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混淆人际关系和人脉关系,其实二者区别很大。人际关系有交互的特点,你认识一个人,愿意把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彼此成为朋友。人际关系的情感度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中你能获得愉悦,有轻松自在的感觉。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利益属性,即互相帮忙。  相比之下,人脉的特点更多的是“为我所用”,情感因素不大,与人脉关系交往的时候,因为有求于人,所以感觉不那么自在,要刻意放低姿态,收敛情绪,会感觉拘束。被求的人因为手里有资源,求他的人比较多,所以会刻意避开情感,不希望搞得很热络,以免拒绝时难为情。古代的君臣关系,主流是人脉属性。国君最希望的就是每一个大臣都单独跟自己联系,大臣之间不要有沟通,更不能让他们成为朋友,不仅不希望他们成为朋友,而且希望他们成为敌人,对着干,这样自己驾驭起来更得心应手,这叫御臣之术。 现代人脉关系也是一样的,我的客户是不会介绍给自己的同事的,那关乎我的利益,不仅不会主动介绍,而且会刻意制造“结构洞”,把我的客户跟同事隔开。我的客户之间最好也不要有关联,否则他们串通消息,结成联盟,一起来对付我,我的利益就受损了。《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讲得更深刻:“人脉关系网的构建者的心态是交易性的,他们在追求人际关系时只考虑其他人能为他们做什么。而人际关系的构建者会首先尝试帮助别人,他们不会有所保留。虽然他们心里清楚大部分好意都会得到回报,但是并不会精于算计。”人类有一些基本原理,被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表达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1993年9月4日,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全球伦理宣言》,从世界各种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也就是“把人当人”。联合国大厦有幅画,画里有各种肤色的人,底下有一句英语,翻译过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说,孔子凭这8个字就可以奠定世界级哲学家的地位。为什么?因为这8个字人人可为,立刻可为。它不是要求你“挟泰山以超北海”,而是克制自己不做一些事。你不想被人打,那就不要打人;你不想被骂,那就不要骂人;你不想遭受战争的苦难,那就不要发动战争。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还需要公安吗?还要法院吗?交易还需要签个合同吗?那真就天下大同了!这8个字可以浓缩为两个字:诚信。诚信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只要讲诚信,那么人际关系就不会差到哪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更是目的。通往诚信没有道路,诚信本身就是道路。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的本质是“稳定的预期”,简单的说就是“靠谱”。如果一个人不靠谱,你就不敢相信他。他拍胸脯说没问题,就真的没问题吗?假如你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他很热情,也乐于助人,但经常食言。有一天他信誓旦旦的说:“今天晚上到我家吃饭!”你去还是不去?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可见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底色,没有了诚信,其他的热情、助人等优良品质也就很难立得住。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怎样对待别人,背后的道理深刻而简单。第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第二,谁都不傻。你真心如何对我,不说我也是知道的,因为人类大脑有镜像神经元,我们的生理结构已经决定了这一点,有些人会演戏,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露出马脚,会被我们的大脑捕捉到。平常所说的道德品行等等,本质都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与人更好的相处。如果想制造原子弹,读儒家是没有用的;如果想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