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鲲鹏在线】 我所认知的文本解读 ——读《阅读教学教什么》第二章有感

 wjigzp 2020-08-20

鲲鹏团队又开始读书了

【编者按】

花开的时节,香韵淡淡。阅读写作“进行时”是一种清风拂面的柔和,一曲美妙旋律的萦耳,一场小雨之后的清新,一份默然中的欣喜。

每次,我们总是很认真地走进你,我们想用全部的心感受着你,依恋着你。我们的心像一只蹁跹的蝴蝶,在你芳菲的枝头,徘徊留恋。你的品质,如山如海,稳重深沉;你的气节,如竹如松,凌霜傲雪。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风!字里行间,和风疏影;清辉明月,旖旎秀丽;青青绿意,寸寸有节。

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参加者扫下面的二维码加微信,加微时说明你要参加活动。



我所认知的文本解读

——读《阅读教学教什么》第二章有感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张洪杰

    近一周,我反反复复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第二章,书中提到: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往往把自己早早地放到语文老师的位置上去,过早地思考文本(课文)我要去教什么?(这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思考、细究的问题),而不是怎样去深入地咀嚼文本(课文)的带着深层次问题上路的,需要思考、解析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多少有些许问题,我们的课堂上一再重复的可能是学生早已知晓的知识,甚至于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及智能手机(5G网络)遍地的时期,有些知识学生可能比老师还更早知晓,只是老师还未曾察觉而已,而学生希望我们带给他(她)们的是课堂上需要深入分析、推敲、打磨后他们感觉到而又不能一下子品味出来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备课、教学过程中总是带着一副“绿眼镜”,看所有的东西都是绿的——读文本或课文时头脑中总有一种一层不变的模式,只能看到该模式能看到的地方,看不到模式以外的本应该看到的地方,这是眼目前语文课堂出现的现象,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去细细思索的问题。

    曾获“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国家级荣誉称号的于漪老师说过:“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溯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始终有思维的火花。”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文本解读的诀窍,那就是理清课本或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写作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呢?等等,这需要反复地阅读、推敲,只有这样,一个文本或者说一篇课文才能深入地解读、分析下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只有静下心来细读文本或课文,带着一系列设置悬念或疑点的问题上路,去辩证地认识、推论、剖析文本或课文,才能练就一双擦亮眼睛的慧眼,才能看出作品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我认为,文本解读就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对存在的课文进行理解、解释和应用,从而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本及课文(作品)。

    已故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读谁像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当拿到语文课本的那一刻,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或许每个人的做法不尽相同,有些老师走马观花式地把教材一翻而尽,根本不去深入阅读、观察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说明,去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去思考如何去使用好教材,有些老师则是欲犹未尽,对教材深钻细研,深入挖掘教材的特点,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将课本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每一次备课时,反复地研读课文,思考问题,读得是兴奋至极。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不读懂教材,不分析教材,就什么也不是法。所以,钻研教材第一步要熟读文本,读懂课文,读出感觉,最好是自己独立地完成阅读,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全身心地陶醉到课文中去。注重自我感受,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记录下疑惑,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对于难理解的字词,通过查找字(词)典等工具书,把所有的解释弄清楚,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也明白,也才能深入下去让学生读懂读通并分析理解课文的一切,这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在。比如在教学《火烧云》的时候,先初读课文,遇到一些难读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语。如:“红彤彤”的读音,“一模一样”的读音,“紫檀色”的意思,“恍恍惚惚”的意思等。针对难读的字,通过查阅词典和上网查询的方式解决;针对难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概念性的词语则通过查阅词典来解决。这样,就扫清除了文章的障碍。读课文第二遍的时候,重点关注文章的内容,清楚地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读课文第三遍的时候,则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如:第一段连用了七个“……了”的句式,第三段中丰富的表示颜色的语言及四个“一会儿”的运用,第四至六段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平实而又生动的语言表现了描绘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读中去深入体会、领悟课文中有关火烧云的变化情景,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是一个在读中悟,悟中读的反复推敲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老师课前的准备很重要,课堂上要在读、悟中做好学生学习、领悟课文的引路人,也许这一过程有时候可能有些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把课堂的激情迸发出来,让教师在愉悦中轻松教,学生快乐中乐于学,这堂课就是较为成功的课。文本解读对我们这些处在乡村地区的老师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辈“将上下而求索”,为教学计,为学生发展计,用科学合理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总会在文本解读的蓝天下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路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