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将国考设在华州——明清以来的华州教育发展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9-24 发布于北京
明清以来的华州教育发展
作者:邵拉雄

华州为什么文化发达、先贤辈出?因为华州人自古至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耕读传家的古训延续了千百年。

华州图书馆一角 宋朝峰摄

早在西周时期,这块古老神奇的热土上即“乡有庠,州有序”(各级都设有学校)。唐代,州暑设有专管教育的官员——司功参军,大诗人杜甫曾经出任此职。元、明、清,华州设有儒学(全州最高学府在文庙西),由专职学正、训寻负责生员教育培养。华州41里,设有乡塾、社学、义学,民间私塾亦渐兴起,且历久不衰。清光绪年间,大兴义学,州署义学设州城,各乡设义学20多处,专教贪寒子弟。

明清两代,华州即是陕西文化中心。崇祯十七年(公元1649年)农历大年初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西安建立中央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成为大顺王,年号永昌。李自成定鼎西京后,为给大顺选拔人才,即开科考试,考场就设在距河南、山西和西京都比较近的华州。考试打破《四书》《五经》命题旧制,以《定鼎长安赋》,欢呼农民政权成立为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华州曾建四大书院,即华山书院、少华书院、秀峰书院和高塘书院。其中秀峰书院(在今咸林中学东院)一度甚盛,清康熙年间,岁贡两试,商州、洛南、山阳、镇安、蓝田、渭南、华阴、潼关等地士人皆云集华州应试,求取功名,足见华州学风之盛。少华书院初创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址在今老县政府西。清乾隆时期,华州人史芝捐资千金,于城西(今崖坡村东)再建少华书院,学舍数十间,四面环列花卉竹木,雅静清幽,书声琅琅,桃李盈门,名传四方,一时称盛。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少华书院迁建至城西北角(今咸林中学西院),不但学舍宏伟,还有大量藏书。

华州白家河“汾阳书院” 郭军旗供

清末,科举废,学堂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杨松轩父亲杨耀海在潭峪口创建华县第一所新式学堂——蒙养学堂。入堂蒙童“无门阀之分,等级之别”,设识字、演算两科,提倡用图表辅助讲解,一改“科举教育”的只诵读不讲解的陈腐死板教学方法。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知州禇成昌建州立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等创办华州教育会两等小学堂。学堂教育虽仍“读经”,但已增加了算术、格致(物理、化学)、图画、体操等课目,比科举教育大有进步,为以后的新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办学的有识之士,克服各种困难,于1919年至1921年春,先后办起咸林中学和单级师范学校,以及七里寺小学、谷堆小学、筱村小学、太平小学、西岳庙小学、水城小学、近圣居小学等8所高等小学。华县高初小总计百十所,学生2000多名,乡村教育迅猛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018年的柳溪小学大门 何小勇供

1920年春,陕西省视学(督学)文若虚(长安人)视察单级师范时,看学校管理开明,倡导民主,勤俭办学,校友会专管学生捐款等事宜。单级师范学校还办有粉笔厂、文具书店、豆腐坊、养猪场等,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勤奋执教,学生尊师苦学,师生生活俭朴,常常一起参加各种劳动。文若虚视察后感概万千,大加赞扬,颁授油漆大匾一块,上书“模范学校"四个大字,悬挂在校门上方。接着,华县又在各乡办起保学,遍及每个村庄。还办起少华女子中学等。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