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意放大”话说吴式架子的演变与关窍

 紫海香藤 2022-09-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吴式中的单鞭一直在变,杨禹廷先生晚年便修改了王茂斋老师传下来的单鞭,这个事情,吴派内部也少人知道。张茹如女士指点我的时候,已经70多了,她告诉我,这个式子,杨禹廷先生一直不满意,到其晚年才定型下来的。他的做法,是改了右手的勾手的,右手呈小蒲扇的样子,手腕微微堋起。吴式老式做法,是勾手的,当然,这个勾手是虚的,可以有无穷多的变换的。至于,拳的高矮,老式的做法,人是谦卑的,气势却是足的,所以手高人低……

  一上来站桩,该站高桩,站无极桩,待到气息活泼了,再站别的。老法练拳是下死功夫,吃大苦的,现在练拳练功,完全可以更舒适一点的,练拳一身舒适,满心欢喜便是走对路了。当然,人各有志,有的人喜欢吃大苦,那也无法可想,就像有人无辣不吃饭一样,人和人不一样的。

  我们的单鞭两臂完全伸直外抻,右臂比肩略高。

  王茂斋老先生是我老乡,他是山东莱州程郭乡大武官村的。我外祖母是小武官村的,两个村挨着,所以,我对大武官也熟悉些。站在我家门口,向东南方向一望,看见一片山,山底下就是大武官村。这个村到西坊北,也就是我的出生地,是3公里路。这个村,先前出了个刘处玄,刘处玄被王重阳一点化,便出家修道去了,后来便位列全真七子之一了。王茂斋的功夫很纯正,不过,不会像小说故事里面那么神,他赶过大车,力气大些,不过,关键还是他人品好,对老师格外恭敬,所以,得了吴派真传了。我外祖父任钟麟修的大约也是这一门的太极,解放前,外祖父在旅大吃了好多年功夫饭,凭借的便是太极功夫。王茂斋一派,现在依然有传人,大武官村有个修佩勋功夫绝佳,在我老家口碑很好,其传人也有一些。

图片

  其实,吴式拳很绵很绵的,拳架不说,郝菊庄先生的手掌,我摸了摸,只觉柔若无骨的,张茹如老师的手掌,前三分之二一派鲜红,像是朱砂掌,两位老师都是杨禹庭先生的弟子,郝老师95年已去世,活到86,张老师如今也80多了。当年,杨禹庭先生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传了很多弟子,杨禹庭先生82年以90多岁的高龄离世,他师承的便是王茂斋先生的功夫。吴派拳出了许多长寿的人,我想,这与吴派拳走的阴柔路数不无关系,刚则易折,柔则久啊。

  好东西在意境,在情趣,在品味。这于功夫高低是有关系的,修为不到,体会不到。

  修炼拳功,不是看你稀哩哗啦打到了一大片人的,而是看你是不是得着了平和的人生智慧的。

  若和老师前辈通得好,如有神助似的,一些迷惑处,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太极拳没有什么秘密的,东西都在那个图里的,先哲早就透露给人了,就看我们如何体悟了。

图片

  你尽管沉浸在你的太极里,别的不必理会,你高,你引着他进入太极,他高,你随着他进入太极,只要两人都在太极里,就无论胜负了,就像下棋一样,下得淋漓尽致了,是无论胜负的。还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该与什么人一道玩,也是讲机缘的。

  有点像游泳,你周围都是水的,你只管戏你的水,有水处,便是自在处。头三年,比输赢,再三年,比功力,后三年,比操守,再一个三年,比冷暖,比祥和,比慈悲,一直比下去,直到“比”也没有了,只有大欢喜了。

  太极拳是内家拳,能慢下来是宝。

  揉手之意在柔,有招,无需接招,尽管心意放大,走你自己的拳,若是你的拳路对了,任何一个式子,皆可化解一切来招的。

  太极是圆的,圆是无棱的,圆里面又是活的,活了才有无限生机的。

  太极拳术非术,是心,其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才情,操守。

  佛家讲平等心,平等心的意思就是不起分辨心,看一切都是舒舒服服的,欢欢喜喜的,没有顶的意思,甚至连粘的意思也不要,有的只是清清静静的意,祥和达观的意,行之当行,为之当为。

  呜呼,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图片

  拳行得圆,这个劲就有了。

  六合就是圆,六意指各个方向,什么方向都有了,就圆了。

  行拳时,意是点,点点归圆,归圆而化无,身心俱炼,该有的就有了。

  柔化推手的要旨:己方在“内圈”布起可吞噬外来气劲的“漩涡场”,令外来气劲在此“漩涡场”中消弭于无形。此“漩涡场”之走向可顺可逆,这是随对方气劲往来方向之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当对方气劲往来方向丝毫也不显现时,己方主观布起的“漩涡场”就被消弭于无形,惨矣,己方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凡是有意,凡是主观,皆非是,这个贴子,现在看,还是有点着相。

  布气,道家有这个说法的,其实,在拳术中,指的是神意气的运用。

  推手,推的不是手,更不是对方的肢体,而是荡摩你自个儿的那个场,那个“空”,你荡摩得好了,对方会不由自主随着你走的。当然,神意要默默含光,普照一切,而又非实非虚,欢喜祥和地与天地人沟通在一起。

  这里面无杀气的,若有的话,便是你内心不柔不和了,对方有杀气,可是慢慢的,他的杀气也无了,大家都无了,这才是推手要旨之所在啊。

  脚落在地面上,要象亲吻婴儿的小脸蛋那样,就对了。

  ——你亲吻过婴儿的脸蛋没有?

  ——谁亲吻过婴儿的脸蛋?

  ——谁亲吻过婴儿的小脸蛋儿谁就能理解我的体会了。

  大师们是谈不出这个体会的。因为大师们有亲吻婴儿脸蛋的工夫早去故做威武无敌状去了!

图片

  脚下

  脚下是门。是生死路口。是一关。能不能步入太极之门。脚下这关必须过。

  也许过了脚下,将来还有脚下一关。

  劲源,早期是说这个的,后来,就不说了。

  凡此皆是意,在身上找来找去,不是究竟。

  身子要空掉的,真空掉了,就不说劲源了。

图片

  你用手提着一根弹簧试试劲,从弹簧中间看,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踩的原因,还是腰没有松开啊,腰松开了,就像提着一根弹簧,弹簧中空,上下气就分开了,有上的,有下的了,而踩便是没有分开。从意上说,意不灵,执了,阴阳不分,便空不了了。

  腰不松开,腰脊这颗“珠子”便灵动不了,这儿灵动不了,身法也就难空。当然,会走意,乃至无意了,形而下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像解放军那样站好,笔直的,脚膝并拢不动,两手捂住腰部,前后动动命门,看看灵动不,如果发僵,便是没有松开。

  行四象返两仪,两仪合太极之功。此乃采铁功夫耳。

  脚下不能踩劲,当如履薄冰。

  别把意执着在身上。

  脚,有的话,也只是一个点,两个点的问题。

  其实,抱虎归山,指的是一种气势,一种威而不烈,刚柔并济的浩瀚气势,有了这个意思,做这个势子时,人在天地间,便豪放浩大了。当然,从技术层面上讲,神意气也是出进回旋的。

  太极拳每个势子就是一个功法,抱虎归山这个势子,依照形意之虎形练,也能练出威势的,威只是初步水平,化刚为柔,柔极而刚,刚而复柔,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直到非虎非他,混沌一片,才算小成。

图片

  一套拳中的每一个拳势都是一种功法,行拳者皆可选其一二行之。

  一些拳势行起来格外舒适,气韵生动的,这样的拳势最是适合你。

  行拳之前走一走,遛遛弯,松散一下筋骨,一身舒适了,才行拳;也就是说,行拳之前须散步,浑身轻松了,心意放大了,再行拳。

图片

太极拳杂谈

  太极拳如同放大镜,自身有什么问题会非常的、明显地表现出来。

  “王侯以静天下自正”

  多体会拳中的“中正”。

  吴式太极拳说,行拳实际上便是“意识体操”。

  东方式的修炼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制心,观心,不观而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其实,神意气,文字里面就有的,看文字就知道拳功大致练到什么地步了,有的人练出来了阴阳怪气,有的人练出来了含沙射影,有的人练出来了阴谋诡计,有的人练出来了钢钉长矛,有的人练出来了大板砖,有的人练出来了绣花针,我是一片云,什么都没有。

  太极性命双修,拳道一脉。真正的拳家,他的人,他的生活,他的谈吐,他的文字,他的一切就都是拳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的太极拳的心性修为,他的拳风韵致,他的拳品种种。

  老师不是找的,随时,随遇,随缘,随喜四部曲。没有这八字,唱不成调啊。

  守丹田时,似守非守,朦朦笼笼,恍恍惚惚。当然不守丹田也可以,用一良性的意念去代替即可,以一念代万念。

图片

  记得李真阳先生在武当课教时,曾谈到宗风太极拳之修为:三丰祖师翻少林而创武当,把少林的刚猛化为柔和,把惊险化为平缓,形成了武当宗风太极拳的风格,形似唯唯诺诺,行拳时如履薄冰。故要存柔和之心,当练至威猛生之,但要收藏入内,身心只有一团柔和的元气,正如先贤云“常教身心养太和”,有利于养心养性。传统之宗风武学有律;如交锋时,一旦露出威猛之象,即使战成平手,也算输。故武林中的内家高手功夫越深,越觉得平庸,故武当前贤关亨九先生曾笑问,你们看我象不象病夫?(关老走路,左手背着,弯腰,低头)。笑笑又说:“我一只右手在前已足以应付七星,左手功夫不纯,一出手就要命了。”当时不甚了解,后来有了点体会才知道功夫越高,为人越谦恭,正如只有成熟的高粱穗才会始终低垂着头呀。

  鹰立如睡,虎行如病。极高明而道中庸!也许拳亦如是吧。

  南方吴氏和北方吴氏,基本的思想,理念,劲路,没有区别。但是从练法上有些不同,比如北方的吴氏动作较大,南方的动作较小,还有些线路也有些差异。

  上海吴式太极拳同济辅导站看,教练是沈老师,钱超群前辈的弟子,得到过马岳良师爷的指点,保持着吴式太极拳的一贯教学风格,教拳一板一眼,一丝不苟,老师随和谦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儒家温良恭俭让的道统。沈老师功力深厚(这里当然指的是根同辈人相比较)手法细腻.。

图片

  常听人说,打拳神宜内敛,错误的理解它:感觉那拳越打越小,越打越缩在自己身上,越打越没出息。就感觉不到周围的草木风轻日月云动,没有溶进天地之间的感觉,拳要能和天地对话,和微风同止同息,和身边的大树同根同生。和天边的云朵同卷同舒,一次推手,我偶然试着不拘己身,用意将身前身后几十米的空间尽数吸起,合在对方身后,即出,对方后退一步说,呵呵,劲大。我不会推手,我没什么内劲。

  “行拳时,须将身心放大开来,与日月星辰同在,与浩瀚宇宙同光。”

  一呼一吸不得分毫有余,不得分毫不足,不得连呼,不得连吸,不得一呼无吸,不得一吸无呼。此盈虚之自然也。

  心是关键。心平了气才能和。气和了拳架才能舒缓。舒缓了内气才得以颐养。

  气盛便不见涵养,浩然之气,虽充塞天地间,其实本体闲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图片

  单推手时,在随处“中定”的情形下,掌、肘、肩始终都不要保持“内合外撑”之势。手指清虚,肩肘沉!手臂的起伏,不能牵引肩膀令其架立起来,肩膀无须时时向下灌住劲!手臂近身时,手臂与胸保持的距离,功夫弱者以一拳之隔为佳;功夫高者可贴身而行,以胸含腰旋引化对方气劲。倘若对方贪功,一味冒进,我则顺势两手引动彼方气劲;渐引渐长,牵动其重心,以破其“中定”之势也。此时己顺彼背,我倘若一手采拿,另手肘尖虚虚领劲撑住,彼会自动靠击到吾肘尖上也。易犯的毛病:将彼方气劲引入己方内圈时,只管引进却不能“落空”对方的劲力,让彼方气劲有机可乘,趁机打击吾方“中心线”是也。原因分析:腰胯松沉搁到位,故而难以继续走化,或腰裆走化不顺遂之所致。腰胯假若不能真松灵起来,左右腰肾处双重之病难以避免;左右腰肾处假若双重了,则一身皆双重也,此点不可不察也。

  己方气劲为彼方引入其圈时,我方气劲受彼方引化,我若留意命门后撑领劲、以及肘的松沉合膝。也就是说,己方仍持整劲不失,就易为人所乘而发出圈外失却了整个形体。假若出圈的话,己方倘能及时合住劲,乘机施放肩(胸)靠、肘打之劲势,就地一滚,亦可用来救急也。肘在缠丝时,须有意无意“向自家行”,“曲池窍”似有意似无意地,寻找对侧“阳陵泉窍”(“肩井窍”找对侧“环跳窍”,“劳宫窍”找对侧“涌泉窍”)。胯松裆圆,腰走圈。命门领劲,是在腰胯松沉的情形下实现的,不能强行扭腰动胯以回避。

  太极拳,乃入道之基。都是一个内明的过程。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就是道。这个道不是道家专有的,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各家的出现,实际上是他们外用的不同罢了。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度世。就是拿着这个根,你去干什么用?

  儒家也有他的内明心法,大家看看大学就可以知道,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修身以前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排斥道,也不要害怕道。而是要去得到道。得道之后,你想怎么用,那是你的事情。去修仙也好,去济世也好,去度人也好,都可以。

图片

  但是可惜的是,儒家的正统心法,自程朱起就已经失传了。所以,后世儒者的形象就成了手无付鸡之力了。而这些东西在道家佛家却保存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所以,我觉得要真正的发扬太极拳,非得把他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也就是让他成为入道的手段。

  阴阳合时,只管合,合极则离,离时只管离,离极则合,不极则不离不合,极则必离必合。

  “胸闷腹胀”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开始甚至很长时间内出现,也可能反复出现的现象。简单地回答是正常和不正常,我个人觉得是不恰当的。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对于“气沉丹田”的理解把握和具体方法上。如果老师是在故意“矫枉过正”,则修炼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是胸闷的,因为气还没有引下去。这个“胸闷”就是比较合理的过程,可以坚持下去。如果反复出现,则是功法和架子有偏差,需要调节。腹胀是很多把转丹田理解成转小腹,还有很多强调裆走下弧走的过度造成的,尤其是运气逆腹式呼吸的。并不是上述要求不对,而是主动追求过度。就用《太极大道歌》中的一句话“春风润物,莫要强趋,日积月累,动则如如。”来指导最好。当然,还有架子从把自己打背了开始的,也是有腹胀的。

  胸闷腹胀——憋的。

  不能提着气练,不能端着肩膀,不能拿呼吸配动作。

  太极拳入门之前,需要法门。入门后,太极大道歌足矣。

  上下四旁,配合“中”,就是指“攒簇五行”的“运转”。

图片

太极拳虚灵法门

  太极拳之研究,舍扣珠球无以言技术。盖形而上之为道,形而下之为技。故入道非着手乎技不可。其法曰:扣珠太冲而成球,可旋以开合。顿空而有相,在动静之机处也,谓之虚。相者观也,不观不可以成其相。去其观,灭其相,则谓之太虚。太虚者,了无一物也,去其观也,灭其相也,得其真也,可入道也。相之运转,或有法曰:在前也如雀舞,在后也如龟行,在左也如龙盘,在右也如虎距。相中有定也,定中有空也,空中有光也,光中有灵也。攒簇五行也。

  有意无意皆非是,当在其间求消息。

  有无相变空连环,环中便是此真意。

  三和九都是阳数,三九二十七,七二之差为五,乃中也,之和为九,乃纯阳也。

  行拳如同戏水,欢喜着练,悠闲着练,懒洋洋地练,舒舒服服地练。

  除此之外,生活中,要心境平和一点,生气的时候不要练拳,心情不好了,先散步,心情舒畅了再练,练拳也可以说不叫练拳,就像散步,就像散心,就像玩儿。

  总之,世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刻意,练拳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天地看的,人在天地自然中放松身心才是。

  还有,得有老师指点才好,身边如有同修亦好,一个人修的话,容易走弯路的。

图片

太极拳内劲次第论

  根劲者,松沉劲也;整劲者,根劲以一贯之为整体也;灵劲者,整劲之运动也,以根劲为基,继而习整劲,进而达虚灵之变,为循序渐进之法,故名道次第也。然道着,一以贯之。故此次第,非次第而名次第也。

  一论根劲:

  拳手于根劲,入手之初, 大多以意往足下沉为法也。其为入手之法,亦有益于学子,但非究竟之理也。身证根劲者,须知,此劲实为拳手周身骨节拉开,周身气脉调柔为基础,而加以中正之身法运动而成。故拳手应于大架子上下功夫,并以严格之身法求证于中正之理也。以此用功日久,根劲当有成也。此处对中正之法,如何强调,皆不为过。一失中正,架子拉开,周身散漫不成其势,慎之。中正之法一明,大架子则为端庄舒展之势;身法开合有度,而成长袖善舞之美也。

  再论整劲:

  根劲之贯穿也,其要在三节到位也。三节到位,整劲有成。

  进而论虚灵之劲:运动中,整劲无所不在也。浑函虚灵之意无所不在也。

  根劲、整劲、虚灵之劲者,论之似为抽象,然推手之间,接手即知:证整劲者接证根劲者之劲,能知其或丢或顶,盖前者能彻知后者根劲未能贯故。

  证灵劲者接证根劲者之劲,能意在人先,能取先机,故有如水顺势而入之得。盖前者彻知前者仅能在特定之时与位置能形成整劲,不能于运动之际,深证一动无不动,劲断而意连之境;故后者推手,虽能卓然自立,守则有余,攻则不足,不能深思太极舍己从人之意。证虚灵之劲者,身体力行而进乎道:以无胜而胜天下,以无争而天下从之,以无为而无不为,故太极内劲, 君子之基, 圣人之道也。

  吴氏拳讲究展指吐掌,但是吐字只是一瞬间的事。

  修占先生父亲修丕勋先生与吾师伯父郑和春先师当时均拜在王茂斋先师门下为徒。

  桩功,要求三收:收颚、收腹、收臀。胯尽量往下落,挺掌坐腕。

图片

 太极中级阶段意念:

  练松一段时间,身体已松开,松柔,松活。呼吸达到拳势呼吸,已有内气的感觉,这时意念在松中求静,松是内视己身,静是内外观想,以一念代万念,可以意念一太极图,你在图里描太极,体会阴阳虚实的变化转换,刚柔,开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变阳,阳极转阴,宇宙一太极,人体亦一太极。也可根据动作的阴阳意念,一放放之到天边,到无极,一收收至体内细胞,致微无穷。开则人于天地大,合则人与天地小。这时静到你对周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大我,只有太极,只有天地。

  太极盘拳的高级阶段的意念是:……

  太极盘拳的松静空三阶段,并非人为划分,亦非刻意追求,那是盘拳自然的进阶,拳友应勤而行之,顺其自然,终能达到武道不二,禅拳归一的境界。

  一直以来我在实践这一方法,盘架意念“松静空”,大多在松和静中游荡。松静到极处,会有闭息的现象。我以为到了空的境界,体会空的意念,但不好把握。闭息时有是无,它好象是极幽深处什么东东,有时出来让你得意一下,但你一懈意,它又缩回去。有时几天不现,甚至一个月。我被他作弄变的老实了,我现在不管那么多,只管松,松,还是松。松到家,真气自然而生,身边自然有一浑圆气场,呼吸自然细长,柔和,“忘息”而时有时无的“闭息”,而“止息”:“似有者尚有,似无者未真无”。待到至意无意,息无息,无意而无息,无息而无意,无意而无念。无相,无念,无住,空也。

图片

  松---大我

  静---超我

  空---无我

  松---大松大柔

  静---至静至虚

  空---极空极灵

  发劲(力)不太好描述,可描述为“弹抖”,动作的速度很快,与其他招式明显不同。

  我练拳没有一处弹抖。发劲也是由心意而发的,不要抖。

  凌空劲我听过,只要你有打对方的意思,对方一空,自己就像掉到坑里一样。当时却并未接手,但是太极拳,是不讲打人的。因为那会伤身的,我也试过凌空劲,打完之后很不舒服。其实是自己相去接别人进入之势,在未接触时就和上了,中途再给断掉,对方就会有落空之感,而后跳。其实,违反了太极拳的本来,是一雕虫小技罢了。

  我的拳和我的文字是一致的,舒服而不做作,嬉戏而不卖力气,韵律天然而不故作高深,朴实自然并不吸人眼球,心里欢喜看一切欢喜的。

  关于松腰,要顺其自然但尽可能地减小那S弯曲,这样气就顺了。

图片

水调歌头

野径垂杨柳,提剑踏清风。

荷塘飞燕,轻舞带雨老芙蓉。

坐看远山云涌,不怕行人笑我,

跃起捕青虫。

八卦九宫步,戏蝶悟迷踪。

卧牛地,少人迹,意如龙。

神催剑气,剑气漫漫落花红。

再饮再歌再笑,再唤风流剑客,

试与论英雄。

日落咏明月,还剩酒一盅。

  功夫是平常人练出来的,练出来后仍然存在于平常的生活中。

  祝大彤先生在一本书中说对了一句话,我是很欣赏的。他说:太极拳就是流动的诗。是的,太极拳是完整一气的,诗也要完整一气。

  太极拳,是虚与太虚,方是我辈努力的正途。凡言劲者皆落如下流。我试过太虚之时,真是丝毫力气加不上去。便是心意一有侵害对方的意思,自己就飘了起来。对方如一影子,加以急力则自己大脑一片空白,身以跳出老远,而手中却好象什么也没有碰到。比之,以所谓整力打人,如球碰壁的,不知要高多少了。

  身以言道,如何言之?就是从有法到无法。有相到无相。

图片

  拳就是人生,人生神秘,拳就神秘,人生恍惚,拳就恍惚,人生怪里怪气,拳就怪里怪气,拳只是现实人生的缩影罢了。呜呼,拳是镜子,可以烛照人心啊。

  那我就讲讲意气,其实还是得从技击角度讲。吴式单鞭为什么要求臂要直,就是为了要把劲放出去。臂曲的话气劲不通透,会分散在自己的胳膊上,囊软无气,如何能把劲意放长放远?不把意劲放长放远,如何能轻轻一抬手就把敌人击出?

  其实劲是指暗劲而非明劲;还可以说,劲就是气,气也就是劲。气劲是通的。

  顺便提示一下,吴家大公子公仪先生的单鞭就是萎缩着的。其功夫如何可想而知。后来发生的香港一斗,反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我作为晚辈也是后学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我就是希望大家练太极拳首先要重视“明理”。不明理或者自以为是的话即便是亲传也是没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不是空说的,人该以心为师,以天地自然为师,除此之外,不要膜拜任何人,哪怕他是神,是仙,是佛,是鬼,是魔,是霸,恭敬心是需要的,可恭敬心是建立在平等心之上的平等的尊重,而非屈膝膜拜的。

  古以来就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之说。儒家讲每日三省吾身,佛家言内观其心,明心见性,道家云守身如玉。武林宗风有修真者应净其身心诸念为律。可知古之先贤大德对心性之重视。古人又云:物以类聚,人有群分,华夏愚智,各有高低。愚者困在物欲、情感和小术之中,而智者注重内涵和心性之修为,自我的完善,能使人身心逐渐净化,臻至灵真完美的智慧,使人焕发出空慧聪灵的气质。古人云;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惟有心如日月者,才有:“福慧双修终需得,身名俱泰要留余”之愿力,是故,心存贪,歪,邪之念者,不论做人,功夫和修道学佛,定无所得,也会遭世人之鄙。而大德先贤传功夫定慎之又慎,古自古以来的真师相传者,少之有少。真师初传,以武教之,以求磨练身心,验其心性,叹吾等愚钝,初学得功夫一二,便沾沾自喜,便觉超人有长,沉迷于武技之小述中,心中充满斗气,殊不知离大道渐远矣,是故真师长叹,便不在以真法传之,是故不是大道遥不可得,是人心自我障道矣,呜呼!望吾辈习武修真之人,谨之慎之,引以为戒,并愿天下习武修真之人共勉,习得真功求得大道!!!

图片

  茂斋老架也是108式,其中双风灌耳、扑面掌和弯弓射虎是发声发力的,单鞭是直臂送劲的。劲要送到两手掌指,左沉右领,用意是相反的。臂不直以及手不过肩不突掌不领腕等都是错误的。我们的单鞭桩两臂伸直外抻,收腭、收腹、收臀,双膝弯曲。我师父说这叫“五马分尸”,我说的是单鞭定式。

  太极大道歌是个好东西。

  这歌诀的前面,到“周天旋转,日月流光”是说颠倒阴阳。到“落落光华”是说混合阴阳,就是抱元守一的一了。到“发出三九”是说出相的过程,此时已经到达至中至正的境界了。此发是发生,而不是发劲的发。到“人已飞扬。”是说太虚的境界,不是把人打飞,而是自己飘飘如飞也。就是老子说的“至虚极”。

  以上都是内功,此时方可行拳,乃虚与太虚之间又成一太极也。“来回有神”,是用神来箍住相,意马心猿都要用神栓住,神乃绳也!后面是说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了,是用法,说也无意。

  非文言不足于言切身之体验。所言非妄语也。另根劲、整劲、虚灵变化;实为吾师真实之教授。

  太极以根劲为基,非以整劲为基,有别于形意也。故盘大架子为入门之要。身法中正为入门之法。实入者,周身气脉必能调柔,此松柔之本质也。盘大架子,周身骨节拉开,调以中正。故不专求沉而劲自沉。

图片

太极拳打手用法

  练习拳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也。此卷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体无本,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以练体言,是知己功夫。以两人打手言,是知人功夫。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圆滑无碍,神气混融为一体。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总以棚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棚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用骨骼开和合,依然是需要不顶不丢啊尺寸和分毫应该掌握好的。

  搭手,听动静,为机要,当然对啦,但是,这个听动静,用什么部位听?有的人用手听,有的人用骨骼听,有的人用身体听,有的人用意念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用骨骼开合时候,也是需要不顶不丢的

图片

太极拳的奥秘——莫为

  高高山顶看,深深海底行。

  功夫要在根劲、整劲上下,除了根劲、整劲的基础练习外,还有个养精神,养神气的意思。懂劲要在虚灵上领悟。

  沾粘连随,敷盖对吞,无形无相,这太极拳中所有的内容讲的都是一个“相互包容”。

  呼入涌泉,吸置百汇。

  太极拳说的呼吸,不是指口鼻呼吸,一呼一吸,说的是一开一合,天地人身,无非一开一合也。真呼吸,浑身毛孔,都在呼吸,浑身细胞都在呼吸,天地人身都在呼吸,总之,不要拘泥在两个鼻孔上。

  人之所以为人,心也,性也,意由心发,性因心而立,只能悟,不能解,一解即错。明白心,见着性,人就开悟智慧了。至于拳功,本着清静,无为,不争,欢欢喜喜的练,舒舒服服的练,已是得着拳功真意了。

  若想分神,可以分神在天地四海之间,这样分神,就不会拘泥在一己得失之上了。还有,在动中修,虽然慢点,可切合生活实际,成效更稳定。练功要生活化,要在生活中体悟拳功妙趣,不要做拳功呆子。

  自然呼吸就是了,不要去想什么穴位。当然要想入静,先得沉降。我自己的体会是,总得先将肺中的气徐徐呼出,细、长、匀、和缓、无声、略微闭息,然后才缓缓吸气渐渐进入状态。不要用胸呼吸,要用腹。吸气时不要上冲膻中。

图片

  说要想四两拨千斤,先要有千斤力。说的是顶天立地的千斤气势,不是指千斤力。

  气势大,对方是猫,你就是虎。

  气势,不好说,往那儿一站,巍巍泰山,还没动手,你就怯了。反之,气势不出,不能并天地而生,唯唯诺诺的,先自气馁,动手做甚。小平先生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你即便不知他的身份,有时候,也会觉得遇上这等人物大气不敢出,就像拿破仑一类的人物,即便不拥有重兵,他那个气势,你不修是得不着的。所以,气势玄而妙之也。当然,到了再高的层次,气势也不必说了。只是筋骨肌肉,舞舞扎扎,外加两鼻孔哼哧哼哧,不是太极拳啊。

  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气势。发人并在发,而在发之前的拿,被高手拿起自己已如临深渊,毛骨悚然即时对方不发你,自己也已站立不稳,何用四两。

  讲意在人先、讲虚灵,讲气势,有个要点,便是舍自从人,对放要应你。

图片

  你问,气由百会到涌泉,怎么走的?

  对于行拳来说,你只是注意一点就行了,中间下,四周升,反之,四周下,中间升,始终是阴阳的关系,有下的就有上的,有上的就有下的。

  医家讲的经络,在行拳时,一般不依照那个来,意不在经络,经络有没有?有,只是,行拳时,浑身空空荡荡的,人好像在呼啦圈里面,呼啦圈里面是空的,气在其中或是升腾,或是下降,呼啦圈外面,气息一样或是升腾,或是下降,与圈里面正好相反。

  呼啦圈的说法,当然是打比方,练的过程可以有这样的意,圈的意有了,圈里,也就是人身,就容易空下来了。

  圈有肩圈,腰圈,胯圈,圈里面,气息下降,圈外面气息必是上升,若是圈里面气息上升,圈外面必是气息下降,二者像是连通器,气息的升腾与下降,是浑然在一起的。

  气息像是喷泉,外面下降,从中间喷涌而出,中间下降,从外面喷发出去,这两股力量,始终鼓荡不息。

  当然,三道气圈,是假借的意,实际上,圈就是气,处处皆气,也就处处皆圈了,正因为这样,也就无所谓圈了,说圈只是方便法,练到一切如意了,也就不无所谓圈不圈了。

  前面我说的是行拳,你问的是打坐,其实,打坐和行拳,道理还是一个的。打坐时,从百会到涌泉,气息往来,沿着中脉上下走,中脉未通的话,按照大小周天,奇经八脉走,只是,打坐时,其实,不必理会气息往来,在意,意不着色身,若有若无,默默含光,唯在玄关一窍,以虚引实,阴阳变化自然中,即是。

图片

  不要想百汇和涌泉的具体位置,只是模模糊糊有一个意识就好。

  只注意虚实转化就可以了,不要想“气”的具体经过。

  但是要清楚三件事:

  1、自然呼吸的一呼,气朝下走直落脚底;

  2、自然呼吸的一吸,气由脚底向上到达百汇;

  3、正确理解“气沉丹田”的真实涵义:气不是要下聚丹田,而是气要向下经过丹田,当然这是自然呼气时完成的,不需要人为想象。

  以上正如老拳论所说:气以直养而无害。

  有朋友谈到太极拳没有几个人练对的,可以说很有道理,大家都只能逐渐趋向自己潜力能达到的状态。不对是绝对的,对是相对的。因此,我觉得不要过分强调自己当下是否对不对,无论对和不对都是固执地偏执了一端。太关心自己,就难免主观介入自己过多,恰恰封杀了天然自然的回归。此外,踏踏实实活在当下,修炼在当下,多修多得。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很多所谓的对与错,都是阶段和体会互相没有匹配的误解,是功夫与道理的误解。

图片

推手中的开合

  推手搭手时候,即用捧劲和对手沾和粘,然后,自己利用骨骼开和合,去控制对方的重心,在沾粘连随和不顶不丢的前提下,自己的开,建立在对手的合上面,自己的开到位,正好是对手的合不到位。这样的话,自己可以处在顺势,对手则永远在背势。

  搭手以听动静为机要,因对方的动而动。

  如果用骨骼来开合那就要硬顶了,有道是刺皮不刺骨。

  在太极拳行动走架时,要从大虚大实开始,经过多阳少阴或多阴少阳,逐渐往虚实结合、阴阳相济过渡,为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太极打手中,则必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通过调节虚实,运化刚柔,在实践中逐步达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图片

  呼吸在太极拳术中,一向受到很大的重视。但呼吸必须与动作紧密结合,在意念中达到“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的要求。这样,浮沉也是上述阴阳、虚实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将人体想象成为一个气球,表里内外浑然一体,在意识的统率下,呼吸鼓荡,动作开合,虚实变换,自然贯串。

  太极大师杨禹廷一语道破技击本质: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发放人难。一个人将一个身高体重差不多的人发放出去,是件极难的事情。如今健在的太极拳家王培生老师说:拿得起才能放得下。意思是只有能将一百多斤的人轻松拿起来,才能发放出去。这种拿人的拳法,不是一般功夫所为也。

  二人较技,通俗理解,是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固、阴阳平衡不被对方破坏,而去破坏对方的平衡,引进对方使其落空,迫使他失去自身重心而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