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01篇:教研有感∣听冯善亮老师讲座有感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9-25 发布于广东

听冯善亮老师讲座有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今年4月份,我开启了一个“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项目,大致构建了阅读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并召集50多位语文教师参与,每个教师选一篇课文,按照理论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并用《阅读教学:有效与创新》的资料呈现最终的成果。9月17日,我邀请了广东省教研院冯善亮老师为项目组的老师开设了《培养独立的阅读者》的讲座,虽然中间因事听得较为断续,但晚上我又重新学习了讲座内容。我发现,冯老师的思考与研究可以为我正在进行的有效阅读教学的项目提供理论指导,这个讲座对我的触动也是很大的。

冯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者”,该题目来自课程标准。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提及:“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当然,课标里“独立”二字出现的次数较多,在“识字”“写字”“写作”等前面,都搭配了“独立”二字,这也说明,独立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培养的总目标。那么什么是“独立的阅读能力”呢?我的看法是:在阅读时不依赖于他人的解读,不依赖于过多的注解,用自己独立的认知获取独立的阅读结果。假如说,你在与别人沟通时,需要其他人来翻译讲解别人话中的含义,那你就叫不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你在阅读时,离开了注释和翻译就没办法阅读文章,那自然也不能叫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你在阅读时,对读出来的结果总是不自信,老是觉得自己的解读有问题,那也不能较多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方法和策略,学生最终能够不依赖教师而独立理解文本,这就叫获得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材上的“教读”和“自读”就含有这种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呢?课标已经给出了答案,即“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也就是说,“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含有因果逻辑的条件关系,即只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那么,独立的阅读能力最终的落脚点就是阅读方法的习得。冯老师提到,阅读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能阅读、会阅读、用阅读。“能阅读”就是具备基本的识文断字的能力,能够把握字词句篇的基本含义;“会阅读”自然就是形成系统的阅读方法,包括一般的阅读方法和具体文体的阅读方法。例如“从整体含义的角度推断某一字词的含义”,就是一种一般的阅读方法;“用阅读”其实就是“用阅读来学习”或“用阅读来获取知识”,阅读已经变成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方式,例如在跨学科学习中,阅读就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学习”。

由此可见,“会阅读”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之后获得的基础能力,当然也是重要的能力。明确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冯老师讲的这句话:“不把理解读懂课文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通过阅读课文掌握方法技能进而形成能力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冯老师以《老王》教学为例,他提出了两条教学目标:1.通过多层次分析老王形象,学习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2.能紧扣文本关键语句阐释和评价作者的“愧怍”,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阐述自己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和看法。该目标的特点是:解读文本是路径,掌握方法是目的。而我之前也具备了阅读方法的意识,但在表述上却颠倒了,例如“学生能够用三层批注的方法赏析文中的重要句子”,这样的表述虽然也有方法,但方法成了路径,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到解读文本上来了。当然,冯老师也提到,方法和文本解读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强调'教方法’,并不意味着否定理解和读懂课文的必要性和教学价值,而是希望阅读教学能够把眼光放长远,真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把课文当做例子来学习,从一篇课文的学习看到一类文章的阅读,从阅读方法与策略的学习看到阅读能力与素养的提高,从而更符合阅读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规律。”也就是说,只专注于后者,那无疑还是在进行“教课文”的老思路,只专注于前者,那语文课就会变成工具训练课。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方法呢?教材中提供了朗读、默读、浏览、快速阅读、精读、熟读精思、略读、比较阅读等方法,力图构建阅读方法的体系,我觉得这是统编教材的一个亮点。但这些阅读方法如何贯彻到课文教学中呢?我敢说很多老师都是比较懵的,例如怎么“默读”呢?老师的要求可能只是“别出声”;怎么“朗读”呢,老师的要求可能是“有感情地读”,重音与停连可能不在教学范围内。“如何落实教学方法”的问题,教材中略有提及,但没有透彻阐述和指导。冯老师的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性知识的结构”,我觉得这对于理解“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方法性知识是由基本知识、操作方式、操作原则、操作策略组成的,而且是由内向外层层扩展的。也就是说,方法知识的内核是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史知识等,向外是方法的操作方式和操作原则,即如何使用方法和使用方法的一般要求,再向外就是操作策略,即在个体认知心理的支配下形成了个人化的方法。例如“浏览”的基本知识是由文章的写作特点决定的,不同文体的浏览方式也不同;“浏览”的阅读方式是“快速”,“浏览”的阅读规则是“抓关键信息”,这也说明“浏览”不仅仅意味着一目十行地阅读,更意味着其目的是把握关键信息。“浏览”的阅读策略包括个人策略和公共策略等,后者包括勾画出文章中常见的词语、第一句话的相关信息等,前者则是学生用带有个性化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这样的框架对研究和落实阅读方法的教学自然是有启发意义的。

冯老师在讲座中还提及了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等问题,涉及的内容和案例都很多,这些内容值得语文老师反复学习与揣摩,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