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览山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寂寞红山 2022-09-25 发布于北京

覽山樓主人近來很高興接受戴忠仁先生專訪,陸續討論了自張偉華先生的雲中玉檐灣場競得养德堂旧藏秦式束帛形玉饰,被老外用作灯罩極品宋代玉山子,以及獲得諸多重要專家學者肯認的崧泽文化玉龙。

文章图片1

覽山樓主人 劉建志

覽山樓主人建立览山楼,出版《寓目游心》,肇因於主人在繁忙工作中孜孜寻拾片段光阴,断续阅读台北故宫专家邓淑萍研究员的诸多论著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基础渐增后,内心也渐生收藏研究古代文物的想法,经过多年努力才有一點小小的成績。

古之文人雅士、官僚贵胄,凡有金玩珍宝之蓄,莫不起馆建楼、著书立刊,以遂赏玩悠游、通晓旧故典藏之志。故宋徽宗有宣和殿、赵明诚有归来堂、乾隆有西清内府、吴大澂有愙斋、端方有宝华庵、陶斋……

文章图片2

西清古鉴

文章图片3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览山楼】因杜甫诗作而得名,源自杜甫的《望岳》绝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本是杜子美24岁登泰山展现书生意气之豪情佳作,此处覽山樓借取“览山”二字为名,寓意着古文物有如群山之美,如此瑰丽。過往潜心致力于古文物研究与收藏,找寻古文物其中的奥妙,收藏古文物之美,希望能藉由《寓目游心》的出版让志同道合的收藏家们如同诗中一般,一览这些妍丽的珍宝。也是为覽山樓主人多年研学所交出的学习心得。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自少而长,未曾失去对世界历史以及艺术文物的热情,工作之余,总喜欢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学习,尤其钟爱玉器和青铜器的展览,徘徊其间,畅游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缅怀往圣,鉴古知今,何其有幸。

    文章图片4

    对于览山楼的规划建设中,還引入AR\VR等数字交互设备,给每一位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零距离感受文物带来的深深震撼!

    下一步也考慮用最新的科技在元宇宙中生成虚拟博物馆,未来也可以考虑发售NFT,欢迎有兴趣的数字藏家参与到这一建树性活动中来,以众藏品为契机,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更多时代风尚。


    《寓目游心》封面采用中国传统万字锦地纹為底,取其中既代表传统最受欢迎的绸缎纹饰,又暗藏诸多“山”字,恰恰是览山楼所观群山之意。寓目游心四字飘逸劲道,酣畅浑厚。正面的图案采用的是一枚崧泽文化时期白化的玉龙!

    文章图片5

    封面為去年震惊古玩收藏圈的鸿盛祥拍品,目前考古出土僅普安橋一件類似玉龍的崧泽文化玉龙,并作大图及细节展示,彰顯這一件凝聚5000-5500年前先人藝術觀點及工藝水平的神品收藏!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玉龙整体造型浑圆饱满,圆形大眼微突,双耳直立高耸,鼻吻横阔而前撅,口若獠牙,身体蜷曲,背后装饰平行凸棱纹,线条劲挺有力,顶部至底部双向贯穿打孔。其立体圆雕最为关键的加工,即为从龙口切入作L字形的线切割,玉工的沙绳犹如笔锋书写丹青,一气呵成,分割出龙嘴、龙首和龙身。

    这件玉龙自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于港台,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月刊》174期邓淑萍撰《良渚神徽与玉耘田器》P14提及因其他各种原因未能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从当时遗留影像来看其高约4cm,白玉,在龙首的背面琢成节状纹,并留有早期影像。

    后并刊于吴棠海著: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编《中国古代玉器》一书中,作者将它归属于良渚文化玉龙,书中P94图像显示正是本件圆雕玉龙无疑。

    著录:

    1.《中国古代玉器》(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编,吴棠海著,科学出版社2012)P94

    2.震旦博物馆:《古玉形制演变—龙》

    参阅:《良渚玉工》(浙江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2015)P25


    除了这件明星拍品,览山楼還萃选多件优质玉器及青銅器藏品,以創作年代為序,一一細述其精彩之處。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清19世纪 白玉雕仿古夔龙纹茶壶

    宽16.2cm

    来源:Walter N. Rothschild 夫人 (1896-1987) 收藏

    1963年赠予布鲁克林博物馆,馆藏编号63.6.24


    再如这件宋代玉山子,曾被老外改制成灯罩,最終在覽山樓收得後,還其本來面目。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宋至元·青玉镂雕云山高士图山子

    高13cm

    纽约苏富比2021春拍 2021.3.17

    重要中国艺术专场 Lot 187


    与本件青玉镂雕云山高士图山子相似的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松下高士玉嵌件,玉料原件较大,琢刻两面,分置高士与童子,造型写实传神。说明当时的玉器已具文人士大夫品味,多为案头上的文房摆设,用以体现文人风雅的生活方式。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松荫高士玉嵌件 南宋至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21.2cm、宽8.6公青玉偏灰带紫、黄斑。长形山子,上大下小。镂雕松、鹤、口吐云龟、以及人物两名 。


    这时的玉器主题看似是直接取自花鸟、山林、人物,却如中国诗画般往往蕴含深刻的寓意与象征。如这件山子中之高士,头戴俗称东坡巾的高帽,于月夜下悠闲散步,令人联想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的情景,不觉兴味深远,增添了些许文学气息。此外,本时期利用玉料原色进行巧雕的设计模式相当常见,台北故宫所藏的金至元“秋山”仕女焚香玉饰也是如此。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秋山”仕女焚香玉饰 金至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于中国历朝玉器,覽山樓自有见地。依託孜孜不倦上下索求累積下的知识储备和眼力水准的支撑下,勇於自拍場購入他人不識其蘊藏價值的优质藏品。有以圆形玉料巧妙琢磨而成、身形饱满的玉鸟,玉鸟作舒展开翅之状,有即刻振翅凌空之感。本件特出之处,在于构思超越了平铺直叙的线纹装填,不但抽象的纹饰分别指向不同的表现,多重寓含更能引人想见鸟禽御风升腾之姿。

    文章图片18

    有外观呈三角短柱形、白玉为质,器表有泥土、朱砂等附着物的耳饰玦一组二件。此种形制之耳饰玦为春秋时期所特有。将玉玦正面立放时,可发现纹饰分为上下两节,两节纹饰呈镜像对称,皆是以侧面龙首纹组成的正面兽面纹;而且兽面一对圆眼可以上下互用,因而此棱线上的纹饰实是四个上下迭置的兽面组合而成。初视此种设计,视觉感受纷繁无法聚焦,营造出一种神秘难解的氛围。本对玉玦造型独树一格,器表侧面龙首纹的布局可谓密不透风,实乃巧妙至极的杰作。

    文章图片19

    其他诸如元代虎钮玉押、明代子刚玉作、清代玉犬、玉洗之属皆为千百年流传之精珍!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览山楼藏玉器


    综观玉器发展历程,上古先秦玉器的形制较为简单,然散发出层层的神秘感,此因上古玉器常藉由抽象造型表现高深的精神涵义,因此形制简约却充满神性。这些奇幻的形象,其实都缘于先民视美玉为天地之精,相信其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故上层阶级佩戴这些出于自然崇拜下所创造的玉器,乃藉此表彰其政教合一的至高地位。

    战汉时期,郡国贵族竞奢比华,热衷佩挂玉龙造型之玉饰。战国组玉佩中的各式玉组件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而汉代贵族对动态的热衷与追求推展到玉器的设计上,可谓灵幻瑰丽、精益求精。

    文章图片25

    览山楼藏龙蛇纹玉珩

    隋唐之后,玉器风格产生巨大转折,无论主题与造型更多取材自生活。同时玉器的使用层级也逐渐下降至民间,成为一般人也可赏玩的文物。其内涵虽不如商周时期为了政教目的制作的玉器那般高深莫测,但却亲切可爱,贴近于生活实境,采用动植物主题的创作亦极丰富,有时也以谐音取其美好寓意。

    进入明清,玉器已然商品化,设计千姿多样,迎来制作的高峰。工艺卓绝的艺匠,成就传奇的工法与作品,清代玉器于乾隆时期更是达到空前繁荣,宫廷制作的精品华美至极,上行下效,蔚为风气。

    这些关于多年研藏古玉精炼出来的心得,皆可見於《寓目游心》專文或各選件的介紹中。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覽山樓不敢止步於现有收藏,未來更期待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掇菁撷华、厚积薄发,探索感悟更多中国古代器物蕴含的优秀文化和造物美学。預計今年年底前還將出版《寓目游心》第二部,繼續闡述覽山樓對於文物见解与单品论述,也將陆续更新到今日头条账号上,期待在上面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进步成长,在收藏领域同大家齐头并进、携手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