淋漓尽致,读后令人扼腕长叹!又如:《贫困之殇》:“独子打工伤腿残,老妻卧病久瘫痪。只缘挖炭解饥馁,洞塌人亡哭地天。”还有 “打工塞北又南疆,生死心酸多少伤。但得安居蔽风雨,清平温饱是家乡。”(《民工》)“农民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进城提供各种劳务政策的实行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远离妻儿进城打工,从事高强度、低保障甚至无保障的劳动,获取一点微薄的、但对农村来说又是相对丰厚的工资,由此也演绎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令人心酸的故事。回老师的这类诗词深刻地揭示了了这一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视角独到,发人警醒。其为弱势群体鼓与呼的拳拳之心,昭然若显。

三是情系生态,关心环保。一度时期,一些人为追求高速致富,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满足眼前的利益,肆意“开发”有限的自然之源,致使昔日的家园变得伤痕累累。正是这种不正常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造成当代生态被破坏、物种急剧消失等环境惨剧的根本原因。回老师虽至桑榆,但看在眼里,忧在心上,故而为保护环境生态而大声疾呼。“楼高无地气,水竭死鱼苗。人富慈心少,官贪恶欲高。”(《偶感》)又如这首题为《开矿大跃进》的七律,更是层层剖析,直击根源:“开矿群山大跃进,江河峻岭苦沉吟。官商肚破金钱溢,苦力魂亡坑井堙。无序经营绝龙脉,空悬乡寨隐危村。产能过剩山河泪,生态危机伤国根。” 从乡村到城市,都留下了他忧虑而犀利的目光。如《有感城市内涝》:“驴屎当街面面光,劈开触目尽糟糠。高楼大厦新城市,暴雨涝灾烂肚肠。形象工程分表里,官员政绩有阴阳。扩城切勿违民意,内外兼修是纪纲。” 诗前有小序:“近来,各地连日暴雨,许多城市内涝成灾,民怨沸沸,此情此景,与宽阔的街道,高耸的楼房,七彩的霓虹极不和谐。”不知者谓他何求,实则,夫子所忧,唯期天人和谐,百姓安居,山碧水清也!

四是讴歌英模,弘扬正气。在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回老师也不忘纵情赞颂当代英模和凡人新风。如《悼念“海空卫士”王伟》:“一生肝胆海天雄,鹰击长空卫碧穹。涛浪深埋英烈骨,心昭皓月日曈曈。”雄诗写的气壮山河,令人肝肠欲摧!又如歌颂《老英雄张富清》的这首七律:“赴汤蹈火英雄胆,深隐功名六十年。碧血军魂赴沙场,丹心铁骨献黎元。凡尘洗尽安贫度,俗念澄清高德传。风雨初心贞洁在,身若闲云定惊澜。”全篇情深意切,老英雄淡泊功名,甘于清贫的高风亮节在诗中尽显。那些拍马溜须的邀功者,甚而放肆的贪腐者,看了不知是否脸红?抚今追昔,对老一辈革命家,他更是发自内心的赞颂,如这首《朱德颂》:“意志坚如铁,胸怀广若洋。困难休阻道,胜利不迷航。权重为民计,官高念国昌。威严无霸气,廉洁有遗芳。虔敬元戎德,人民共举觞。” 对元戎深切怀念的同时,也寄意了他对党和国家继承和恢复优良传统的期盼。即就是在人们眼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回老师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从而倾心给与礼赞!如《城市环卫工》:“侧耳名城交响曲,普通环卫一音符。披星戴月灰蒙面,沐雨栉风泥染肤。烈日高温身影绕,严冬寒冷雪污除。美容四境居花苑,勿忘工人绣锦图。”读罢这首诗,不由得对环卫工的奉献精神而心生敬意,洁净的都市环境,不正是由这些不为人所关注的普通劳动者日复一日地辛勤维护所致吗?

二、回眸黉堂岁月,诗鉴蜡炬。

回老师生于1939年9月,原籍陕西略阳,1958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宁强县阳平关新民沟初级小学任主任教员,后在宁强县多所小学、初中任教,最后从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于2000年元月退休。执教42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历任学校所辖点教研组长,调入城关中学后,历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文科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1989年后历任校、区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宁强地处大巴山腹地,当年交通不便,贫困村居多,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这里不妨引用他的《忆新民沟初小》并序:“1958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宁强县阳平关新民沟初小是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我的宿舍是以秸秆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教室夹在两家农民厨房中间,全校四个年级,42名学生,四排简陋的桌凳。每逢农家煮饭时,烟雾从脱落泥土的竹笆缝中灌入教室,看不清第四排同学的脸,呛得人说话直哽噎,甚至发不出声来。直到现在此疾未除。今忆之,留诗一首以志:秸秆为墙墙透亮,茅庐漏雨雨淋床。照明有月灯油省,扫地借风尘土光。伞下成眠萦瑞梦,讲堂笼雾恨烟呛。书声朗朗歌声远,回荡山村悠韵长。”尽管如此,他仍兢兢业业认真执教。关心学生,勤于家访,翻山越岭走遍了每个学生家庭,放弃休息时间去有病学生家中补课。由于教学成绩显著,观摩教学受到全点一致好评,被评为乙等模范教师。有感于斯,我曾敬赠七绝一首:“校长园丁一并兼,白云深处寓茅檐。山村从此书声朗,秋夜独观月照帘。”苍岭茅屋,夜深人静,只有一轮明月透过窗帘,陪伴他备课、批改作业,回老师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鉴于其教学经验丰富,善于管理,多次接手治理乱班,被同事们戏称为“救火队长”;所带班级被授予地区先进班集体,以致有的家长将学生由重点中学宁一中转到他任教的班就读。昔日的桃李,如今虽已成栋,并未忘记当年含辛茹苦的恩师。原宁强县城关中学八一级(4)斑(首届毕业)学生夏菊英乔迁新居,同学聚会,来电问候,回老师感慨良多,欣然赋诗一首致聚会同学:“二十八载春华去,物换星移三代人。昔日校园情尚在,今朝旧地迹无存。堪欣桃李群花艳,可慰园丁一片心。问讯电波传汉上,含情纵笔放歌吟。”(《有感》)

     扎根山区执教42年,既奉献了青春,又甘苦备尝,但回老师旷怀依旧,对园丁选择无怨无悔。请看这首《退休二十一年抒怀》:“人生无悔几悲欢,奉献青春犀炬燃。茅屋秋风亮灯火,课堂烟雾闭童颜。山乡庙观歌声起,云岭沧桑步履艰。执教终身回首望,李桃丰硕慰余年。”再见《第二十个教师节抒怀》:执教终身红烛泪,几多甘苦几多荣。树人立德师风亮,育李培桃杏雨浓。奉献青春无怨悔,沥呕心血写峥嵘。不虚今已秋霜染,笑傲华年育栋功。”师者情怀,何其坦荡!每当人赞誉时,他却虚怀若谷,自称是“秦巴一野人”说自己生长在秦岭略阳,工作在巴山宁强,故而有此一说,其低调幽默可见一斑。缘于尊敬,我以一首七绝奉答:“万卷存胸不老身,三千桃李唱阳春。古稀未减兰台志,岂是秦巴一野人?”(《答回宗义老师》)

三、老骥兰台驰骋,诗鉴晚霞。

回老师退休移居汉中后,退而不休,一直为汉中诗词学会义务编辑会刊《天汉诗词》,从2008年10月到2017年诗词学会换届,历时九载,从第十期起担任执行编辑,自购电脑、打印机,担负收稿、打印、校对、发行等工作,同时为诗友们修改、编辑、打印诗稿、诗集;为汉中老年大学打印诗稿、讲义、诗词鉴赏等。所有这一切,皆不计报酬,完全义务。广交诗友,发现培养新人,为学会增添新鲜血液;有时还审阅期刊电子版,毫无保留地提出改进意见。参与《中华诗词文库·集成·陕西卷》和《汉中文库·汉中近现代诗词选》组稿、编辑、打印、制作光盘等工作并任执行编辑。尽管量大事繁,但他却乐此不疲,并以此来丰富晚年生活。“愿将心血留天汉,长使诗魂化彩虹”。正是他的心声和写照。虽宵衣旰食,却乐于奉献。他的这首《告别<天汉诗词>编辑部》,更使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高风亮节:“不图名位不图钱,广结吟朋广结缘。阅稿篇篇采荆玉,读文句句悟箴言。九秋风雨诗词梦,长夜灯光寒暑天。老朽今朝揖别去,还将余力献诗坛。”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回老师应聘为拙作《诗疗与养生》作特邀校对,四十万字,历经六校,其心血和目力的耗费,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思想境界,文字功底,特别是对朋友的一片赤诚,更非常人所及,令余感佩至今。“养生六校苦征程,秉烛晨昏锐意精。四十万言冬历夏,呕心沥血感君诚。”(《赠回宗义老师》其二》)一首小诗,远无法表达我对回老师的感激之情!这期间,他还历时五年,整理编校,全力协助宁强诗友李宗泽完成散文集《七月听花》、诗词集《汉源诗觞》两部诗文集。“五年风雨荧灯灿,两卷书成好梦圆。一诺千钧非戏语,今朝功满俱欢颜。”按他说, 两书告成,既了却了他的夙愿,也兑现了他对诗友的承诺。近十年,当问到他为多少诗友修改编辑过诗文稿集,他只是笑而不答。回老师的古君子之风,由此可再见一斑!故而大家说,回老师真是汉上诗坛的“活雷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截至目前,笔耕不辍、宝刀不老的他已创作诗词近三千首。真个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玉壶冰心澄怀,诗鉴真情

诗贵情真。诗若没有真情,没有人格力量,尽管辞藻再华丽,也无法打动人心。读回老师的诗,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情深意浓。这从他无论是悼逝去的亲人,还是写给妻子儿女及孙辈,以及赠答文朋诗友的诗词,无不都是一往情深,言自心发,令人动容。如《母亲节寄怀》并序:今日是母亲节,适逢冷雨凄风,怆怀慈母,含泪是作。“他人念母有高堂,于我思亲神暗伤。孤冢遥遥空洒泪,凄风冷雨自彷徨。”又如《缅父》:“严教孩儿是父恩,终身未敢自沉沦。今朝能有桑榆福,多赖当年教诲深。”再看《满江红·沉痛悼念岳父王公胜斌因公殉职28周年》一词,词前有小序:“岳父王胜斌, 195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 1976年4月29日在引水工程开山修路时,因排险壮烈牺牲,时年49岁。今天是他殉职二十八周年的忌日,谨以词缅怀。”

“早逝英年,因排险、引嘉入汉。天地恸、泣江河泪,哭苍天暗。至爱亲朋瞻烈士,耆年父母遭凶患。幼儿悲、妻子断肠魂,嘶声唤。   光阴迫,星斗转。工已竣,先驱愿。似星霓虹闪,水轮输电。卧虎青峰忠烈笑,英灵碧汉云霄瞰。绽心花,希再返人间,同心干。”

    对健在的亲人,更是情深意长。如这首《写在结婚四十二年》:“连理同枝四二年。悲风苦雨共酸甜。诛连备受羞和辱,罹难同尝苦与艰。云暗岂能终蔽日,雨阴尽可见晴天。育人岁月同携手,晚照烟霞似火燃。”一对琴瑟和谐,甘苦与共的伴侣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做人·诫孙儿》:“树以根为本,人凭德立身。根深枝叶茂,德厚品行臻。良木经风雨,贤才历苦辛。少年经炼狱,可做顶天人。”殷殷祝愿,寄意深切。即使对同志、诗友他也都是一腔热忱,赠诗依旧深情如故。如对诗友、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科专家张效忠先生《秦巴印痕》付梓,他欣然祝贺:“一部兴农史,秦巴香稻花。不求拥利禄,旨在惠桑麻。阡陌科研路,田园风雨家。柴门尽朋友,大地作浮槎。”

感情真挚,洋溢着友情和泥土的芳香。特别令我不能忘怀的是,戊戌深秋,不慎骨折卧床,回老师获悉后,夫妇不顾年迈楼高,前来看望,并赠诗慰勉:“劝君常诵龟虽寿,放眼乾坤歌暮秋。半榻禅心灵魄静,满楼清气咏音遒。忘忧忘老春常在,不履不衫诗永留。七略芸编扩经纬,人生未负抱鸿猷。”(《志成骨折重伤有寄》)高情厚谊令人欣慰,增强了战胜伤病的信心!我的诗文集《苍山霜叶》付梓后,他又赠诗一首:“暮秋霜叶赤,征雁晚霞鸣。文武才华致,诗词空谷声。四时磨铁砚,十载亮钢锋。常念苍生苦,丹心化笔耕。”高评虽令我汗颜,但嘉勉之情尽领。再后来,我的拙作《高扬生命风帆—远离自杀》出版后,他又一气步韵四首七律,其中:“风寒月冷狼毫舞,夜静更残孤影怜。一片丹心化丰著,情如山岳意拳拳。”更是道尽了五年撰写的艰辛,令人铭而难忘。古人有高山流水鉴知音之说,吾虽比他年轻十余岁,自感无他这番人生修为,但与回老师的忘年之交却时感欣慰,正因为如此,才让我能有幸或深或浅地沐浴到他的君子风范。

五、肝胆熔铸宏篇,诗鉴风骨

作为有42年的教龄的回宗义先生,称其为老师或教师,自是无疑且受之无愧!但拜读其诗词集《风云鉴》后,我觉得称他为诗人,也很恰当,而且配称。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才情方能配当诗人呢?对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明确标准:即诗人要有赤子之心,自然之眼,具备诗品人品,要忧生忧世,悲天悯人。有道是笔下无关民痛痒,人间愧道是诗人。对照以上标准,我觉得回老师自然应在之列。因为诗人自古就有两种。一种吟风弄月,极尽优雅,可称为闲情诗人。此种诗人性情虽然率真,韵语亦属珠玑,但笔下那些事儿,大多无关社稷民生;还有一种诗人,心忧苍生,一腔肺腑,盛着的全是忧患。此种诗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致仕,是登临还是在书斋,都会让笔下的歌吟产生敲金戛玉,动人心魄的力量。 很显然,回老师属于后一种诗人,诗词不仅仅是他的爱好,还成为他思想的翅膀。“言志诗词亦寄情,巴人白雪共兼容。志凭高远胸怀阔,情蕴坚贞赤子诚。雪月风花分善恶,兴观群怨见魂灵。大千多少忠奸事,尽在锋芒笔底中。”这首七律《诗论》我认为当可视作他写诗为文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其担当和情怀清晰可见。首联说他写诗既言志也寄情,追求雅俗共赏。颔联揭示了他写诗的站位,他的诗词之所以立意不凡,关注苍生,少有自娱和小资情调,是因为志凭高远和情蕴坚贞,故而才能有赤子般的宽广胸怀。颈联更进一层,提醒自己,纵使雪月风花也要分清善恶,更要通过兴观群怨凸显爱憎魂灵。尾联一句振聋发聩的“大千多少忠奸事,尽在锋芒笔底中。”更是昭示了他写诗的峥峥风骨!天既不藏奸,在诗人的椽笔下,奸又何藏?写到这,我又想起了一句古诗,稍加变动,赠给回老师觉得最合适不过:回老诗词暮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惟有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的作品才能会为人民所接受,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为诗之难,并非仅在于怎么写这个技术问题,而在于写什么,为谁写。回老师的诗词读来之所以能提起精气神,关键是他的作品接地气,有情怀,倾注真情实感,关注弱势群体,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深沉的忧患意识、炽热的家国情怀,并非人人皆有。单就敢于抒发己见、直面现实,就足令人钦佩。要做到这些,没有见识不行,有了见识无勇气胆量也不行,只有无私无畏,具备了胆识的人才能写出为人们所喜读的作品。最后,我们还是用回老师的这首《暮年抒怀》来自我诠释其为诗之道吧:“暮年当振奋,不可自沉沦。犀炬烛幽鬼,狼毫伐弄臣。每经忧乐事,细辨盛衰因。虽乏擎天力,此心坚若金。” “犀炬烛幽鬼,狼毫伐弄臣”,是何等的豪迈!至于忧乐盛衰也自有火眼金睛辨其原因。语谦“虽乏擎天力”,但“此心坚若金。”剑气箫声,正气凛然,令人感佩!这正是:“林泉不改热黎肠,盛世光鲜风雨苍。笔下难闻花月酒,关情弱势鼓和张。”(《赠回宗义老师》其九》)

总览这部《风云鉴》大作,深感立意不凡,内涵宏阔,诗质既厚重又典雅,思想性和艺术性兼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词佳作。有道是,国有历史,地有方志,人有传记。如是看来,回老师这部大作,三者兼而有之。实则是以诗存史。从宏观角度来看,治国理政,可从诗中反思历史,以作后鉴。从一方地域来看,可从诗中看出过往发展中的得失利弊,譬如几十年来农村沧桑变迁和城乡环保的艰巨等。从个人来看,我认为,其实这就是回老师的一部个人传记,只不过他是用诗词写成的而已,与文章记述的传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更生动有味。如果一定要视这篇拙文为序言的话,那我要说,相对这部宏富的大作而言,这也只是挂一漏万的述评而已。我衷心祝愿回老师这颗诗词大树长青,他的这部诗词集早日问世,以飨广大读者。

      2022.1.23初稿

      2022.3.29 定稿于汉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