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分享】脉诊重要,怎么诊?

 guo1820 2017-04-16


国医大师朱良春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了诊脉的要点。


他说:“临床医生首要的是能辨证、识病,而诊脉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情的性质和正气抗击病邪的趋势,以便于明确诊断,立法用药。特别是在病情复杂,病势险重,或者主诉和症状不相符合时,脉诊可以辨别症象真伪,预示疾病之吉凶,有利于对疾病的观察和早为防治。”

 

脉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掌握呢?朱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下列几方面值得重视。


1
认真体察

脉之可以用言语和笔录的,都是一些迹象,至于脉之“神韵精髓”,须通过长期体察,才能逐步领会掌握,应于指下,了然于心。《内经》早就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喻嘉言说得更为明确:“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庶乎得心应手,通乎神明”,就能逐步掌握其真谛。要举、按、寻细察,寸、关、尺对比,左有互劫,自可得其要领。


2

阴阳归类

脉之种类繁多,有的则似是而异,如何辨别呢?《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可见“脉合阴阳”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和方法。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二十七脉排列之次序,就是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确定的。浮、沉、迟、数是纲领,与八纲正相对应。表、热、实为阳证,里、虚、寒为阴证,如此八纲辨证中脉诊的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李氏具体指出,脉证可分为阳脉、阴脉、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四类。


阳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

阴脉: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

阳中之阴:滑、芤、弦。

阴中之阳:牢。

 

这种分法,既符合《内经》的本意,又可在临证时执简驭繁。这是李氏对《内经》、《难经》及仲景脉学分类的发展与升华,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

脏腑分部

寸、关、尺分候脏腑,是根据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排比的,如下图所示。



朱老几十年来的实践体会,脉诊确是信而有证、履试不爽的。


4

诊脉方式

朱老认为,诊脉时最好要用双手同时切脉,便于对比体会;诊脉时一定要坐正平位,以利血流畅通。三指按脉(总按法)可得到一个总的概念,然后再以食、中、无名指分别切脉(单按法),以比较脉气之强弱盛衰,获悉何脏、何腑病变。宋代精于脉学的刘立三,每以中指点取三部,有“刘三点”之雅号。但朱老体会,食指敏感度似较中指为强。还须注意脉位异常之反关、斜飞之脉。


5

胃、神、根

“胃”指脉的胃气,就是缓和有生气之脉,久病、重病见之,是为吉兆,多可转危为安。“神”是指下按之有力,又不散乱,亦是佳象。如按之散乱或若有若无,或轻按有,而重按则无者,或沉细之中似有依稀之状者,皆是无神之脉,预后不佳。“根”多以尺部为根,或以重取应指为根;如重按即无,或尺部难以触及者为无根,预后不良。


朱老认为,诊脉确实可以揭示线索,洞悉病机,为立法用药提供依据,是应该深入体会,认真掌握的诊法之一,但其他诊法也不能忽视。《内经》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李时珍也不赞成单纯凭诊脉以断病,而是主张四诊合参,脉症并重的。他说:“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这是客观全面的。作为临床中医工作者,为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我们精研望、闻、问诊法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脉诊,这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不可掉以轻心的大事。最近一二十年来,有关学者为了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标准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制了许多脉象仪,对脉搏参数的生理学和诊断学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取得一定的成果。希望多学科的协作攻关,进一步深化下去,争取早日出成果,为中医诊断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朱良春。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