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方剂学除了要掌握方剂的基本知识

 龍隱毉I易I譚 2022-09-24 发布于云南

对中医生来说,面对患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诊断。中医的诊断,又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内容。一般情况下,中医辨病过程较为简单。我们打开一本中医内科学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泻、头痛等等。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各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同样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者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疗效。

中医书籍中所载的方剂很多,粗略统计在明代以前就达6万多首,加之后来创新的还有很多。现在的方剂教科书多按照治法、功效分类各取一些代表方剂进行阐述,只选方400首左右,有的已经很少用或完全不用了,而临床各科还有很多方剂没有选入。因此,初学者可请临床中医师指点取舍。

学习方剂学除了要掌握方剂的基本知识,还要熟记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书中未载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前人之方是其治疗经验的总结,有的经历两千余年仍在使用,所以需要花功夫背诵。

四、中医诊断类

是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方法,先看些浅显易懂的通俗中医读本,如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笔花医镜”等入门书,然后再逆流而上读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读扁鹊的“难经”,最后读“黄帝内经”。

二是一开始就进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接着在涉猎各代名著。一般自学者均不是青年学生,而是社会学者,都是对中医有了兴趣才想学点中医,以上两种方法都不甚高明。

笔者认为学中医不论是青年、中年人都应该从“中草药”开始,如果能有人带您到山上去采集几味中药,回来后用几个小方给人家试着治好某一种病后,学中医的兴趣就自然增强。

不要先去看“本草纲目”,为什么初学者学习中药不能看“本草纲目”,答曰: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本草纲目”只是一本临床工具书,载药1892种,广而繁,80%的中草药中医临床并不应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中,只用了76种中药,一般临床中医使用中草药也不会超过500味,而多数临床中医常用中药也就200-300种,您学“本草纲目”1892种有点漫无边际,只是看热闹,“本草纲目”是一本好书,但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学习。

历代中医成才者大都是学习“神农本草经”,明、清以后多是先学“药性赋”和“备草备要”,因为这些本草著作很接近临床应用,而“本草纲目”只是当中药字典用。

本类阐述的是从整体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推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是临床各科不可忽略的基本课程。

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不可偏废。在望诊中舌诊尤为重要,有“证不辨凭诸脉,脉不辨凭诸舌”之说,说明凭舌诊可在疑似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切诊以切脉让人感到玄而复杂难学,以前一些中医往往以此来炫耀技能,三指一触便滔滔不绝地讲出患者的症状。其实这并非全凭脉诊所获,而是因为有患者或家属的主诉在前,加上诊脉的同时默默施行望、闻,参合而得。古代的脉诊专著因限于历史条件或为音韵之需,多有夸大其作用或失之武断之说。我们不可单一迷信脉诊而废其他,必须四诊合参。

其实切脉并不难,书中27(一作28)种脉象可先从便于掌握的入手,如以脉位深浅而分的沉、浮脉,以脉息快慢而分的数、迟脉,以脉搏力度强弱而分的实、虚脉,以指下振幅盈亏而分的洪、微脉,以脉管搏动超过或不及寸、关、尺三部而定的长、短脉,以脉波流畅与否而分的滑、涩脉,以脉搏节律改变而分的促、结、代脉等,其他脉象经反复实践后,久之便也得心应手了。

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这样的思路,与西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医所谓的补气、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不过,中医的各种治疗思路,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那这些所谓的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用的工具,莫过于医案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