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远自迩: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学员心得选

 Kath2633 2022-09-24 发布于北京

今年7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宗教考古研究所、云冈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二期)——石窟寺田野考古与报告编写”在云冈石窟开班,计划于9月25日结业。至今培训接近尾声,学员多有感触,我们再次发布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以反映研修班的学习情况。今天,向大家分享来自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春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出真知——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专题研修班有感》,和来自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檀志慧的《春华秋实——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心得》,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他们在云冈学习的点滴。

理论与实践结合出真知——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专题研修班有感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春秀

图片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云冈的日子总是短暂而充实,回首这一月有余的培训,从怯懦、稚嫩到从容、熟稔,这一切都离不开为此付出的老师、助教,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的时间已经过半,回首这段学习生活更像是一段认知不断更新的旅程。对于石窟保护工作的基础认识和工作流程不断地清晰,加上与来自不同工作单位、有着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们的交流,也产生了更多对于现有工作的思考与拓展。

2022年7月26日,我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到了云中古城——大同,来到了“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的云冈石窟。初见云冈,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全方面地观看这些洞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

2022年7月27日至8月6日,我们开始了此次培训的第一阶段课程,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是石窟寺考古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云冈研究院张焯书记为我们介绍了作为东方佛教第一圣地的云冈石窟历史及其艺术;杭侃院长以小见大,从一张素描讲起,为我们详尽的讲解了石窟寺造像的题材、类型和样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彭明浩老师以其博士论文作为底本,从建筑的角度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石窟寺窟面和窟前遗迹,如何调查与记录石窟寺洞窟窟型与龛像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利群老师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0-2025)》,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石窟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迹在阐释历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崇峰老师引经据典,系统梳理了中国石窟寺的发展脉络及各种类型和特征;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志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考古中的最新应用成果。这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令人意犹未尽。全面的知识让我们对于佛教美术、石窟寺考古、佛教史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图片

之后,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始逐渐进入了实践的部分,我们开始实地走进洞窟,开始更加细致的观察,绘制石窟的外立面、平面、窟顶和相关的文字记录。铅笔削了无数遍,橡皮磨了一层又一层,从最初在脚手架上颤颤巍巍的爬上爬下到最后轻车驾熟般的如履平地,洞窟的外立面图、平面图、内壁展开图、窟顶图在我们的笔下呈现。大到整个崖面的洞窟分布、窟龛之间的关系,小到每一条裂缝、每一处衣褶的表现,都需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和辨别。作为从未做过石窟寺相关工作的新人,我们在绘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譬如如何在有限的画纸上表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将龛窟之间的各种关系表现在图纸上?佛衣上的翻领如何表现?反观自己的绘图,最大的问题就是比例没有掌握好,导致很多信息无法传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杭侃院长、彭明浩老师亲自在洞窟为我们一一解答,拿起铅笔、尺子和线坠,借助一盏灯光,教我们一笔笔勾勒,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图片

2022年8月16日至8月26日,我们的培训已经进行到第三个阶段——数字化实训。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由云冈研究院数字化团队授课,内容包括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手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控制网与全站仪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数字考古绘图等,不可谓不丰富。以往的数字化工作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且难懂的,但是这些内容在各位授课老师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好理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老师虽然都很年轻,但是非常有耐心,他们一遍遍的讲解,一次次的陪我们在实验室完成作业,帮我们解决包括但不限于软件、设备、技术等问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意识到了: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但还是需要人来把握控制,而不能依赖和被其控制。

图片

我们从炎炎夏日而来,到如今已是初秋乍寒,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无数次进出洞窟,亲自感受云冈石窟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十多个日夜我们在图书馆绘图、阅读,汲取养分,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也将不负韶华,掌握更多知识。

春华秋实——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心得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檀志慧

图片

今年7月份,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冈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在培训期间我们了解了宿白、樊锦诗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筚路蓝缕、甘守清贫、不畏艰辛、执着坚韧,择一事、终一生,为我国的石窟寺考古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感慨于石窟寺是中华文明与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气质品格、精神气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作为一名在基层文博行业工作15年的“老人”、石窟寺和佛教考古方面的“新人”,此前从未接受过佛教、石窟寺知识的系统学习,很感谢老师能给我此次学习机会。不光是我,所有同学也都很珍惜,尽管大家都已踏入文博行业多年,可来到这里大家每天仍如饥似渴的上课、做笔记、读课外书、交流,仿佛又变回为那个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岁月。

图片

在这近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我感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云冈研究院在课程安排和老师的选择上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李崇峰《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张剑葳《中国建筑史》、李四龙《中国佛教》从宏观上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石窟寺、建筑、佛教的基础理论,并按地区、时代进行了详细论述;杨泓《漫谈北魏影塑艺术》、杭侃《石窟寺造像的题材、类型与样式》、何立群《石窟寺建筑遗址》、《中国佛教寺院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陈悦新《佛教造像研究》、彭明浩《石窟寺窟面与窟前遗迹的调查与记录》《石窟寺窟形与龛像关系》从具象的寺院、造像、影塑、佛衣等方面详细解读了相关理论知识;李志荣《石窟寺数字化实践观察保护、考古、展览中的数字化》《助力石窟寺研究视角下的石窟寺数字化应用》、李丽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尚美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数据处理》传授了石窟测绘、摄影、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技术与应用。这些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让我们初步掌握了佛教和石窟寺考古的基础知识。

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显得很短暂,转瞬即逝,但我在云冈的这段时间却有着不一样的体验,首先感受到佛教石窟寺考古方面大师级的教授、专家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为我们传授本是晦涩难懂的佛学知识,杭侃教授更是多次亲自下洞窟为我们现场指导如何观察、如何描述、如何绘图;王雁卿、刘建军老师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如何测绘;韩鹏老师在16窟内为我们生动的讲授了雕塑美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所精进,成为我们今后专业发展的智慧财富。

图片

图片

其次,云冈研究院教学团队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协调澡堂延长开放时间,晚间开放图书馆作为自习室,安排电瓶车接送进洞窟,天气转凉为同学增加被褥,协调参观悬空寺、应县木塔,每日三餐“四菜一汤”不重样,连做饭的阿姨都无比羡慕的说,“这是杭院长特别安排的,云冈的职工食堂都没有这么丰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云冈研究院的领导、老师还专门为我们组织了烧烤盛宴,大家在大快朵颐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在培训期间又恰逢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举家团圆的日子,大家都无法回家,为了排解忧愁,云冈研究院的老师们为我们送来了月饼、水果,还安排我们在食堂一起包饺子庆佳节;杭侃院长还专程在中秋节晚上慰问同学们,大家一起聊学习、谈理想、话家常……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离家的愁绪,过了一个别有意义的团圆夜。

图片

图片

此外,我还想说“缘分”,“一个源于佛教的词语,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我们30个学员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齐聚大同云冈,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这是何等的缘分,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与历史对视、与大家对话。在这里我们由初次相识,到彼此熟悉,度过了愉快的时光,不久我们就要分别,回想起在云冈的点点滴滴,这将会是我们一生美好的回忆。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活泼、可爱、团结、互助的兄弟姐妹,有困难大家一起上,有美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一起学习,一起逛景点,一起吃火锅,一起在四合院里侃大山……我们没有让一个人掉队,没有让一个人感到孤单,大家都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至于我们小组,更是和谐的一家人,每次分组汇报作业,都是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几位女同学也像男孩子一样爬架子、搬梯子,为了小组的荣誉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文字、摄影丨张春秀 檀志慧

审核丨沈睿文 张剑葳 彭明浩

排版丨黄韵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