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获水注》考略一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9-23 发布于山西

A1

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

《汉书.地理志》曰:获水也。《十三州志》曰:首受甾获渠,亦兼丹水之称也。《竹书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猚水自蒙东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匡字公辅,鲁府君之少子也。碑字碎落,不可寻识,竟不知所立岁月也。猚水又东迳长乐固北,己氏县南,东南流迳于蒙泽。《十三州志》曰:蒙泽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宋万与公争博,杀闵公于斯泽矣。

梁郡蒙县钱穆认为蒙县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漆园即在蒙县故城中,史称为之漆园吏,则不得至菏泽。钱穆.《史记地名考》.一三六页

获水,()《说文》作,《水经》作猚、《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作。孙星衍、杨守敬均以为本字。《汉书·地理志》梁国杼秋县:“獲水,首受甾獲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故道自今河南商丘市北,东流经虞城县,安徽砀山县、萧县北,至江苏徐州市北注入泗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水的下游,获水一名遂废弃不用地方学者认为魏晋时期的汴河就是芒砀山北麓的获水,是流经豫东、皖北、苏北的一条古河流,在徐州注入泗水。汴水在春秋战国时称为丹水,西汉时开封段叫汴水,商丘以东至徐州段叫获水,东汉时改称汳水,因魏晋时皇帝厌恶“汳”字,其中包含“反”,认为有反叛之意,很不吉利,于是全段河流改为汴水,历史上称为北汴水。这条河流实际上是战国鸿沟的一部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在开封附近修治汴渠,历时约一年。汴渠向东经商丘、虞城、芒砀山、萧县至徐州转入泗水,泗水通达淮河。《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记载:“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巳帝行幸荥阳,巡行河渠”。这里的“汴渠”便是指获水。秦汉时代,中原地区东部通往江淮和吴楚地区的重要大运河就是获水。获水在隋代以前是沟通中原和江淮之间的重要运河,但是魏晋以来随着黄河洪水泛滥的加剧,获水因距离黄河太近而屡受其害,河道不断缩小甚至堵塞,航运功能大大减弱。唐宋期间,获水依然在通航,当时叫汴水。由于隋代开凿了通济渠,自商丘经永城、宿州直接斜向东南,比经获水转入徐州泗水南下大大缩短了距离,节省了时间,所以通济渠成为代替获水的主要运河,航运兴隆,导致获水的地位大大下降。到北宋时,获水成为商丘通往徐州的地方航道。苏轼自开封去徐州赴任,从汴水泊舟到徐州,曾赋诗一首:“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商丘)。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唐宋时期汴水的地位下降,大大降低了芒砀山的重要性,加速了芒砀山一带的衰落。据史书记载,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南下,洪水泛滥成灾,汴水被淤积,狐父城和砀城均被黄河泥沙淤埋地下。运河停滞后,芒砀山一带的交通地位一落千丈,使得芒砀山地区陷入全面衰落。

《汉故绎幕令匡碑》所未详也。

蒙泽,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市东北。《左传》庄公十二年(682):“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水经·获水注》:获水“东南流径于蒙泽。”宋以后堙废

猚水又东,迳虞县故城北,古虞国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陈定亭也。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公子伯世,梁国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汉中页,避孝元皇帝讳,改姓曰盛。世济其美,以迄于公。察孝廉,除郎,累迁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宇倾颓,基构可寻。

虞县故城,秦置。治今河南虞城县北。汉晋属梁国。北魏废。《史记·曹相国世家》:秦末,“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即此

《汉司徒盛允墓碑》,在河南商丘虞城县西南利民镇。北魏时有碑、石庙。“(虞县故城)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碑》……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庙,庙宇倾颓,基构可寻。(郦道元著,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汳水》,311)盛允身为三公,但墓地寻常。若当时有其他设施,到北魏地面同样应有遗迹。盛允其人,《后汉书》无传,唯《后汉书·桓帝纪》记其三公的仕宦过程,在三公位不到两年时间(王先谦:《后汉书集解》,126)《后汉书·黄琬传》曾载盛允轶事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张鹏飞推测盛允于延熹四年至延熹十年(167)卒,归葬其故里虞县故城东,此碑亦当立于此时。其墓前建有祠庙及墓碑,然至道元之世,其庙毁,唯存残碑。此碑除郦注以外,欧、赵诸家皆未载,唯洪适《隶释》卷二〇、顾蔼吉《隶辨》依郦注亦着有《盛允碑》,其文同。另杨守敬《水经注疏》言汉司徒盛允墓尚在时“虞城县东三里”,可知其墓清末尚存。然皆未言有碑,当早已不存

猚水又东南迳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己,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

空桐泽在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因黄水而泽。泽面宽阔、草木丰茂、兽禽鱼类众多的空桐泽自古都是游览胜地,与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猚水又东迳龙谯固,又东合黄水口,水上承黄陂,下注猚水,猚水又东入栎林,世谓之九里柞。猚水又东南迳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亡,迁下邑。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兄周,军于下邑。高祖败,还从周军。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师,陆机所谓即谋下邑者也。王莽更名下治矣。

龙谯固,即今虞城县栖龙岫在虞城县乔集乡六庄小学院内,此高台原是一座高大突兀、景色秀丽的土山,当地人也称龙啸堌堆,台上所建寺院在破四旧时被拆,土台也因村民拉土盖房被平低,前几年还有外地道人来台前烧香。至今,裸露于土台上的古庙砖及残存碑碣仍在。栖龙岫又有龙啸固、龙谯固等别称,因其巍峨陡峭,积石成峰,烟云缭绕,如龙显形长啸著称,故称龙岫烟云。名载史册的栖龙岫居于虞城最东北部,距睢阳故城45公里,由此印证了古梁园的范围之广。龙岫烟云为商丘古梁园八景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